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深处的往事,总是难以忘却。也许在别人看来,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恰恰因为和你产生了某种割舍不掉的情愫,即便是一些琐事,也令人难以释怀。有这么一件小事,总蛰伏在我记忆的湖泊中悄无声息,但不知什么时候,它就像鲤鱼跳龙门似的偶尔跃出湖面,没来由地拨动一下我的情感神经。
其实就是一本书。一本我年少时读过的书以及对它的印记,这种印记时常在我脑海里萦绕。时至今日,这本书早没了踪影,留下的只是一些难以忘怀的感念,还有对那本书寄托的浓浓情怀。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寻找这本书,这其中有对这本书的思念,也有对往昔岁月的留恋。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的年少时光,关于书的记忆的这么几件事儿,也许冥冥中预示着,我大半辈子将要与书刊打交道了。
刚上初中时,有一天上课前,一位同学走进教室,坐到自己的座位后,打开书包神秘兮兮地向周围几个同学炫耀着什么。我凑过去看,只见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这是一本外文书,淡褐色硬精装的外壳,显得很厚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精装书,没想到书还可以做成这个样子,这么精致。封面的外文书名,任谁也看不懂,同学拿来也纯粹是为了显摆。这本书在同学之间传看着,我拿在手中,这本外国书的样子让我着迷。与一般书方方正正的规整有所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外切口,也就是我们翻书页的那一侧,并不是直直地裁下,而是做成了人脸的侧面剪影形状,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一般的长方形模样,看着真是有些稀奇。直到多年以后自己从事了出版工作,向老编辑请教才知道原委:原来有些书的制作者,会将书的外切口设计成不规则形状,以象形的手法将书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属于异形开本,当然这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当年这样的书并不多见。少年时偶遇的这本书,难道是一本与人脸五官或人的大脑有关的书?这成为一个永久的谜团。
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我意外地得到了一本外国长篇小说,书名叫《汤姆的眼睛》。准确地说,我是用《外国名歌200首》这本“地下书”和同学交换,才读到了这部小说。
《外国名歌200首》是一本歌曲集,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在当时颇受欢迎。后来这本书一度被禁,只能在私下里传阅。当时不少人在塑料封皮的笔记本里抄录歌曲,这本书里的《山楂树》《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尔加船夫曲》《纺织姑娘》《阿里郎》《老人河》《铃儿响叮当》《小路》等,成为人们传抄的首选曲目。我大哥上中学时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这本书估计就是他当时藏下来的“私货”。有一天,一位同学到我家里来玩儿,见到这本《外国名歌200首》,就想把书换走,送给他姐姐。他姐姐喜欢唱歌,人长得也漂亮,我们都见过。我犹豫了片刻,但禁不住同学的软磨硬泡,还有,说心里话,把这本歌曲集送给他爱唱歌的漂亮姐姐,又有什么不可呢?过了几天,他拿来一本书和我交换,就是这本《汤姆的眼睛》。
《汤姆的眼睛》是一部美国长篇小说。可能是封面已经破损,或者是传看的人太多,同学用牛皮纸将书的大半个封面糊了个严实,只留下上半部分的书名。这么多年过去,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已记不太清了,但一个细节我却念念不忘——因为不解,所以一直没有忘记:汤姆将一枚硬币砸了个小孔,穿进一根细线系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投进煤气表的投币孔中,打开开关,等煤气炉燃起熊熊的火苗后,他又将硬币抻了出来下次再用。我读这部小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于每天家里还需要点火生炉子做饭的日常生活而言,让我理解煤气表、煤气炉的概念還太早。这个模糊的细节折磨了我很长时间,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着小说中的场景,但一直不能确切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家家厨房通了煤气,我这才恍然大悟。黑人男孩汤姆的眼睛是在一次意外中受伤的。他在砸一个玻璃瓶时,飞溅的碎玻璃击伤了他的眼睛,他双目失明,从此陷入困顿之中,过着悲惨的生活。《汤姆的眼睛》大致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真正让我废寝忘食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对我有所触动,甚至说和阅读产生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是一本“无名书”。当时确实不知道书名。
和这本“无名书”结缘,时间还要早些。那是在1972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就不免对纸上的一些字感兴趣。可那时除了书包里的课本,想找一本闲书来看,真是一件很难的事。到新华书店去买书,无异于天方夜谭。当时,生活的温饱问题就让父母愁上心头,家里的粮食似乎总是不够吃的,哪里还有闲钱去买什么书啊?
