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单电来临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α77,索尼第二部APS-C准专业机型、首部中高端单电相机,一出世便凭借惊人的技术指标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热议,2430万像素、每秒12张连拍、超精细OLED电子取景器、11个十字形自动对焦感应器,无一不是令人血脉贲张的参数。在使用α77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拍摄后,笔者认为,这确实是款不可多得的优秀产品。
  
  外观极富质感
  
  α77采用了流线型机身设计,表面覆盖大面积蒙皮,并有类似美能达α7D的喷溅式涂漆,突出了机身的金属质感,比起同门经典机型α700,显得更为精致、美观,且更具现代感;机身卡口的外环装饰也与以往不同,使用了一种极富质感的黑色材料,其上镶嵌的索尼α系统标志性橙圈比其他机型的直径稍大;机身正面左下方的对焦模式切换装置比较特别,直接从以往机型的旋钮式进化为转盘式,看上去显得格外结实、耐用。
  
  趁手的操控感
  
  α77握柄宽大、凹凸有度,手感舒适。略大的体积和重量赋予了这台相机更好的持握稳定性。α77的操控极为便捷,以至于笔者现在已然不太适应其它单反相对“繁琐”的操作了!它不但具有大量独立的功能按钮,可配合握柄前后的两个控制拨盘方便、直观地调整各项参数,而且通过机身右侧中部的Fn键,更可实现对所有设置的快速导航、调整;最妙的是,那块XGΑ分辨率(像素密度远超iPhone4的视网膜屏幕)的OLED电子取景器,除了画面自然、细腻到无以复加,且彻底消灭了拖影外,甚至包括进入菜单、查看、放大、删除照片等等一切操作都能直接在取景器里完成,那些诸如在拍摄时单手快速调整参数之类的活计对于配备了超强电子取景器的α77而言只不过是小菜一碟。
  
  优异性能
  
  α77毫无悬念地承袭了索尼在入门机型上备受好评的高清摄像、全景扫描、3D拍摄、HDR、多帧降噪、艺术滤镜等功能,这使得α77成为目前可玩性最强的中高端机相机。不过,作为准专业相机,大家最关心的恐怕还是α77在常态拍摄中的性能,尤其是作为该机主要卖点的每秒12张连拍及其对焦速度、精度。最考验相机这方面能力的拍摄项目莫过于“打鸟”,本着这一认识,笔者专程带着α77去了趟北京动物园。
  
  翻转屏助力拍摄
  α77配备的三向可翻折液晶屏也异常实用,除可轻松反转至机身正面便于自拍取景外,这块三向可翻折液晶屏在拍摄纪实照片时尤其有用武之地,为了不惊扰被摄者,笔者曾用胳膊夹住镜头背对被摄者进行拍摄,辅以液晶屏上的电子水平仪校准相机角度,轻松地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不过,令笔者稍感遗憾的是,手上这台α77样机在液晶屏和取景器之间自动切换时有个大概近半秒的过程,也就是说眼睛凑近取景器时液晶屏自动熄灭,然而取景器未能同时亮起,仍处于黑屏状态。当然,这对一般拍摄并没有太大影响,况且,笔者手上的也只是台工程样机,相信α77上市时的商品机会有所改善。
  
  强悍的对焦性能
  
  在追拍飞鸟时,使用的是索尼70-400mm G SSM镜头。这只镜头虽然由超声波马达驱动,但在α700、α900等机型上,其长焦端的对焦速度却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令笔者诧异的是,在α77上这镜头竟彻底告别往日温吞作派,纵然推至400mm端极限,其对焦仍然迅速、轻快、准确,完全一幅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架势。看来,索尼已经通过α77完成了一次对焦系统的重大升级!在整个拍摄过程中,α77不但表现出了强悍的对焦、追焦性能,其每秒12张惊世骇俗的连拍速度更令笔者倍感酣畅淋漓,电子取景器亦在追拍飞鸟的大考中顺利过关——除从液晶屏取景自动切换到取景器时有近半秒的黑屏外,它已能提供不逊光学取景器的使用体验!
  
  大幅提升折返镜头 对焦性能
  
  第二只搭配α77的是索尼500mm折返镜头,这是目前唯一能够自动对焦的折返镜头。由于光学结构所限,该镜头只有F8一档光圈,并且只能使用中心对焦点靠机身驱动进行自动对焦,笔者之前使用这只镜头打鸟的体验只能用“痛苦”二字形容。好在,α77强悍的自动对焦性能对机身驱动型镜头同样有效!这只500mm折返在α77的加持下不但迅猛了许多,并且对焦精度亦大幅提升,使用这只镜头笔者同样抓拍到了飞行中的乌鸦。
  
