高原急性肺水肿患者的护理体会

来源 :医学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原肺水肿为高原重症疾病之一,病情急、症状重,对初入高原,重返高原或由低海拔进入高海拔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院沱沱河急救站位于海拔4533米的地段,这里地势高寒,空气稀薄,条件艰苦,经常有这类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高原急性肺水肿;护理体会
  
  高原肺水肿多发生在初次进入高原或由平原重返高原后24~72 h内,在海拔4000~4500m的高度发病率最高。高原肺水肿是一种急性高原病,其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变化快,死亡率高,其发病率约为3%。我县地处平海拔4050~4100m,年平均气温-1℃左右,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形成了低气压,缺氧、低温、昼夜温差大、干燥等特点的高原气候。现将我院1988年至2008年在本院经笔者共救治15例高原急性肺水肿患者,其中2例死亡,1例并发脑水肿转至省医院后治疗结果不详。
  
  1护理
  
  1.1积极配合抢救
  立即高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利尿、强心镇静剂等药物。
  1.2呼吸道护理
  保持气道畅通,取坐位或半坐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除口、鼻、咽部的分泌物,痰多者及时予以吸痰,其动作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15s,以免加重缺氧和引起患者烦躁不安。
  1.3吸氧护理
  所有患者均应予以6~8 L/min高流量吸氧,且湿化瓶内加入40%~60%的酒精,以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从而达到有效给氧,改善通气状态。
  1.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颜面、口唇、指(趾)发绀程度以及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了解末梢的发绀程度,随时调整气流量,了解神志及血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脑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1.5药物治疗护理
  ①应用快速利尿剂应观察患者的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预防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情况。②应用强心剂者,应观察患者用药后心率、心律、视觉变化和胃肠道反应以防中毒发生。③使用血管扩张剂者,需随时测量血压变化并记录,以防血压下降过多过快。④应用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降低肺动脉压、缓解呼吸困难。用药时滴速不宜过快,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虚脱等现象。⑤肾上皮质激素可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肺内液外渗。
  1.6严格记录出入量
  高原肺水肿患者,需严禁大量饮水,液体的输入应遵循量出为入,严格限制液体的原则。液体首选葡萄糖液,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生理盐水,因为大量、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及其他含钠液体易促发脑水肿,并加重肺水肿病情。
  1.7做好护理
  病室应保持安静,温、湿度适中,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
  1.8心理护理
  本病由于病情危急,伴窒息感,且患者大多远离家乡和亲人,易产生烦躁、恐惧、焦虑、孤独等心理,这些不利因素都将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转归,我们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关心体贴,安慰患者,主动讲解高原急性肺水肿的知识,说明该病是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稳定情绪,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1.9饮食护理
  进入高原后,由于呼吸循环系统等代谢作用,使机体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加大,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体内维生素的消耗也会增加,故应给予低盐,高糖及易消化,半流质饮食,并增加B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供给量。
  1.10出院指导
  嘱患者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保暖,避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合理休息和膳食营养,严禁饮酒,以免增加耗氧量,睡眠时枕头要垫高,半卧位姿势最佳,平时可口服维生素C、红景天的药物,避免直接进入高原,应从平原生活逐渐过渡到高原生活。
  
  2健康教育
  
  ①需要进入高原人员,应仔细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环境下的疾病,如心脏病、心肌病、高血压等。②从低海拔达到高海拔地区要实行阶梯上升,逐步适应。③必须快速到高原地区时,应携带氧气,口服红景天、维生素C等抗缺氧药物。④初到高原,体力活动循序渐进,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刺激,饮酒及上呼吸道感染。⑤进入高原有乏力、气促、不思饮食、上呼吸道感染等不适应及时就诊,或尽快脱离高原环境。
  
