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若持炬迎风,炽烈而哀恸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诗和画这两种艺术表达形式而言,都是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品质于一身,中国古代绘画中蕴含着诗性思维和哲理,而诗句又是描摹绘画之美的最佳见证。《二十四诗品·典雅》所蕴藏的庄重典雅与古朴简约之美,与清代画家王武的《桃花双禽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诗、画同源共情的审美体验,以《二十四诗品·典雅》解读《桃花双禽图》的创作风格,以求产生“文以达吾心、画以示吾意”的审美诉求。  关键词:典雅;花鸟画;意
卜万苍导演1931年执导的影片《恋爱与义务》在中国早期影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国片复兴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其制片标语即为“提价艺术,宝气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恋爱与义务》一片展现了国产电影新的气象,探索了新的表达方式,成为国片复兴的先声。  张伟在《〈恋爱与义务〉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如此评价《恋爱与义务》一片的开场片段:“将两个互相爱慕的年轻人的旖旋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由于是以观者视角来展
喜欢落日、荒原和雪的湖南当代诗人刘年,曾多次自诩为“行吟者”,从2007年义无反顾离开湖南湘西走向云南,十多年来他一路穿行在大江南北。诗人在出版诗集《远》《为何生命苍凉如水》后,对于2017年出版了散文集《独坐菩萨岩》。《独坐菩萨岩》文题中“独”字定下了其散文的情感基调,也呈现了“行吟者”吟唱孤独的身影。“菩萨岩”是埋葬着父亲的地方,这里有如“那个手一样,指着苍天”的巨石—菩萨岩,蕴含着诗人对自然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这位在俄国文学史上,甚至世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代表作《钦差大臣》中运用精湛的文学艺术手法,巧妙地讽刺并批判了沙皇所统治的封建农奴制度下俄国的腐朽与黑暗,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主题清晰明了,但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则值得推敲深究、细细品味。  一、作品中的情节设计  一部作品中的情节设计往往会为故事的合理展开提供一个大环境作为背景,《
曾和一位多年的好友聊天,心怀敞开,舒服自然。而后,随手写了一篇散文。  之后,有两位擅长摄影与写作,且活得美好而深情的才女留言:“写得真好。”“的确好。”  那一刻,心生愉悦。不仅是因为这份赞許,更是感受到了清澈如水、干净美好的灵魂。  只有心性美好的人,眼睛里才会处处呈现出美好。虽未曾谋面,然而,一个词,一段话,一种表情,一幅画面,彼此就读懂了。  人与人之间,沟通遇阻的时候,如同在中央一台发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被拉近了,因为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但事实并非如此。各种差异和冲突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随处可见。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互相仇视呢?人们不团结的根源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  早在春秋末期,墨子就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大致意思是:如果天下的人都能互相敬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难道还用担心有不孝的人吗?看起来确实如此
摘 要:孔乙己,这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最终走向没落的悲剧命运。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小伙计、掌柜的、短衣帮、丁举人、孩子们,这些人代表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没有人同情孔乙己,甚至都来嘲笑他。穷人以他的悲惨遭遇取乐,富人更是践踏他,科举制度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对他作威作福,孩子们看到众人的哄笑也来取笑他。有阴暗的嘲笑、麻木的讪笑、孩
(一)  玉露轻沾夜未央,庭花一季又他鄉。  遥知可是儿时月,冷彻廊前一径霜。     (二)  异乡明月异乡秋,半敛清辉半敛羞。  细细寻纱云覆面,盈盈泄下满堂幽。
物哀是日本文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所谓“物哀”就是作者在进行理论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环境的营造,使读者在阅读时体会到一种凄凉、忧郁的美感,同时心中泛起对生命的怜悯、对世事无常的感伤。“物哀”的审美情趣也是日本文化的经典特色。  一、物哀的概念  物哀是日本最古老的文论之一。在日本的史书《古语拾遗》之中,最原始的“哀”与我国的“哀伤”“悲哀”的“哀”有着较大分别。日语中的“哀”最初属于感叹词,与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人生的四大喜中,他首先实现了最后一个。  在高考的搏杀中,他成为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的一名新生。  他长得很高,将近一米八的样子,却并不结实。他自幼多病,说话也是温声细语、有气无力的,更是医院的常客。他姓林,被往日的同学称为“林妹妹”。  他那高高的额头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那是难产留下的印记。但更深的伤疤则是永远地留在他的大脑中,因产钳带来的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