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记忆:从1908到2008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mghgw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入2008年的门槛之后,我的思绪几次追溯到1908年——那一年距今整整一百年。1908年,“维新”失败的光绪皇帝和昏聩保守的慈禧太后相继“驾崩”,腐朽的清政府风雨飘摇。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将在经济腾飞的中国举行。我就想,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做梦都不会想到,一百年的中国社会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在此,我想以十年为期,简约地回顾一下这一百年的沧桑巨变——
  
  1908:革命前夜
  
  1908年是中国的封建帝制走到末路的时候。曾经锐意改革、推动“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和昏聩反动、极力阻挠变法的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他们的死预示了大清王朝的行将灭亡。
  除了皇帝、太后之死,在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实行宪政的计划,声明将在1916年颁布宪法,在1917年举行第一次国会选举,在理论上认同了宪政思想。但同时,《宪法大纲》还规定:“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皇统永远世袭。”这个在当时看来严肃无比的规定,在后人眼里却显得那么滑稽。实际上,1908年已然是辛亥革命的前夜。在摧毁封建帝制的革命风暴来临之前,清廷还幻想着“皇统永远世袭”,这实在是痴人说梦。
  三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8:启蒙岁月
  
  与1908年一样,1918年也是一个表面上看似平静的年份。这一年的5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深远地影响了日后中国的文化思想走向。
  一批仁人志士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先做好文化启蒙的工作,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于是,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也是一场以科学对抗愚昧、以民主对抗专制、以自由对抗桎梏,从而张扬生命,提升“人”的价值的运动。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他们深刻的思考、渊博的学识,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思想文化的建设当然会和社会政治产生互动。一年以后,也就是1919年5月4日,以“火烧赵家楼”为标志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三年之后,也就是1921年7月,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发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928:抗战序曲
  
  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袁世凯死后,中国又进入了北洋军统治的时代。从此,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而中国百姓则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一起致力于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使命。可是,在1927年北伐的过程,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清党”的名义大肆屠杀共产党,排除异己势力,随后另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走向农村,开展了“土地革命”的斗争。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被日军炸死。身负国恨家仇的张学良在控制住了东北的局面之后,于1928年12月29日发表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可是,也就在这时,危机已然显现。日本正在筹划侵华战争,此时已经窥伺东北三省。
  又过了三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抗日救亡成了摆在全国人民面前最大的时代课题。
  
  1938:抗战烽烟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一年了,此前一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再往前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战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3月,李宗仁将军指挥了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多人。台儿庄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抗日激情。同是这一年,汪精卫宣布“曲线救国”,开始走上叛国投敌当汉奸的道路。而毛泽东则在这一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高瞻远瞩地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人民必将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在1938年,日本想迅速侵占整个中国的梦想破灭了,部分国人想迅速打败日军的梦想也破灭了。抗日战争从此进入了相持阶段,抗战的烽火在继续燃烧。
  
  1948:决战时刻
  
  抗日战争在1945年以中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可是和平并没有到来。由于国民党拒绝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国共和谈破裂,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这便是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打了两年,虽然胜负还没有最后确定,但共产党已然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这一年,共产党的军队不仅收复了延安,还解放了济南。随后,发起了著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总决战。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灰飞烟灭,蒋家王朝的终结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这一年的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8:跃进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七八年高歌猛进的发展,中国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第一台内燃机车制造成功。这一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就在这时,新中国的主要决策者在成绩面前滋生了骄傲情绪,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又掀起了“人民公社”的高潮。1958年底,号召全民大炼钢铁,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在大炼钢铁的同时,在农业生产上也片面追求高指标,报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在这种虚报浮夸的气氛中,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被破坏,巨大的人力和资源被浪费,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随后,中国人民不得不面对人祸加天灾的“三年困难时期”。
  
  1968:噩梦季节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党和国家虽然对极“左”做法做过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极“左”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极“左”思想继续发展,最后导致了十年噩梦——“文革”的发生。1968年恰恰处在这十年噩梦之中。这一年的10月,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正式公布,刘少奇蒙冤一案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文革”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都会含冤而死,其他人的悲惨遭遇可想而知。总体而言,十年“文革”是我们民族的一场噩梦。1968年,很多中国人都在这场噩梦之中,有人在挣扎,有人在参与,但清醒者甚少。
  还是三年之后,也就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了。一些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并逐渐从噩梦中醒来,期盼着黎明的到来。
  
