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共性,巧解三角形相似问题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中三角形相似知识是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这个知识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近几年的期末考试题中找出解决这类题型的共性,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这类三角形相似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找共性;巧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77-02
  三角形相似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知识。纵观近几年宜宾市九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和中考,都会涉及三角形相似的相关知识,并且会出现在选择、填空的最后一题或最后的压轴题中,学生望而生畏。我做了近几年的九上期末和中考试题,发现命题者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出题有两大共性,现总结如下,如有不当之处,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一、巧找两角分别相等,判“母子”型三角形相似
  (所谓为“母子”型三角形,即指小三角形包含于大三角形中,他们有一组公共角、有一组公共边。)
  例1:(2016秋,九上末第21題)已知AB∥CD,AD、BC相交于点E,点F在ED上,且∠CBF=∠D.
  (1)求证:FB2=FE·FA;
  分析:要证等积式FB2=FE·FA,因为
  线段FB、FE、FA在△FBE和△FAB中,
  只要证△FBE∽△FAB即可。
  这两个三角形是标准的“母子”型。
  证明: ∵AB∥CD,(已知)
  ∴∠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CBF=∠D,(已知)
  ∴∠A=∠CBF(等量代换)
  ∵∠BFE=∠AFB(公共角)
  ∴△FBE∽△FAB(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FBFA=FEFB(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FB2=FE·FA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2:(2014秋,九上末第22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AC与BD交于点E,∠ADB=∠ACB.
  (1)求证:△ABE∽△ACB;
  分析:△ABE与△ACB已有一组公共角,
  要证他们相似,只需再找一组角相等即可。
  这两个三角形是标准的“母子”型。
  证明:∵AB=AD,(已知)
  ∴∠ADB=∠ABD.(等边对等角)
  又∵∠ADB=∠ACB,(已知)
  ∴∠ABD=∠ACB(等量代换)
  即:∠ABE=∠ACB
  ∵∠BAE=∠CAB(公共角)
  ∴△ABE∽△ACB(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巧找角相等,判“等角对顶”型三角形相似
  (所谓“等角对顶”型三角形,即指这两个三角形有一组角对应相等且有一公共顶点,但两三角形相对,无包含关系。)
  例1:(2017秋,九上末第16题)如图,把等边△ABC沿DE翻折,使点A落在BC上的F处,给出以下结论:
  ①∠BDF=∠EFC;
  ②BD·CE=BF·CF;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填序号)
  分析: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由题意可得
  ∠A=∠DFE=∠B=∠C=60°,
  又由三角形外角定理得∠DFC=∠DFE+∠EFC=∠B+∠BDF
  所以易得∠BDF=∠EFC和△BDF∽△CFG,从而让问题得以解决。
  这两个三角形是标准的“等角对顶”型。
  解:①∵△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A=∠DFE=∠B=∠C=60°
  又∵∠DFC=∠DFE+∠EFC=∠B+∠BDF(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BDF=∠EFC(等式的性质)
  ∴①正确。
  ②由①得∠BDF=∠EFC,∠B=∠C=60°
  ∴△BDF∽△CFE(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DCF=BFCE(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BD·CE=BF·CF(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正确。
  ∴①、②正确
  例2:(2015秋,九上末第24题)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10,BC=16, 点P在线段BC上运动(P不与B,C重合),连接AP,做∠APM=∠B,PM交AC于点M .
  (1)求证:△ABP∽△PCM;
  分析:这两个三角形是标准的“等角对顶”型。
  证明:∵AB=AC=10,(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又∵∠APM=∠B(已知)
  ∠APC=∠APM+∠MPC=∠B+∠BAP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MPC=∠BAP(等式的性质)
  ∴△ABP∽△PCM(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例3:(2014秋,九上末第16题)如图,在△ABC中,AB=AC=5,点D是边BC上一动点(不与B,C重合),∠ADB=∠B=α,DE交AC于点E,且sinα=35.下列结论:
  ①△ADE∽△ACD;
  ②当BD=2时,△ABD与△DCE全等;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分析:①小题中两个三角形属于标准的“母子”型。②小题中两个三角形属于标准的“等角对顶”型。
  解:①如图,∵AB=AC=5(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又∵∠ADE=∠B=α(已知)
  ∴∠ADE=∠C=α(等量代换)
  又∵∠DAE=∠CAD (公共角)
  ∴△ADE∽△ACD(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①正确。
  ②如图,作AM⊥BC于点M,
  ∵AB=AC=5(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又∵∠ADC=∠ADE+∠EDC=∠B+∠BA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ADE=∠B=α(已知)
  ∴∠EDC=∠BAD(等式的性质)
  ∴△ABD∽△DCE(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Rt△ABM中,∵AB=AC=5,∠ADE=∠B=α,
  且sinα=35(已知)
  ∴sin B=AMAB=sinα=35
  ∴AM=3
  由勾股定理可得BM=4
  ∴BC=2BM=8(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当BD=2时,DC=6,而AB=AC=5
  ∴AB≠DC
  ∴△ABD与△DCE不全等。
  ∴②不正确。
  通过以上各题的对比,证三角形相似我们只要先看它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对号入座,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便会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愿我的拙劣办提法对学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叶立军.《初等数学研究》中第8章初等几何变换8.3 位似和相似变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进步,实现在教与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师生协同发展;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摘 要】高三数学在高考中占有半壁江山,如何做好数学这一科目的复习工作,成为了众多学子所关注的问题。由于数学科目的特殊性,对学习反思能力的要求特别高。所以我仅仅站在一名高三生的立场,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学生对数学反思能力的认识、数学学习反思能力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这三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三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