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交融,言意共生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本届“杏坛杯”赛课的主题为“以学定教,学教相长”。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学教相长,“学”在“教”前,更强调了学对教的影响和促进。此次赛课内容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这是一篇说明文,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什么更符合它的文体特点?我在文本解读时着眼两处:知识趣味和言语特色。在教学设计时兼得“两味”:情趣和理趣,创设理趣交融的学习情境,力求达到言意共生的教学效果。
  一、把脉原点,“微任务”开启探秘之旅
  把准学生的现实起点,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课堂,作出恰当的估量,才能找到有效教学的契合点。课始,随意地聊一聊:关于金字塔,你有哪些了解?五年级的学生对金字塔多少有些耳闻,再加上课前预习,会说到它的地理位置、用途、名字的由来、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等课文知识,也会说到从课外阅读到的一些知识。看似平常的问题、家常的做法,其实是把脉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起点,一读就懂的也无需在课上费时。接着布置一个“微任务”:“课文又为我们介绍了( )的金字塔?”既激发了阅读兴趣,又明晰了初读目标。学生读读、找找、写写“角锥形”“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宏伟而又精巧”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对金字塔建立了整体认知,凭借过渡句也理清了文脉。
  二、基于经验,“小游戏”实现理趣交融
  了解学在何处,方能学往何方。学生已有一定的说明文学习的经验,对说明方法有所了解。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最基本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结合作比较、举例子、具体描述等说明方法使得介绍准确生动形象。我设计了“一站到底”的小游戏:围绕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设计问题,请两名学生到台上来PK,轮流回答台下同学的提问。这样的安排,旨在在富有情趣的问答中发现本课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列数字”,初步感受金字塔“宏伟”的特点。“文章要吸引读者,光靠列数字还不行,课文还怎么写的,让我们对宏伟精巧的特点印象深刻?”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中去品味列数字和作比较结合带来的现场感,数字和假设结合带来的惊奇感,进一步感受金字塔“宏伟而又精巧”的特点。
  三、顺导有法,“微探究”引领言意共生
  “怎样建造”虽说从文字上一读就懂,但是因其年代久远,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一、想象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会面临哪些困难。二、借助填空题了解古埃及人怎么运石、垒石。三、补充木撬图、斜坡图,了解省力的原理,体会建造方法的科学。最后,通过“埃及的金字塔 ”的写话训练,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赞叹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达到言意共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过渡句提取主要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并深刻感受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3.了解本课基本的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体会语言的科学准确平实。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揭题,开启探秘之旅
  1.现在,老师带你们穿越时空,去看看古代最宏伟的七处人造奇观。(欣赏图片)
  师述:这七大奇观,有的是想象画面,有的是文字说明,只有金字塔经受住了千年岁月的考验留存下来。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踏上金字塔的探秘之旅,齐读课题。
  3.关于金字塔,你有哪些了解?
  【“关于金字塔,你有哪些了解?”这看似普通的问题,实则是在把脉学生的认知原点,将金字塔的地理位置、用途、名字等浅近的内容一带而过,而一些关于金字塔的课外知识则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你读到了( )的金字塔?找一找课文中的词语,动笔圈出来。
  2.指名学生板书词语:巨大、角锥形、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宏伟而又精巧……
  (1)结合第二自然段理解“角锥形”: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2)出示画面:这就是角锥形的金字塔,你觉得它怎么样?读出这种感觉。
  (3)前5个词语都在第一自然段,它们写出了什么?(板书:概貌)
  (4)“宏伟而又精巧”又写出了什么?(板书:特点)指导生字“宏”的书写。
  3.学习过渡段。
  (1)出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2)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过渡句帮助我们快速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重点介绍的两个内容。
  【文本的结构特点,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是作者匠心独具的体现。“角锥形”“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等描写金字塔概貌的词语散落在文中,学生在读读找找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和丰满对金字塔的印象。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晰。作者就是这样把金字塔这一古建筑介绍得清晰有序。】
  三、理趣交融,感知建筑特点
  1.课文第三自然段不长,却蕴藏了不少金字塔的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个“一站到底”的游戏。请同学围绕第三自然段设计问题,一会儿请两名同学上台PK,轮流回答台下同学的提问,答对多者获胜!
