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钢琴作品及其艺术特征分析


  中国钢琴作品是指在中国本土上诞生的钢琴作品,其中的“本土”是指从本土选择钢琴作品创作素材,运用传统文化的一些音乐创作元素,如节拍、旋律和节奏等等,是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而言的。从艺术特征角度来讲,中国钢琴作品具有如下几大特征:一是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本土素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本土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都是由民族民间民调等所改编而成。这样就使得所改编得到的钢琴作品拥有本土化标签,更容易被演奏者接受。二是包含并可以展现出本土化的情感。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有效结合了人民群众在特定区域文化及环境氛围下所形成的柔情、内敛、细腻等众多情感,使得这些作品可以给受众带来内敛、细腻等审美感受及体验,这是本土化钢琴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展现特有的本土化思想与情感有很大帮助。比如,《彩云追月》这一作品中包含着自然而质朴,含蓄与委婉等情感元素,非常契合国内民众的审美品位和情感需求。三是有效融入了民族化的元素。钢琴艺术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化意蕴和风格,如有效吸收及借鉴了民族音乐中的许多创作技法与核心思想,这是西方音乐作品所不具有的,如《旱天雷》这一钢琴作品中大量应用了“和弦”元素来对雷电情境进行创设,并配合“快速跳音”这一民族音乐创作技法来展现出“久逢雷雨”下人们激动、喜悦的情感。

二、高校钢琴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的融合应用意义


  中国钢琴作品题材与内容丰富,并且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涵与意义。通过在钢琴教学实践中有效融合,一是有利于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钢琴知识面,助力中国高校钢琴艺术发展。三是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艺术与文化,助力钢琴艺术本土化与可持续发展。钢琴自引入国内以来就一直处在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期间众多学者和专家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促使现阶段国内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本土化钢琴理论体系。而高校钢琴教学是为钢琴艺术本土化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只有使他们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以及创作技法等形成深刻认知,方可使他们更好地传承这些本土钢琴艺术与文化,有效推进本土化钢琴艺术创新发展。

