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如何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一、计算教学中情境误区
在一些课堂展示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花了一番心血精心设计的情境,在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上,却仅仅是为了引出计算式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就创设了以下情境:
花园里,一位老人在搬花。有红花10盆,黄花20盆,紫花30盆。问题: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不难看出老师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提出:“红花、黄花、紫花一共有多少盆?”或“黄花、紫花比红花多多少盆?”等问题,然后导入课题解决新知。想法很好,但事与愿违,学生看到这个情境提了许多与这节课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红花那么少,紫花那么多?”“为什么红花与黄花合起来与紫花一样多呢?”……老师眼看形势不对只好说:“我也来提几个问题?”切入正题。
二、对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那么,计算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
1.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的思考性。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实现。如果认为应用意识的培养只是应用题教学的任务,那么这就大错特错了,计算教学同样也承担应用意识培养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应用意识的培养不能孤立地进行,要渗透到各个教学之中。那么计算教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又该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其很重要的目的让学生能在情境中学会数学的思考。数学的思考是应用意识培养的基础,一个人不能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又怎么能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呢?因此,数学的思考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教学的情境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算式的想法是错误的。当然,在情境中提炼出本节课所研究的算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2.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理解算理。计算式题本身就是很抽象,抽象的东西如果没有现实的材料作支撑,那就显得没有生命。如果计算仅仅是教技巧,学生一不感兴趣,二很难理解算理。如321-298=321-300+2=23学生对多减要加进行简便计算感到普遍难于理解。如果我们将这个算式放在一个商店买卖情境中,某人口袋现有231元,买了一些东西后,花去298元,他付给了营业员300元,营业员一定会找给你2元,这样没有一个学生不会不理解了。当然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明白以上所创设的情境不只是为了理解算理,他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价值,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等。
3.情境的创设可以取代传统的复习铺垫。好的一个情境可以更好代替复习铺垫。以前上计算课总是先复习旧知,再探讨新知的算法。复习铺垫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然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如果有一个情境能够唤起学生自主地复习旧知进行知识的迁移不就更好吗?
一位老师在上“计算求比值”一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前天我接到一个任务,要做一下五年级小报评比的裁判(制作环保小报情况表见下图),你们认为我该怎么评?
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将比化成分数,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来评的;有的把比转换为除法算出百分比来评的;还有的利用商不变性质,即先求出“7,14,21”的最小公倍数,再把“4 :7,9:14,12:21”转化成“24÷42,27÷42,24÷42”来评的等等。学生们在这个情境中,都积极自觉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老师没有复习与新知有关旧知识,可学生却自觉地把有关的旧知识摆了出来,并十分投入地探索新知。这样的情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积极的认知情感,而且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自觉地进行复习和知识迁移建构。这是传统的复习铺垫是做不到的。
4.但不是所有的计算课都要创设情境。在公开课上,常看到这样单纯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精心设计情境,而究其实效,又有多大?需要情境并不是不要技能训练了,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教学需要情境,但不是每节课都要,因为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也是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良好的传统丢掉。
责任编辑杨博
一、计算教学中情境误区
在一些课堂展示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花了一番心血精心设计的情境,在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上,却仅仅是为了引出计算式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就创设了以下情境:
花园里,一位老人在搬花。有红花10盆,黄花20盆,紫花30盆。问题: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不难看出老师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提出:“红花、黄花、紫花一共有多少盆?”或“黄花、紫花比红花多多少盆?”等问题,然后导入课题解决新知。想法很好,但事与愿违,学生看到这个情境提了许多与这节课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红花那么少,紫花那么多?”“为什么红花与黄花合起来与紫花一样多呢?”……老师眼看形势不对只好说:“我也来提几个问题?”切入正题。
二、对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那么,计算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
1.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的思考性。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实现。如果认为应用意识的培养只是应用题教学的任务,那么这就大错特错了,计算教学同样也承担应用意识培养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应用意识的培养不能孤立地进行,要渗透到各个教学之中。那么计算教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又该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其很重要的目的让学生能在情境中学会数学的思考。数学的思考是应用意识培养的基础,一个人不能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又怎么能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呢?因此,数学的思考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教学的情境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算式的想法是错误的。当然,在情境中提炼出本节课所研究的算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2.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理解算理。计算式题本身就是很抽象,抽象的东西如果没有现实的材料作支撑,那就显得没有生命。如果计算仅仅是教技巧,学生一不感兴趣,二很难理解算理。如321-298=321-300+2=23学生对多减要加进行简便计算感到普遍难于理解。如果我们将这个算式放在一个商店买卖情境中,某人口袋现有231元,买了一些东西后,花去298元,他付给了营业员300元,营业员一定会找给你2元,这样没有一个学生不会不理解了。当然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明白以上所创设的情境不只是为了理解算理,他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价值,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等。
3.情境的创设可以取代传统的复习铺垫。好的一个情境可以更好代替复习铺垫。以前上计算课总是先复习旧知,再探讨新知的算法。复习铺垫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然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如果有一个情境能够唤起学生自主地复习旧知进行知识的迁移不就更好吗?
一位老师在上“计算求比值”一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前天我接到一个任务,要做一下五年级小报评比的裁判(制作环保小报情况表见下图),你们认为我该怎么评?

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将比化成分数,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来评的;有的把比转换为除法算出百分比来评的;还有的利用商不变性质,即先求出“7,14,21”的最小公倍数,再把“4 :7,9:14,12:21”转化成“24÷42,27÷42,24÷42”来评的等等。学生们在这个情境中,都积极自觉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老师没有复习与新知有关旧知识,可学生却自觉地把有关的旧知识摆了出来,并十分投入地探索新知。这样的情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积极的认知情感,而且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自觉地进行复习和知识迁移建构。这是传统的复习铺垫是做不到的。
4.但不是所有的计算课都要创设情境。在公开课上,常看到这样单纯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精心设计情境,而究其实效,又有多大?需要情境并不是不要技能训练了,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教学需要情境,但不是每节课都要,因为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也是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良好的传统丢掉。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