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中的文化“迹象”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迹象”是艺术创作中无所不在、随时都会发生演变的一种行为。本文将借助钟孺乾先生的“迹象论”观点,分析地标性建筑黄鹤楼的艺术特点,力证一种“文化迹象”的存在。从建筑文化角度,探求文化迹象的构成因素,及其在高阶艺术审美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黄鹤楼;迹象论;文化迹象;审美心理
  钟孺乾先生的《绘画迹象论》一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画=迹+象+X”,“迹”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肌理、质感、材质);“象”是指物体之间的间架结构和物体对象的形状与态势;“X”指的是作品中蕴含的抑或是作者想借助作品传达的精神、意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以上观点是从绘画方面提出的,而笔者发现“迹象论”的原理在视觉艺术中的任何领域都同样适用。由此,在迹象论的概念下,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笔者对武汉最具地标性、代表性的黄鹤楼进行阐释。
  一、黄鹤楼中的文化“迹象”
  负有“天下第一楼”盛誉的黄鹤楼,是一座文化名片式的地标性名楼,它的建立依循了“迹象论”的法则。黄鹤楼之所以能够占据文化的高地,其“迹象”的构成并不单单指砖瓦、山石、土木的结合,更多还是在文化元素中的呈现。可以说,黄鹤楼是文化的楼,其美学价值更多体现在它背后的文化因素中。
  1. “迹象”元素之石碑与壁画
  在黄鹤楼这一建筑中,碑与壁画是两个重要的“迹象”构成元素。自古以来,碑与画在建筑设计师的眼中都是传递文化、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黄鹤楼所运用的“迹象”元素最负盛名的是黄鹤楼公园里的“诗碑廊”与陶瓷壁画《白云黄鹤》。“诗碑廊”以白色墙面为底,大小不一的黑色石碑匾镶嵌其间,石碑上镌刻着风格各异、情趣盎然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整个长廊环绕景区鹅池一周。触摸牌匾不難看出,历史给黄鹤楼留下了斑驳痕迹,也正是因为它的“旧”才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壁画《白云黄鹤》,以彩色陶瓷为“迹”,造高9米,宽6米之“象”,以白云、江山、仙鹤为表现元素,描摹出浪漫的意境。
  “碑廊”与“壁画”作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迹象”元素,它们的共性都是以古代文化为客体,以今人为主体,其“迹”与“象”不仅发挥着形式美的作用,还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色。
  2. 黄鹤楼中“迹”的表现手法
  “迹象论”中的“迹”主要是指视觉对象的纹理、肌理或质地,而黄鹤楼中主要的“迹”的因素体现在诗碑廊与壁画中。诗碑廊汇集了历代名人的诗词、题字等碑刻,碑的种类、诗词字体各不相同。文献中记载碑的种类有30余种,将不同的碑与不同的字体组合搭配,会产生动静相宜的独特效果。如李白所书“壮观”二字,字如其诗,浪漫雄伟。
  壁画元素在全楼各层中都有所体现。此外,还添加了楹联、文物、铜黄鹤、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辅助建筑构成元素。黄鹤楼在“迹”上特别重视细节,每一层楼的装饰色彩、纹理、肌理各不相同。例如,一楼壁画《白云黄鹤图》,色彩艳丽,突出了神话的主题。二楼壁画《孙权筑城》,则颜色淡雅肃穆,造型简洁粗犷,再现了当时修建黄鹤楼时的情景,这表明利用不同的“迹”能框画出不同的文化主题形式。
  3. 黄鹤楼中“象”的表现手法
  随着“迹”元素的不断发展与演变,“象”已经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矩阵。笔者认为,黄鹤楼中“象”的含义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碑廊作为组成黄鹤楼“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碑廊本身作为体现“迹”的元素,是黄鹤楼“象”的组成部分。经过设计者的精心组合、搭配,才能将“迹象”之美发挥到极致;第二种则是以一块碑石为“迹”,积少成多、叠碑成廊,最终形成碑石廊,也就是“迹象”论中“象”的元素。
  二、黄鹤楼中的诗性意境
  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黄鹤楼?这就要归结于“迹象论”中的“X”,也就是建筑文化的审美含义。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已经大大超越了它的形式美,而这个“X”就是诗歌,以及由诗歌所产生的传说共同引申出的文化生活等。
  1. 诗性的传说
  翻阅历史典藏,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不计其数,而最早记录黄鹤楼传说的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曾在《述异记》中记载了一段“驾鹤之宾”的故事:穿着七彩羽衣的仙人,驾鹤来到黄鹤山与凡人荀贵相遇,两人攀谈起来,随后仙人驾鹤离去。而人们为了再睹仙容,建黄鹤楼以招鹤。《南齐书》中说:古代有个名叫王之安的仙人,曾驾鹤到此小憩,后人便在这里建造了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明代《报恩录》中记载的吕洞宾驾鹤登仙的故事,更是将黄鹤楼与道家仙人联系起来,增加了黄鹤楼浓郁的道教氛围。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还有很多,据资料分析,这些传说具有以下特点:①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②是关于某人、某物、某地的一套传闻;③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④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⑤有待考证、无法解释之谜。
  据传说的特点可以得出黄鹤楼之“X”就是一个变量,通过人们口口相传,形成各种各样的版本,那么“X”为什么会不断变化呢?正是因为不同人对故事的理解与构思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时代背景、环境下的人对所看到的相同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它名声大噪,名传四方。
  2. 诗性的人情
  人们游览黄鹤楼,不仅为它雄伟的建筑所震撼,还为它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历代名士都曾慕名前往,在此停留吟诗作赋。
  诗评家曾评论,在描写黄鹤楼的上千首诗中,崔颢的七律《登黄鹤楼》和李白的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并列第一。而李白个人对黄鹤楼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在一生中至少写下了16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作,例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执绿玉杖,朝别黄鹤楼。”还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诗歌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在众多的黄鹤楼诗词中,笔者认为“迹象论”中的“X”可大致分为四大类:①怀古之情;②思乡之情;③爱国之情;④分离之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整诗利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前四句怀古,从仙人驾鹤的故事写起,感叹人生不平的遭遇。后四句从写景归结到思乡。整首诗几乎囊括了以上四种感情。