三、高校钢琴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的融合应用策略


  1.优选中国钢琴作品,夯实融合应用基础
  在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优选中国钢琴作品,增加这些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占比,以此方可为中国钢琴作品的顺利融入应用夯实基础。高校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对现有的钢琴作品进行认真解读及分析,之后要立足于增加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占比,优选中国钢琴作品的同时,要对现有的相关作品进行分类处理,之后将这些恰当的本土化钢琴作品融入现有钢琴教材之中,力求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中国钢琴作品的优势与长处来构建特色的高校钢琴教学课程体系。
  例如,在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可以本着循序渐进、合理选材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择一些难度适宜且富含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来构建教学目标和中国钢琴作品课程体系。首先,在初期钢琴教学实践中可以着重选择一些旋律比较强且内容比较简单的民歌改编钢琴作品,如《卖报歌》和《南泥湾》等都非常适合初学者,有利于锻炼他们的钢琴弹奏指法技能以及培养良好乐感。通过这些难度较小的钢琴作品训练也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弹奏钢琴的自信心,然后在钢琴教学中期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篇幅较长,难度有所增加的中国钢琴作品来进一步锻炼高校学生的钢琴弹奏指法能力,如《解放区的天》和《牧童短笛》等这些中国钢琴作品都非常适合中期阶段的钢琴技能训练与发展。最后的钢琴教学阶段要注意侧重多元化选择中国钢琴作品,并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对多种演奏方法与技巧的掌控能力,尤其是要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来使高校学生深刻体会及感受这些中国钢琴作品中的风格、内涵与主题思想等,如《百鸟朝凤》《平湖秋月》等都是非常适合这一阶段学习及训练的重要中国钢琴作品。通过针对不同钢琴教学阶段选用不同类型的作品,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钢琴弹奏技能。
  2.传授作品演奏技法,深度解读本土作品
  在优选适合的中国钢琴作品基础上,要对这些本土作品进行认真解读,才能发挥教学等方面的作用,这就要在钢琴教学实践中注重有计划地传授给他们这些本土作品的基本演奏技法。通过对本土钢琴作品进行大量训练,逐步提升演奏水平。因此,在钢琴教学实践中要结合现有的钢琴教学计划,对作品的教学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尤其是要侧重那些关键演奏技法的讲解,以及指导学生可以自主利用这些钢琴演奏技法来自由开展演奏训练,保证借助专项本土钢琴作品的解读、教学及训练来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
  例如,在指導学生学习王建中改编的《彩云追月》这一钢琴作品期间,要重点抓住这一作品中所用的双手交替弹奏、八度、颤音等关键演奏技法,指导学生对它们进行认真学习和自主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演奏出这首钢琴作品。实际上,中国本土的大多数钢琴作品中演奏技法同西方国家关于钢琴演奏的要求保持一致,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为我们有独特的调性调式与音节等,并且它们的民族性特征比较显著,所以在实际的本土钢琴作品教学中可以对比分析中西方钢琴演奏作品中弹奏技法、表现手法的异同性,以此更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比如,《序曲—小溪》这一作品主要对小溪潺潺流水的场景进行创设,期间需要对流水速度进行模仿,并要对五声音阶进行重复演奏,相应的演奏速度要做到“时缓时快”,如演奏者要放松自身的手臂,结合这首本土作品对音响的基本要求,对三十二分音符进行连续演奏;在对《浏阳河》这一作品进行演奏期间要有计划地模仿古筝乐器的声音,并且采取不同触键方式方法来展现出不同的音色。通过这种有计划地训练,可以大大锻炼他们的钢琴演奏能力,同时还可以同莫扎特、海顿等古典时期的知名钢琴作曲家的创作结果开展对比赏析和学习,以此可以使高校学生通过有效地学习这些作品,持续训练来不断提升自身钢琴演奏水平。   3.创新作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当下中国本土的优秀钢琴作品众多,但是在开展钢琴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采取单一化的讲授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整体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了促使学生学习本土钢琴作品,以及开展有效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成效,就必须要对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革新,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等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保证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思考,提高他们学习这些民族音乐作品的效果。一方面,要注意对传统钢琴作品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及优化,如在传统授课模式下积极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设问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钢琴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注意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微课等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保证可以借助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高效学习和理解这些本土钢琴作品知识,整体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例如,在学习某些篇幅较长,内容难度较大的本土钢琴作品期间,可以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法,以此来专门性为学生开发相应的微视频课件,借助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本土钢琴作品的真正魅力,学习效果大大提升。比如,针对《百鸟朝凤》《茉莉花》等中国本土钢琴作品,可以针对性开发相应的微课视频课件,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来对其中肢体动作及相应歌曲内涵等形成深刻认知,这对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有很大帮助。鉴于不同钢琴演奏家的演奏风格有所不同,所以会使受众产生不同感受,所以可以在实际的授课中采取对比分析不同钢琴演奏家演奏同一钢琴作品的视频,以此来使他们真实体会及感受到不同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演奏风格与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性,这样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4.注重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除了指导高校学生积极弹奏那些中国钢琴作品外,学校还可以专门性为学生开设钢琴伴奏、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不同类型的钢琴课程。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对这些本土钢琴作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强化实践教学,具体可以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保证可以借助这些拓展与实践活动来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