  2.“一站到底”游戏。
  问:胡夫金字塔有多高?
  答:146米多。
  (课上,学生提问踊跃,选手答问准确,场面非常劲爆。)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问一答都和什么有关呀?(数字显红)读读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4.小结:这些数字准确清楚地写出了金字塔“宏伟”的特点。(板书:列数字)但文章要吸引人,光靠数字还不够,细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还怎么写的,让我们对“宏伟精巧”的特点印象深刻?   5.相机交流:
  (1)“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板书:举例子)
  (2)“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此刻,你就站在金字塔下,抬头看,你有什么感觉?
  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遥远而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板书:作比较)
  (3)“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假设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说明了巨石的多和重。
  分组朗读体会。
  (4)“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说明了石块“平整”“紧密”的程度。
  想象一下,这几千年,金字塔可能会经历什么?风吹日晒、沙尘暴、地震、战争……
  作者通过具体的描述写出了金字塔的精巧,令人震撼!(板书:具体描述)
  6.小结:作者采用列数字和作比较、举例子等相结合的方法,把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介绍得生动形象。
  【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设计首先体现教学的“情趣”。设计“一站到底”的游戏,让学生仔细研读文本、用心倾听回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了金字塔的知识。其次是体现说明的“理趣”。学生不难从游戏的一问一答中发现表达规律:用大量数字准确清楚地描述和介绍金字塔。“文章要吸引人,光靠列数字还不够,细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还怎么写的,让我们对‘宏伟精巧’的特点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相结合的说明方法,体会这样的表达带来的形象感、现场感、惊奇感,情理交融,言意兼得。】
  四、想象探究,了解建造方法
  1.同学们,四五千年前,在这茫茫的沙漠中要建造这样一座金字塔,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2.课文回答了其中的哪几个问题?(运石、垒石)
  默读第4、5自然段,试着填一填。
  没有汽车、火车,古埃及人 ;
  没有起重机,古埃及人 。
  3.学习“运石”。
  (1)指名朗读。
  (2)出示木撬图和运石图,引导学生讲解。
  4.学习“垒石”。
  (1)指名朗读。
  (2)演示模拟图,用上“先”“然后”说说怎么砌第三层。
  (3)图示第一层和第N层,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金字塔越高,土坡越高,斜坡越长——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力。
  5.建造金字塔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解决困难的过程。当我们看到眼前矗立的这一座座金字塔时,你想对古埃及人说什么?(板书:勤劳而又智慧)
  6.质疑:金字塔一定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吗?