《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即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3. 诗性的江山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南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曰黄鹤楼”。可见当时黄鹤楼并不是旅游观光胜地,而是兵家观敌瞭阵场所。在战火连绵时期,在政治黑暗的年代,诗人都会登楼凭栏写出慷慨激烈的爱国篇章,岳飞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他曾多次登上黄鹤楼,还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其中名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抒发了他请缨杀敌、收复江山的雄心壮志。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1927年曾有感于当时残酷的政治现实,在黄鹤楼故址上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煙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全诗中多次运用了隐喻和比拟的手法,通过文字营造意境。借助诗句中“黄鹤”“龟蛇”“心潮”来抒发历史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了美学观点,还让观者产生联想与思索。这也正是艺术“迹象论”中所特别强调的意境,是借“迹象”抒“X”,使其作品更加有意蕴、更加深沉有力。
  三、接受者中的文化名楼
  黄鹤楼历经一千七百余年,兴圮沿革不知有多少次,但每一次都增加了它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黄鹤楼的形式几经变迁,但它的风韵始终未改。
  1. 血脉相连的文化名楼
  按照彭吉象先生《艺术概论》中所提出的观点,艺术作品最终是由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接受者共同完成的,艺术接受者按照自己的美学理念和其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审美再创作。从艺术角度上来说,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天下名楼,不但取决于其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还在于它的文化价值。
  笔者认为接受者可以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黄鹤楼有着“脐带关系”的接受者,一类是与黄鹤楼无“血缘关系”的观光客。对于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来说,黄鹤楼是城市的地标,是一种每当说起黄鹤楼时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与认同感。黄鹤楼见证的不仅是城市的发展,还有自身的成长印记,黄鹤楼的美不仅仅因为它的“新”的时代特点,更在于它“旧”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痕迹。
  2. 造访者心中的文化名楼
  黄鹤楼自古就是“游必于是,宴必于是”之地,是到武汉游览不得不看的地标性建筑。这里提到的造访者就是观光客,他们可以说出对黄鹤楼无数的赞誉,比如,中国革命圣地标志之一,传统道教圣地,拥有天下绝境的天下第一楼。黄鹤楼俨然已经成了武汉最为成功的旅游名片,在这里留有太多不朽的诗篇,留有太多历史的记忆。
  起初,人们在阅读古人诗词传说时所感悟到的情感,与真正站在黄鹤楼上触景生情又是截然不同的。因为身临其境,所以变成了最为直观的“X”的创造者。
  四、结语
  文化迹象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迹象论”的框架下,由于情感、认知、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文化迹象也不同。黄鹤楼这个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一座建筑想要被人们所认可并留存于世,不仅要注重建筑功能,还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建筑应该是“活着”的建筑,它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活动的积淀,展现出更多、更美好的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钟孺乾.钟孺乾自述迹象、色彩和表达[J].美术文献,2015(5):28-29.
  [3]张聪聪.“枯山水之迹象论”解析——以日本龙安寺为例[J].美术大观,2014(8):93.
  [4]赵喜伦.建筑—文物—园林界专家谈黄鹤楼设计[J].华中建筑,1988.
  [5]沈福煦.文化在建筑中的积淀[J].山西建筑,1987(1).
  [6]张薇,张晓燕.黄鹤楼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基于深度旅游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2011(11).
其他文献
2016年由文化部修订后的《艺术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实施以来一直饱受关注,不管是其对于艺术品经营范围的重新定义,还是第一张罚单的开出,都让业界意识到,《办法
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主要分布于骨胳肌、心肌及脂肪组织中.当胰岛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系列信号,促进GLUT4从胞内易位至细胞膜.GLUT4通过自身构象改变,将葡萄糖摄
To commemorate the 45th anniversary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a large-scale relics exhib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itled A Le
棕榈蓟马ThripSpolmi(Karny)属缨翅目蓟马科,是本市90年代初发现的蔬菜灾害性害虫。该虫为害重且难于防治,严重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反季节栽培的推行,为害逐
“尼德兰与青花时代——2017中荷艺术上海特展”近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幕。展出了中荷艺术家体裁多样的艺术作品60余件。“青花”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
目的探讨口服鲨烯对MSG-肥胖大鼠的脂肪代谢以及脏器指数的影响。方法建立MSG肥胖大鼠模型20只,注射0.9%NaCl溶液的雄性新生大鼠10只(空白组)。断奶时将MSG大鼠随机平均分成
水杉是滁州市平原绿化农田林网的主要树种之一,现有72万余亩,1080万余株。近年来发生茶袋蛾的严重为害,成片枝叶受害残缺光秃,生长停滞,甚至整株死亡。对此,我们于1994—199
葡萄糖是一种极性分子 ,需要借助于胞膜上的运载蛋白进入细胞内。在哺乳类细胞内有两类葡萄糖转运载体 :Na+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和易化葡萄糖转运蛋白[1,2 ](Glut)。Na+ 葡萄
由于化学工业发展,制药工艺不断改进,新药不断问世,尤其是抗生素品种日渐繁多,应用于临床的量及其联合应用的品种也日渐增大和或增加,再加上有些临床医师思维的公式化,概念
目的:检测重要的药用植物成分Pentagalloylglucose(PGG)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的直接灭活作用。方法:利用空斑减数实验检测到PGG的直接灭活作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