  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尝试钢琴伴奏训练,如《兰花花》《我和我的祖国》等,在指导高校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学习之前,可以首先指导他们仔细聆听这些钢琴伴奏谱的歌曲,在对相应曲目的伴奏意境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继续指导他们学习这些本土钢琴作品。通过将传统民歌和钢琴乐器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样可以更好地使高校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本土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和民族色彩。此外,还可以有计划地抓住高校校庆、运动会等活动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些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本土钢琴作品进行表演,使他们可以将这些钢琴演奏或伴奏方面技能表演出来,最终可以起到锻炼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中国本土钢琴作品是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水平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教学资源。通过有效地融合应用本土钢琴作品,有助于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钢琴知识面以及弘扬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艺术与文化,助力钢琴艺术本土化与可持续发展。从优选中国钢琴作品出发,注重传授高校学生本土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深度解读本土作品,并要创新作品教学方法,以及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保证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成秀:《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探究》,《黄河之声》,2020年第42期。
  [2]张潇蕾:《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33期。
  [3]郑丹赫:《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景德镇学院学报》,2021年第36期。
  [4]曹鹏:《简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陕西教育》(高教),2020年第42期。
  [5]吴明铭:《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学中的意义》,《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年第11期。
  [6]谭筱婷:《探讨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青春岁月》,2020年第2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原始时代的艺术,从工具美饰和人体美饰中产生,在仪式中成型。原始仪式的四因素:仪式地点、仪式之人、仪式器物、儀式过程,是作为艺术得以展开的基本结构。原始艺术是以原始时代的核心观念即宇宙之灵为基础而产生的。原始艺术同时是灵显之物。原始的宇宙之灵为虚体,从原始时代向早期文明的演进,即虚体之灵向实体之神的演进,城市和神庙是早期文明的主要形式,艺术体系在神庙中展开。早期文明是以神像为主的艺术,具
【摘 要】 中国书法玄妙精神的探讨完成于晋唐之间,其中,承载儒家和道家思想精华、贯通艺术活动主客二端、具备形而上意蕴的“道心”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有“法道”与“本心”两个彼此关联的路径,其内涵关涉先秦和汉唐礼乐文化中的时间次序和节律、空间布局和等差、人事秩序和情理法度,以此架构了中国书法的哲学意蕴,使之具备通玄达微的可能。  【关键词】 中国书法;玄妙精神;法道;本心  中国书法玄妙精神的探讨完成于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朝末期以来由于没有专业记谱方式,导致发展相对迟缓。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文艺工作者们开始对古筝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有了新的发展。50年代初期,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古筝艺术专业,一些古筝演奏造诣较高的艺人被聘请到专业院校任教,培养了大批技艺高超的优秀演奏人才,使古筝艺术得到繁荣发展。1953年,东北音专(现沈阳音
《礼记·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顾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该影片的配乐参与叙事,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用哀而不伤的音乐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影片讲述的是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故事,但并不流于表层生活流水账一般的叙述,而是深究其职业特殊性之下的人性的光辉与人世的温暖,用朴实的镜头展现出平凡又不寻常的人生图景,用死亡观照人生。通过大提琴家小林大悟亲身经历,对入殓师的态度由偏见转为理
一整场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音乐会拉下来,还能再轻松加演一段充满哲思的巴赫无伴奏(《C大调第三奏鸣曲BWV1005》第三乐章广板)以及一首疯狂难度的恩斯特“魔王”大随想曲(改编自舒伯特同名艺术歌曲D328),恐怕也只有宁峰了!记得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他的演奏视频,就产生过一种十分微妙的感觉,似乎让我“想到奥伊斯特拉赫又忘掉奥伊斯特拉赫”。宁峰的身形轮廓以及音乐处理的大线条自然会
【摘 要】 丹托对贡布里希的艺术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认为其是失效的理论。贡布里希并未对此作正面回应,但其对当代艺术的态度本身也构成了某种有趣的回答。二人艺术观念差异的焦点—也是丹托批判贡布里希的焦点—在于艺术有无本质的问题:丹托通过指认贡布里希为维特根斯坦主义者,将艺术的本质问题拉回到分析哲学内部并形成了本质主义与唯名论的争论。但是,作为“靶子”的贡布里希的学术思想与维特根斯坦主义在反本质主义
一、古筝练习曲的编写与教学应用  练习曲在器乐表演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懵懂的“琴童”,到表演技术娴熟的“音乐家”, 练习曲一直伴随着音乐表演者的艺术生涯。随着民族器乐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古筝练习曲也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目前古筝教学中应用性较强的古筝练习曲并不多。主要有项斯华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杨娜妮编写,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杨娜妮古筝教程》;由王建民主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沈阳大学创排的诗画音乐剧《镌·刻》隆重首演。该剧以疫情期间大学的校园生活为切入点,以雕塑系大学生创作建党百年的作品为线索,融汇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辉煌足迹,同时将敖汉小米[1]、三千孤儿[2]、精准扶贫等节点巧妙连接,延展出宏大的想象空间和丰厚的精神内蕴,并以歌舞诗画的青春舞步和艺术语言,展现了当代青年热爱黨、心向党、跟党走的青春风采。其后,2021盛京戏曲论坛“音乐剧
城市音乐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正视城市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价值也成为备受关注的方面。本文简要阐述城市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提升居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城市环境、助力经济增长的价值和如何通过增加资金投入、重视打造品牌、结合多种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实现合理研究城市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价值的策略,以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
一、韵味元素在豫歌《木兰从军》中表现解析  豫歌《木兰从军》是以“木兰诗”为词,旋律技法吸取了豫剧唱腔板式。作品以熟知的故事为题材,运用豫西调豫剧流派旋律技法,将广板、中板、快板、摇板、垛板五种板式交替使用,形成了具有鲜明戏曲特征的音乐结构形式。除了板式的运用,全曲最有特色的当数豫剧唱腔的运用,以字行腔,以腔诉情,情入心脾。下面就《木兰从军》中的唱腔板腔的运用进行分析:  1.断腔  断腔,利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