  (1)理解“据说”。
  (2)拓展:关于建造金字塔,还有哪些说法?出示拓展阅读材料。
  (3)课文介绍的方法得到了科学家的普遍认同,但是,人类不可能穿越到四五千年前,去证实古埃及人就是这么建造的。“据说”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表达的严谨性。课文还有不少这样的表达,课后去找一找,和同桌交流。
  【每种文体都有独特的话语体式,借“据说”一词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还有哪些说法”的探究,适时补充的阅读材料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课尾的延续金字塔探秘之旅埋下伏笔。】
  五、总结抒怀,延续探秘之旅
  1.几千年后的今天,一切都趋于平静。茫茫的沙漠中,唯有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配乐欣赏图片)。结合今天的学习,把你的感受凝成一两句话,写在书上课题旁。
  2.指名交流,齐读:
  埃及的金字塔,
  是一个难解的谜,
  是一道永恒的风景,
  是一部悲壮雄浑的史诗,
  ……
  3.总结:金字塔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板书:意义)
  4.作业:
  (1)金字塔探秘之旅还可以继续进行,老师推荐同学们阅读《金字塔未解之谜》这本书,或登录相关网站,继续了解金字塔的知识。
  http://www.cctv.com/lm/837/-1/60544.html
  (2)观察身边的某个建筑物,用上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写出它的特点。
  【从概括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学生对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内涵有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写话的训练在这儿提供了自由言说、直抒胸臆的平台,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两位四年级数学教师“同课异构”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复习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下第117页第19题(如下):  1.教师A的处理。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上述问题后全班交流。在交流围平行四边形最多与最少用到几种不同的小棒时,师生对答比较顺利;在交流围梯形最少用到几种不同的小棒时则出现了争议:有的组认为最少用到3种,有的组认为最少用到2种。课堂时间在学生的争议中过去了三分钟,而问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竞赛课”。说实话,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了很多。一定要精彩,一定要圆熟,一定要吸引评委眼球,一定要获奖……可是,一连串的“一定”却把我自己给“定”住了,思路怎么也打不开,备课一度陷入僵局。  怎么办?回到原点。这节课,我究竟想上成什么样?  长期的低年级教学实践,让我对“识字”教学有颇多心得。我一直觉得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一是“就字论字”,就课本上那些生字,老师就这么教,
苏教版三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教学难点是后者,即如何判断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几格)。为了达成上述目标,笔者在备课时做到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入手,关注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一、关注现有经验——最大可能地了解学生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要想真
[摘 要] 无论是在身边的关于深度学习的讨论当中,还是在相关的文件当中,对深度学习的理解都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对深度学习的实践也存在一些简单化的倾向.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從学生的浅层学习出发,引导他们走向深度学习. 其最佳的途径就在于:用情景与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解决深化学生的思维,用学习反思巩固学生的思维. 具体包括:一是创设具有生活元素与数学问题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对生活元
资料表明,微型课题作为一种草根化、大众性而又见效快、能为师生成长或发展带来较大“实惠”的教育研究样式,为南通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科研兴教作出了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近年来,这种研究样式迅速“走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南通市区域推进的有效举措对此起到了一定的带动和影响作用。  作为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分管主任,我是区域推进工作的大力倡导者、具体组织者、亲力实施者、业务指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之一),也因此有机
摘要:教育理论知识生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不足和供给的过剩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真正对教育实践发挥解释、引领、指导、推动作用的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无关痛痒的理论知识的大量涌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教育理论知识生产者的受制约性、没有学术争鸣的条件以及生产者自身“说”“做”分离均有关系。因此,解放教育理论知识生产者的头脑、激活学术争鸣的机制、弘扬“教育家精神”也许是消解这一危机不断加剧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数学无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本原的追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是无痕教育追寻的基本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使学习过程更贴近学生,更自然,就需要掌握“进”与“退”的艺术。    素描    他,个子不高,宽宽的额头,嘴角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他,在工作最初几年就阅读过50多部教育理论书籍,
案例    2010年7月的一天,学校的一位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段视频,看完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后来我知道这是一段在网上迅速蹿红并引发热议的视频——“衡水二中跑操”。  当时,这段视频能让我震撼,背后是有一些原因的。由于我校条件有限,每到冬季,教育部启动的“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在我校始终不能展开。2009年冬季,在校长室及各处室的共同努力下,全校师生总算可以进行冬季跑操了,学生的运动量在冬季得到了保障
名师档案  黄美华,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音乐教师。曾获全国科研型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园丁奖、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226高层次科学技术带头人等光荣称号,是南通市名师第一梯队培养对象。1997年获南通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1998年获江苏省优课评比第一名,2002年获全国基础教育展示课评比一等奖。受江苏省教研室的邀请,参加编
【摘要】地域文化为学校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有机的养料,融合地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之路和有效之举。接地气,让学校获得适宜的生长;铸校魂,让学校充盈鲜活的精神;显个性,让学校闪耀独特的光彩;见神韵,让学校增添化育的魅力。  【关键词】融合;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9-0049-03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