有些书,虽然知晓书名,但也仅仅存在于“传说中”,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看到。比如《西游记》,其中一些令人神往的诸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也只能在盛夏的夜晚,在路边坐个小马扎,从街坊四邻叔叔大爷们纳凉消暑眉飞色舞的闲谈中,听个一二。
快临近年根儿,父母总是要把房屋打扫一番,用报纸把公房旁边自家盖的一间小平房的顶棚糊一遍,这是每年必做的一项劳作。糊在顶棚的报纸让小屋焕发出新的气象,而跟着父母忙碌过后,躺在小屋的床上,在房屋顶棚的报纸上“找字”,成为我和哥姐乐不可支的游戏。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也就越想找一本书看看。
当你对一件事情有了念想,每天视若无睹的情形,就会变得不同寻常。自从有了心之向往,这本书就神奇地出现了,而出现的那一刻不免眼前一亮,觉得自己像发现了宝藏。可其实它一直就在我的眼前,像有句名言说的,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这份宝藏就在母亲做针线活儿用的笸箩里。一年四季,母亲似乎总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儿,那个盛着针头线脑碎布头的笸箩,和家里养的一只温顺的虎斑猫,总是忠诚地守候着盘腿在床头做活儿的母亲身边。笸箩里,一本夹着母亲做活儿用的各种鞋样子、绣花样子的书,就静悄悄地躺在那里,也不知待了多久了,就那么默默无闻地为不识字的母亲服务着。有了这一重大发现,我立即将旧课本拿来,替换了那些纸样子,把这本没头没尾的书据为己有。准确地说,这是我人生拥有的第一本书,只是不知道书名。这本书没有封面,没有封底,前面少了十来页,后面也不知道掉了几页,厚厚的一本书,斑驳的书脊上隐隐约约只留有“文学”两个字。前面几页还破碎成半页,但我如获至宝,急不可耐地翻阅起来。
其实就是一本书。一本我年少时读过的书以及对它的印记,这种印记时常在我脑海里萦绕。时至今日,这本书早没了踪影,留下的只是一些难以忘怀的感念,还有对那本书寄托的浓浓情怀。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寻找这本书,这其中有对这本书的思念,也有对往昔岁月的留恋。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的年少时光,关于书的记忆的这么几件事儿,也许冥冥中预示着,我大半辈子将要与书刊打交道了。
刚上初中时,有一天上课前,一位同学走进教室,坐到自己的座位后,打开书包神秘兮兮地向周围几个同学炫耀着什么。我凑过去看,只见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这是一本外文书,淡褐色硬精装的外壳,显得很厚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精装书,没想到书还可以做成这个样子,这么精致。封面的外文书名,任谁也看不懂,同学拿来也纯粹是为了显摆。这本书在同学之间传看着,我拿在手中,这本外国书的样子让我着迷。与一般书方方正正的规整有所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外切口,也就是我们翻书页的那一侧,并不是直直地裁下,而是做成了人脸的侧面剪影形状,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一般的长方形模样,看着真是有些稀奇。直到多年以后自己从事了出版工作,向老编辑请教才知道原委:原来有些书的制作者,会将书的外切口设计成不规则形状,以象形的手法将书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属于异形开本,当然这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当年这样的书并不多见。少年时偶遇的这本书,难道是一本与人脸五官或人的大脑有关的书?这成为一个永久的谜团。
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我意外地得到了一本外国长篇小说,书名叫《汤姆的眼睛》。准确地说,我是用《外国名歌200首》这本“地下书”和同学交换,才读到了这部小说。
