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教学中突破思维定势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定势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维定势;实验教学;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洞察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1-0094
  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或许这是物理学的惯性定律在思维领域的反映,人一旦采用某种方式获得成功后,就会形成一个定势,碰到什么新问题后,也先要用老经验去试一试,按照固定的模式去验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定势。诚然,思维定势在某些方面帮我们的大忙,遇到相似的问题能很快想到用类同的方法来解决,即形成规律并运用规律。但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变得思想僵化,思维方法单一,逐渐失去创新意识。
  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表现之一是解题时靠想当然,不去仔细推敲问题的特征和问题的特殊性就急着下结论。比如,在有机化学里关于酯的水解消耗多少NaOH的问题上的判断,多数学生只会沿着“酯水解生成对应的酸和醇,而醇是不消耗碱的,只有酸与碱反应”这样一条思路走,对例如1mol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NaOH物质的量是多少?很多同学的答案是2mol。得出错误答案的原因是没能觉察出这个物质中酯的结构“-RCOOR”的特殊性,即水解得到的是特殊的“醇”——酚。思维定势还有一类表现是思维方法单一,明知已有方法不可靠,却不能站在另一角度去看问题,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如在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面,除了“将导气管插入水中,用双手紧握住试管(或烧瓶),如果有气泡从导管中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这种方法之外,对类似左图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就无从下手。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而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严重地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的今天,显然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在重视能力考查的考试中当然也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正确发挥科学思维定势的作用(这里科学思维定势的基本内容就是各种概念、定理、公式、技能技巧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更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克服思维定势在学习中的负面影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例如,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学生往往对实验(不管是动手做实验还是解答实验习题)有浓厚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下面浅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在学习中的负面影响。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求异思维以突破思维定势
  求异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局限于原有的思维定势,随时准备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方法、更新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求异思维的内核是:敏于生疑,敢于存疑,能于质疑,并由此源源生发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可见培养求异思维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一切机会进行求异思维的培养,例如可充分利用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如何鉴别甲酸和乙醛两种溶液?”这个问题上,笔者先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鉴别方案,而后要求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不能与前面的同学相同,这样,学生就会“被迫”求异,思维活动被充分地激活了,本来已经想出了方案的同学又想方设法寻求别的方法,经过大家的分析、辨别,挑选出可行的设计方案,使大家对甲酸的双官能团的特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以突破思维定势
  要从根本上克服思维定势在学习中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表现在解题方面方法单一,抱着经验不撒手),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创设创新教学的条件,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摆脱“沉默不语”的状态,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其次,是要多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所谓“开放式的教学”可以是结果开放,即没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路、方法开放,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解答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允许学生有标新立异的思维习惯,肯定他们“独创己见,坚持主见”的自信心和勇气,因为有着标新立异思维习惯的同学往往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教师、教材,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追求新奇,独树一帜,这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实验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要求学生用干燥管、烧杯组装成可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的实验装置(类似启普发生器),这种常规仪器的非常规利用可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极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以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而思维的狭窄性表现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广阔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化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这种训练的有效形式。例如,在关于“喷泉实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领悟实验的实质,除了对常规装置的原理要掌握外,还要掌握该原理的迁移应用,如可利用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训练。
  1. 氨气的喷泉实验一般用图I装置完成,如果只提供图II装置,如何引发喷泉?
  对这一问题有些同学说将烧杯倒过来,让水进入烧瓶,可是很快引得大家笑起来,这个想法显然行不通。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了较好的方案,即用手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导管中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就可引发喷泉。
  2. 如何用实验证明某一气体极易溶于水?
  学生通常都能很快地回答出来(看该气体能否引发喷泉),此时可进一步要求他们用更简捷的装置来完成,考查他们对该原理的迁移利用,结果能想出合理方案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看了别人的装置图后才恍然大悟的。
  3. 怎样用CO2来做喷泉实验?
  经过了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普遍把焦点放在装置上,提出这一问题是想把学生对装置的关注转移到烧杯中所盛液体来(将烧杯中的水改为强碱溶液即可),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以突破思维定势
  学生在解题过程表现出的思维定势许多是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比如没能留意到题目条件的改变就沿用了头脑中原有的答案或是不观察不够仔细造成了错误,如把CH3OOCCH3说成是甲酸乙酯等。在化学实验中最基本技能的就是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这也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的时机,例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有一系列现象,只有具备敏锐观察力的学生才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出这些现象,学习了乙醇的性质时,笔者要求学生用列表的形式比较“钠与乙醇反应”的现象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的不同,但因为大部分学生从课本中了解到钠与乙醇反应较缓慢而未能注意到细微的现象,导致在比较这两个实验现象的不同点时出现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泡较多,而乙醇与水反应产生的气泡较少”的错误答法,事实是钠与水反应时是看不到气泡的。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使学生领会到了粗心的教训,明确了敏锐的洞察力亦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时机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着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既能发挥科学思维定势的作用,又能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注:本文曾获2004年区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 535400)
其他文献
我讲讲自己认识的主题,应该就是紧扣这次论坛经济转型与财政创新的主题。现在中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的成长性非常明显,我们仍然处在重大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
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斯文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兴趣才能提出问题”.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大都充满着向往与好奇,好奇心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只有具有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原动力,才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才会使学生虽学得艰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
【摘要】公益群众文化建设是整个文化建设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与兴盛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在建设公益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以地方文化的周遭环境、提倡的时代精神,即文化背景为起点,落实以及贯彻好县以及区域的一同发展,但要注意结合地方群众文化。下文将针对公益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对策这四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公益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2
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非常的重要,能够推进国有企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工作的调整,在这工作中基层党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党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 ,建筑业历来都是支柱产业。因为它是支柱产业 ,引起对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 ,而且对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影响极大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