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其功能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全部或部分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它能再现和创设新的历史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较容易。
就其作用来看,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因为现代媒体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那么如何利用现代媒体合理、有效、科学的呈现教学信息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文本的呈现
我在制作演示文稿时,在字号的选择上,标题一般用44号的字体以突出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副标题一般用40号,正文用36或28号,这样文字的大小适中,有一定的丛次性,能突出重难点。文字也不宜过满,应适当留空以突出教学内容。一般一行在25字为宜。在字体的选择上一般不要超过三种,字体的颜色也不要超过三种。如果是白底的模板可以选择黑字、红字和蓝字,深蓝的可配白字和黄字,黑底的配白字和和黄字。要注意一个句子里不能出现三种颜色的字体,那样会给人以花色刺目的感觉。我还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板式或模板,同一版面的颜色,也不宜超过三种,不同层次的信息要选用不同的颜色,若背景颜色与图片的颜色难以区分就要给图片加上边框。在教学中还注意到幻灯片的画面不能设计得过于花哨、华丽,这样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留恋于花哨的画面之间,忽视应掌握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在做课件时要做到精选精用,体现实效性原则,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优化。
二、图像的呈现
利用多媒体上课时,所选的图像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能正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一般应结合重点、难点选择图像。图像本身应该清晰,位置应靠近相关的文本内容。如我在讲“戊戌变法”一课时,就在“公车上书”文本的右侧或左侧呈现康有为、梁启超的头像,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通过眼看、耳听、口读很快就能掌握康、梁是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
三、视频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到所要呈现的视频一般要和屏幕保持基本一致,底色最好是白色的。在视频资料的选择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直观,因为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缺乏分辨真伪的能力,教师需要及时引导。一些历史影视作品,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不能代替历史,因为其中有很多的虚构编写的成分,要区别对待。如《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就不应作为教学的直接资料。因此应尽量选择历史记录片,最好是当时的历史资料。这样既引起学生兴趣,又能科学直观的展现历史。视频呈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3分钟。视频过长,占用的时间太多,势必讲解和训练的时间缩短,教学目标就难以完成。所选的视频还应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讲二战一课,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在选择相关视频时做到了用记录片即历史材料来突破这一内容,而且片长大约3分钟时间也适中。还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做到有的放矢。比如: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为什么要选择在星期天?这一事件造成什么历史影响?看完视频后在适当的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空间,这些重难点问题便迎刃而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堂课中幻灯片不能用的过多,过多给人以一种罗列幻灯片的感觉,造成主次不分,课后学生不知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所以一般在10张以内为宜。我还发现幻灯片或动画展示的速度不能过快,过快会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没有分析思考的时间。有一些重难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理解,但是由于幻灯片停留时间过短,有的学生甚至读不完问题,更别说是去思考了。有时学生也无法记笔记,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结果学完后,学生还是不理解,记不住,不会运用。这样尽管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手段,反而会降低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合理、有效、科学的呈现教学信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资料】
1.《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刘军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7
2.《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说明》,北京大学出版社
就其作用来看,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因为现代媒体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那么如何利用现代媒体合理、有效、科学的呈现教学信息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文本的呈现
我在制作演示文稿时,在字号的选择上,标题一般用44号的字体以突出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副标题一般用40号,正文用36或28号,这样文字的大小适中,有一定的丛次性,能突出重难点。文字也不宜过满,应适当留空以突出教学内容。一般一行在25字为宜。在字体的选择上一般不要超过三种,字体的颜色也不要超过三种。如果是白底的模板可以选择黑字、红字和蓝字,深蓝的可配白字和黄字,黑底的配白字和和黄字。要注意一个句子里不能出现三种颜色的字体,那样会给人以花色刺目的感觉。我还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板式或模板,同一版面的颜色,也不宜超过三种,不同层次的信息要选用不同的颜色,若背景颜色与图片的颜色难以区分就要给图片加上边框。在教学中还注意到幻灯片的画面不能设计得过于花哨、华丽,这样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留恋于花哨的画面之间,忽视应掌握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在做课件时要做到精选精用,体现实效性原则,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优化。
二、图像的呈现
利用多媒体上课时,所选的图像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能正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一般应结合重点、难点选择图像。图像本身应该清晰,位置应靠近相关的文本内容。如我在讲“戊戌变法”一课时,就在“公车上书”文本的右侧或左侧呈现康有为、梁启超的头像,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通过眼看、耳听、口读很快就能掌握康、梁是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
三、视频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到所要呈现的视频一般要和屏幕保持基本一致,底色最好是白色的。在视频资料的选择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直观,因为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缺乏分辨真伪的能力,教师需要及时引导。一些历史影视作品,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不能代替历史,因为其中有很多的虚构编写的成分,要区别对待。如《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就不应作为教学的直接资料。因此应尽量选择历史记录片,最好是当时的历史资料。这样既引起学生兴趣,又能科学直观的展现历史。视频呈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3分钟。视频过长,占用的时间太多,势必讲解和训练的时间缩短,教学目标就难以完成。所选的视频还应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讲二战一课,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在选择相关视频时做到了用记录片即历史材料来突破这一内容,而且片长大约3分钟时间也适中。还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做到有的放矢。比如: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为什么要选择在星期天?这一事件造成什么历史影响?看完视频后在适当的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空间,这些重难点问题便迎刃而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堂课中幻灯片不能用的过多,过多给人以一种罗列幻灯片的感觉,造成主次不分,课后学生不知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所以一般在10张以内为宜。我还发现幻灯片或动画展示的速度不能过快,过快会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没有分析思考的时间。有一些重难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理解,但是由于幻灯片停留时间过短,有的学生甚至读不完问题,更别说是去思考了。有时学生也无法记笔记,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结果学完后,学生还是不理解,记不住,不会运用。这样尽管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手段,反而会降低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合理、有效、科学的呈现教学信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资料】
1.《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刘军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7
2.《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说明》,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