  峰值提示对焦:强力辅助手动对焦
  
  α77还具有数码时代不可多得的优异手动对焦操作性能,这得益于索尼特有的峰值提示功能和放大对焦功能。对于索尼135F2.8 STF纯手动镜头用户、以及转接M42镜头的用户而言,这项功能恐怕比加装裂像对焦屏或合焦提示电芯还要管用。笔者在α77上使用135STF镜头的体验就相当愉快,通过超细腻的OLED电子取景器,凭借画面峰值色彩信息迅速判断合焦位置,在必要时还可以将对焦部位放大11倍精细调焦,舒适惬意得很。相比之下,以往靠眼力加人品才能使135STF精准合焦的岁月真是不堪回首啊!
其他文献
此幅画面色调简洁,逆光下小树的一抹新绿,在背景空旷灰暗的山体烘托下,显得尤为夺目。而小树的上方,阳光也在山坡上勾勒出两道明快的线条,与小树成排的竖线条形成有趣的对比和呼应,仿佛有种乐谱般的韵律,而轻柔的薄雾则为整个画面营造出清雅的淡彩画效果,更强化了这一轻歌曼舞般的意趣。  沙漠、丘陵、草原、黄土高原等景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景物反光率比较平均、色调比较一致。如果用光选择不好,极易使景物内部结构
“以谁也不能替代的眼睛,去认识谁都面临的世界”,这是1986年上海摄影团体“北河盟”在影展序言中阐明的目标。  实际上,二十年来,视觉文化的改革者和先行者一直在视觉表达的道路中突围,尝试着用全新的方式去看待这个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的世界。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当代影像艺术由地下、边缘走到地上,摄影作为一种更加直接、更加便捷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美术相互交融,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展示给我
近年来,卡片式袖珍数码相机要想抵御拍照手机的冲击,只有配备明显超过拍照手机的性能和功能才行。近日,Panasonic公司推出的1210万像素“口袋”数码相机DMC-FP8,就代表了这种趋势。    绚丽的时尚外观      DMC-FP8的颜色多达八种,真像鲜花一样五彩缤纷。相信拿着这样一台鲜亮的相机出门,一定很吸引眼球。虽然DMC-FP8是款普及型的“口袋”机,但做工和布局并没有通常廉价机型的粗
将人像拍出性格,拍出职业特点,看似容易,其实很难,著名摄影家邓伟“世界名人”拍摄的成就,让我们看到其深厚的功底。然而,世界名人是高高在上的一群人,离老百姓太远;如何将我们身边的人拍出个性,拍出职业特点,是广大摄影人渴望了解的事情。2009年9月1日至10月31日,邓伟在首都博物馆展出了一组《北京人》系列作品,让我们看到他镜头中富有神采的北京人形象,从平民百姓到当代企业精英;从幼小顽童到耄耋老叟,都
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很适合林婧,我喜欢你,笨拙而热烈,一无所有,却倾尽所有。他们说暗恋是一场最长的失恋,也是青春中最美好的回忆,遇见周皓,是林婧大学生活里最美好的意外。  周皓是一位大三的国防生,身上有着军人与生俱来的气质,平时要么待在训练场,要么待在图书馆。他性格内向,不苟言笑,虽作为校会主席却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初遇周皓,林婧便一眼喜欢上了他,那个执拗又率真的男孩很是吸引她的注意。
1956-2006共同走过  中国摄影家协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组织。  走过风雨,走过岁月,2006年12月22日,将迎来中国摄影家协会五十华诞。  半个世纪的历程,令我们振奋,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跋涉,打造着中国摄影的大厦;  半个世纪的历程,让我们骄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伴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前进,  许许多多的人,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呕心沥血,奉献了他们的心血与才情;  许许多
数码滤镜不再是一大堆传统的光学镜片,它是一种存在于软件中的数字计算方式。数码滤镜的强度、渐变量、位置、色彩、色温、双色渐变等等都可以自行决定,可以仿制彩虹、渐变、速度、柔 光……可以精确控制运用效果。    在数码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只有偏振镜、UV镜和具有减光效果的密度镜以及红外滤镜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其余的各种滤色镜已经没有装备的必要了。数码滤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没有品种数量限制的全案套装。
前段时间,索尼微单相机入门新品NEX-C3的风光上市,已经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从外观到性能上,NEX-C3都有多处超越了已征战一年多的更高级别的NEX-5C,那么后者换代机型的推出,也自然就显得紧迫和顺理成章。恰逢其时,索尼新一代微单中坚力作NEX-5N就此登场了,并无庸置疑地带来了全方位的改进。下面,我们就第一时间来深入品味这款升级产品的新鲜之处吧。    明确的细化定位    在NEX
2006年推出的影像产品又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经过斟酌,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产品的意义上,所列举的十一款产品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这些产品对影像技术、市场影响和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意义。    数码单反相机  在目前流行的千万像素数码单反相机中,索尼α-100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它都引起了整个数码单反相机市场的震动。α-100延续于柯尼卡美能达α系列的防抖技术,使消费者使用防抖
摄影术从发布至今已经整整170年了。    从早期的碘化银金属版到如今横行天下的数字影像时代,从黑白灰的单色表现到五彩斑斓的彩色时代,从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摄影中心到全球化的影像多元化发展……摄影工业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不仅让我们震惊,更让我们的摄影艺术空前盛行。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由“1”和“0”这种二进制系统组合出的影像,让统治天下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化学感光材料迅速走下了舞台。虽然数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