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中捕捉写作契机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其中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中的“日常生活”,就是强调了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学生身边种种平凡的小事,编织了他们五彩的童年。引导学生去寻觅那不经意的“小”生活,捕捉写作的契机,正是笔者多年来执着的追求。
  “小”处选材
  学生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每天的上课、下课、就餐、放学,周而复始,年年如此;学生的生活又是瞬息多变的,他们的语言、行动、思想、情感,时时刻刻,波动起伏。看似单调的生活其實丰富多彩:一支急需的彩笔,一次就餐的谦让,一句鼓励的话语,这是充满温情的场景;擦黑板、拍画片、做游戏,这是学生乐此不疲的事;考试过后父母脸上的晴雨表、厨房中妈妈忙碌的背影、上学路上父母的句句叮咛,这是父母爱的缩影……这就是素材,这就是习作的源泉,取之不尽。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某位学生的习作《捉蚊子》片断为例:“忽然,一只黑蚊子进入了我的视线,我便悄悄地走了过去,举起手正要打,那只蚊子还挺狡猾,马上就飞走了。东绕绕,西绕绕,不见了踪影。我继续寻找,又发现了一只。这次,我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拿了一个苍蝇拍。哼,这次看你往哪儿跑!我屏住了呼吸,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我拿起了苍蝇拍,瞄准了目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击了下去——这只蚊子成了‘标本’……”一件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作者巧妙地扣住蚊子的狡猾及“我”捕捉蚊子的动作,把小事写成了“大”文章,洋溢着真情,带给了老师和同学莫大的惊喜。在作文指导课上,此范文一读,立刻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乘车难》抓住一次乘车难的感受再现生活,《讲台上的新板擦》中小小的新板擦带给大家无限惊喜……真是“小”生活,“大”文章;巧选材,思路畅。
  “小”中显真情
  “真”即真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我们提倡写“小”,而这些“小”大多是学生经历过的,或周边的人身上发生过的,因而容易写真实。有了真实,才能吐真情。由于取材小,且大多是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因而容易达到“我手写我心”。
  例如:在习作《妈妈的爱》中,小作者选取了“妈妈利用中午一小时午休,冒雪为他做饭,而自己却没来得及吃一口,只能带饭”的典型事例来写。由于选取的是普通中的特别,所以很好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及儿子的感受,流露出的亲情,令人感动。在习作《嘘,这是个秘密》中,小作者选取了班级里的小班干,为了让老师少生气而特意以奖品的形式鼓励学困生写作业的事例,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一片情;学困生按时交作业的秘密深深地埋在了同学们的心底,那秘密里有着同学情、师生情。可谓“小”事件,情意长;显真情,心飞扬。
  “小”中见大
  写文章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小事往往蕴含着很大的道理,小人物身上往往有很多闪光点,这正是要着力挖掘的。那位写《捉蚊子》的同学在文末写道:“捉蚊子一事,使我明白了不论做什么事都得有恒心、毅力,还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能把事办好。”这不正是他从这件小事中体会到的吗?《妈妈的白发》从妈妈的一根白发引发情感,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做错了事的悔恨,一件事得到的启示,还有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愤慨……生活中,学生们在不断地经历道德实践、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弘扬了真善美。长此以往,作文时学会多想一层,深挖一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好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写一写:明白了什么,悟出了什么。可谓“小”故事,“大”感想;明事理,促成长。
  “小”园地,勤耕种
  英国作家约翰逊曾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一篇篇题材丰富的文章是生活的叠加,一次次真情的流露是认识的提升,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是耕耘的结晶。瞧,“小”园之中花正艳:全班有52人在全国“世纪金榜杯”感恩书信大赛活动中获奖;夏津辰同学《教室里的不速之客》发表于《安徽青年报》;万臻祯同学《爱听戏的奶奶》发表于《安徽青年报》;高清月同学《童年》发表于《蚌埠日报》……“小”园地,勤耕种;花正艳,香益浓。
  走进小园,采撷几朵,品味、欣赏:
  “音乐喷泉伴着音乐准时喷出来了,喷泉在五光十色的灯光的映衬下,特别美丽。有的喷泉红彤彤的,像一位妈妈的手,手慢慢打开时如同一颗爱心,合拢时轻柔的好似在抚摸宝宝的脸颊;有的喷泉紫莹莹的,像一朵牵牛花,中间最高的宛如一位亭亭玉立于花中的美少女;有的喷泉是白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的,犹如一朵花,只要它的花瓣一打开,里面的花蕊就像‘冲天炮’一样,迅速直飞天空又迅速洒落水池,溅起的水雾如烟、如雾、如尘。”——周月《家乡美》
  “与其说地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如说地球是子孙借给我们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们借了子孙的地球,我们就要还子孙一个美丽地球,适宜他们生存的地球。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重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吧!”——万臻祯《读<荷塘月色>有感》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建构高效数学课堂。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要点提问、开放提问、层次提问三种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好数学。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怎样才能运用好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点提问,促进思考  由于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概念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根就是文化。办教育、办学校就是办氛围、办文化。”成立于2009年7月的实验小学,是位于临夏市东城区的一所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小学。建校以来,学校注重走求实、创新的路子,努力营造多元文化,并让其彰显出无限的育人魅力。  校长文化:一条明晰的主线  校长的最大职责是思想和行动的引领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形象、内涵、领头雁,校长的思路决定学校的思路,校长的影响力决定学校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维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模型思维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近年来,数学建模教学备受关注,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所谓数学模型就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的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是利用数学解决问题(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叫作数学模型
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它就似一缕清风,徐徐而来;又像一首慢歌,娓娓动听;更似一首诗,耐人寻味。笔者结合小班幼儿各方面的特征,以便更好地将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在班级文化领域之中。  前提:了解孩子  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