  3讨论
  
  本地区平均海拔4050m左右,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形成了低气压、缺氧、低温、太阳辐射强、夜温差大、风沙大、干燥的高原气候,从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的人突然遭遇到这些物理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特别是缺氧反应。由于缺氧,血氧饱和度下降,肺泡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液成分外渗至肺泡或支气管内,从而形成肺水肿,此时肺血容量增加,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心排血量降低,回心血量增多,从而也加重心脏负荷。再加上缺氧,使患者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劳累或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发高原急性肺水肿是高原地区的特发病,属于急性高原病之一,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所以及时的治疗和合理的护理,严格控制液体的入量及含液,少进多出,吸氧位主要治疗原则。本组15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和护理后,治愈12例,死亡2例(其中1例本院治疗2天后病情明显缓解,患者再次去工地劳动1天后复发死亡,1例并发急性脑水肿,该患者为国外人士,转入省级医院治疗,结果不详)。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建立一套更适合于基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室内质控方案。方法:结合质控图法和“即刻法”质控的优点,将其联合应用于室内质控。结果:通过室内质控监控实验操作的一致性以及判断结果的有效性,同时了解各批次试剂盒之间的误差(批间误差)。   关键词即刻法;质控图    随着艾滋病流行形势的日益严峻,艾滋病感染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而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是发现感染者的第一道关口,保证其检测工作质量是很重要的。
期刊
关键词内科老年病人;临床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人类社会逐渐趋向老龄化,老年病人占患病人群的比例也在增加,如何在了解老年内科病人住院中临床特点心理特点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进行讨论的问题。  1一般资料  100例老年内科病人中男60例,女40例,病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53例,呼吸系统疾病31例,糖尿病9例,其他7例
期刊
关键词处方;缺陷;对策    处方是有意识为某一特定患者医疗、预防和其他需要而开写的药方,是医疗和配药之间的重要书面文件,也是医师与药师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处方具有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其经济意义是药品消耗及药品经济收入结账的凭据和原始依据;法律意义是因开写处方或调配处方而引起的差错以及造成的医疗事故,医师和药师都负有法律责任。故此,处方的内容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1]。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已于2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住院需要输血的患者静脉血标本258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测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其中,抗-HIV初筛阳性按《全国艾滋
期刊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对当代疾病谱变化的调查结果指出:世界上80%以上的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患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心理求助需求的增长和心理咨询业相对滞后的现状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急症,在社会快速发展,改革继续进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个矛盾越发显得突出。  有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癌症、肝炎等,病
期刊
关键词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随着内窥镜鼻腔鼻窦外科和鼻眼相关外科的发展,经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得到发展。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纯由鼻病引起,亦可由全身疾病所致。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而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是临床上比较刺手的难题。以往常用的方法为凡士林纱条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同时填塞,病人痛苦较大,疗效也不确切[1];也有报道施行动脉结孔和介入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再出血
期刊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中心,急诊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失败,而培养合格的急诊科新护士是保证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我院每年都有一批新护士进入急诊科, 为了提高带教质量,使新护士把所学到的医疗、护理知识尽早转变为实践能力,适应现代急救医学发展的需要。我科在临床带教中运用目标教学的方法,采取阶段性多样化带教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要求与目标    1.
期刊
摘 要目的:帮助糖尿病患者认识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通过护理指导使患者正确掌握胰岛素治疗的注射方法及关键注意点,充分发挥胰岛素的积极作用。方法:对68例注射胰岛素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加强护理指导,使患者灵活使用胰岛素,确保了胰岛素的正常吸收,使血糖保持稳定,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护理指导对DM患者胰岛素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护理    糖尿病(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多选形式,于2008年6月对我市幸福社区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40周岁以上2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不同、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性。结论: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社区医务工作者按计划循序渐进开展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与方法,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
期刊
关键词PICC;机械性静脉炎;护理;研究进展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是经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进入的中心静脉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1/3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安全、方便、不用麻醉、易于掌握、保存时间长、不良反应少、避免多次反复穿刺的痛苦及肿瘤患者化疗引起静脉炎等优点[1]。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置管后出现穿刺部位及上方皮肤有灼痛、紧绷、酸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