《外国名歌200首》是一本歌曲集,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在当时颇受欢迎。后来这本书一度被禁,只能在私下里传阅。当时不少人在塑料封皮的笔记本里抄录歌曲,这本书里的《山楂树》《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尔加船夫曲》《纺织姑娘》《阿里郎》《老人河》《铃儿响叮当》《小路》等,成为人们传抄的首选曲目。我大哥上中学时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这本书估计就是他当时藏下来的“私货”。有一天,一位同学到我家里来玩儿,见到这本《外国名歌200首》,就想把书换走,送给他姐姐。他姐姐喜欢唱歌,人长得也漂亮,我们都见过。我犹豫了片刻,但禁不住同学的软磨硬泡,还有,说心里话,把这本歌曲集送给他爱唱歌的漂亮姐姐,又有什么不可呢?过了几天,他拿来一本书和我交换,就是这本《汤姆的眼睛》。
《汤姆的眼睛》是一部美国长篇小说。可能是封面已经破损,或者是传看的人太多,同学用牛皮纸将书的大半个封面糊了个严实,只留下上半部分的书名。这么多年过去,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已记不太清了,但一个细节我却念念不忘——因为不解,所以一直没有忘记:汤姆将一枚硬币砸了个小孔,穿进一根细线系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投进煤气表的投币孔中,打开开关,等煤气炉燃起熊熊的火苗后,他又将硬币抻了出来下次再用。我读这部小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于每天家里还需要点火生炉子做饭的日常生活而言,让我理解煤气表、煤气炉的概念還太早。这个模糊的细节折磨了我很长时间,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着小说中的场景,但一直不能确切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家家厨房通了煤气,我这才恍然大悟。黑人男孩汤姆的眼睛是在一次意外中受伤的。他在砸一个玻璃瓶时,飞溅的碎玻璃击伤了他的眼睛,他双目失明,从此陷入困顿之中,过着悲惨的生活。《汤姆的眼睛》大致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真正让我废寝忘食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对我有所触动,甚至说和阅读产生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是一本“无名书”。当时确实不知道书名。
和这本“无名书”结缘,时间还要早些。那是在1972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就不免对纸上的一些字感兴趣。可那时除了书包里的课本,想找一本闲书来看,真是一件很难的事。到新华书店去买书,无异于天方夜谭。当时,生活的温饱问题就让父母愁上心头,家里的粮食似乎总是不够吃的,哪里还有闲钱去买什么书啊?
有些书,虽然知晓书名,但也仅仅存在于“传说中”,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看到。比如《西游记》,其中一些令人神往的诸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也只能在盛夏的夜晚,在路边坐个小马扎,从街坊四邻叔叔大爷们纳凉消暑眉飞色舞的闲谈中,听个一二。
快临近年根儿,父母总是要把房屋打扫一番,用报纸把公房旁边自家盖的一间小平房的顶棚糊一遍,这是每年必做的一项劳作。糊在顶棚的报纸让小屋焕发出新的气象,而跟着父母忙碌过后,躺在小屋的床上,在房屋顶棚的报纸上“找字”,成为我和哥姐乐不可支的游戏。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也就越想找一本书看看。
当你对一件事情有了念想,每天视若无睹的情形,就会变得不同寻常。自从有了心之向往,这本书就神奇地出现了,而出现的那一刻不免眼前一亮,觉得自己像发现了宝藏。可其实它一直就在我的眼前,像有句名言说的,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这份宝藏就在母亲做针线活儿用的笸箩里。一年四季,母亲似乎总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儿,那个盛着针头线脑碎布头的笸箩,和家里养的一只温顺的虎斑猫,总是忠诚地守候着盘腿在床头做活儿的母亲身边。笸箩里,一本夹着母亲做活儿用的各种鞋样子、绣花样子的书,就静悄悄地躺在那里,也不知待了多久了,就那么默默无闻地为不识字的母亲服务着。有了这一重大发现,我立即将旧课本拿来,替换了那些纸样子,把这本没头没尾的书据为己有。准确地说,这是我人生拥有的第一本书,只是不知道书名。这本书没有封面,没有封底,前面少了十来页,后面也不知道掉了几页,厚厚的一本书,斑驳的书脊上隐隐约约只留有“文学”两个字。前面几页还破碎成半页,但我如获至宝,急不可耐地翻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