  1978:改革起步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十年“文革”结束。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共识。这一年的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翻开了思想解放的新篇章。这一年的9月16日,邓小平发表谈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他还从政治高度指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还是在这一年,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这一年的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88:改革深入
  
  这是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深入。
  经过十年的时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很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空前繁荣。1988年的经济工作狠抓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稳定经济,深化改革。这一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体育、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一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了加速度,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密切。
  在领导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加强了自身建设。这一年的12月,中共中央转发了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要求从严治党,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监督。这一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一再强调: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过去二十多年的封闭状况必须改变。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
  与国家政策形成互动,改革开放在民间有了丰富的回应内容。港商、迪斯科、霹雳舞、托福、高消费、女强人、四小龙、模特等成了改革开放催生出来的流行语,这些词语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日益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1998:抗洪记忆
  
  1998年的夏天,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均遭遇特大洪水。全党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在危难时刻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洪水,取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
  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道路上,党、政府和全国人民还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在1998年抗洪抢险之后,党和政府又在2003年成功地处理了SARS危机。每化解一次危机,我们就多了一份经验;每克服一次畏难,我们就多一份自信。经验和自信有助于我们成熟,成熟的中国自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
  
  2008:奥运盛会
  
  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将在中国举行,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次绝好机会,同时也是中国日益走向富强的明证。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回眸百年,感慨良多,我们有理由为祖国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同时更应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祈祷。百年沧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今天的生活确实来之不易。记住这百年来的沧桑风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走向未来的脚步或许会更加坚定,从容。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今年大年初四——2016年2月11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当举国正沉浸于春节的喜庆祥和之时,一个轰动世界的科学新闻让传统的节日增加了一抹科技色彩,北京时间23点30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携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和LIGO科学合作组织(LSC)的专家向全世界宣布:美国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首次直接探测到了来自于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合并过程中发射出的引力波信号,爱因斯
摘 要:在小学习作有效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融合美学因素,诱发学生的审美指向,促进学生在“美”的召唤下,打开欣赏的心门,发现美、观察美、捕捉美、创造美,以达到丰富审美经验之效,真正唱响习作教学三部曲:化物为像,诱发审美指向;化像为意,激发审美想象;化意为文,启发审美物化。  关键词:习作教学;美学因素;融入;指导  从美学的角度上讲,习作是一个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是将世间物融为眼中像,再化为
《巨流河》是台湾著名的文学教育家和文学翻译家齐邦媛,以86岁高龄写作完成的一部呕心沥血的文学自传,其中写尽了父女两代人从辽宁省的巨流河到台湾岛的哑口海的家国丧乱,从而成就了一部于丧乱无常中波澜不惊的心灵史诗。该书甫一面世,就受到海峡两岸文化出版界的追捧热议。    生者不言,死者默默    在该书序言中,齐邦媛深情地写道:“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
记者: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新农村建设成为重要话题。听说你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并有一些较为系统的思路,能请你谈一谈吗?  彭真怀:是的。党中央从全局分析和把握形势,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这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对于国家未来走向影响极其深远。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地。我国“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现
摘要:问题意识以及“求异思维”是学生科学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遵从原则,有效培养,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增强他们的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做了简单的阐述,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意识;培养方法  数学是一个需要不断论证的学科,只有让学
思想改造运动改变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命运,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前一方面,近些年来有很多精彩的个案分析,关于后者,还十分缺乏实证的研究。本文拟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对思想改造运动的直接间接后果与影响略加探讨。作者认为:思想改造运动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深层次影响,可能超过其他重大的政治运动;探讨思想改造运动的影响,分析与之相关的一些思想理念,对于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仍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摘要:美育是美学的,也是教育的,作为审美与教育的融合,它以美的事物作为材料与工具,重视情感教育。幼儿园美育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系列的审美活动,激发、强化幼儿的情感体验,达到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的提高。文章以中班主题活动“寻找西街建筑”为例,尝试寻找生活化的教育契机,捕捉幼儿所提问题中的教育要素,支持幼儿运用直接感知、实际探寻、多元表征等能力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构建美学经验。  关键词:幼
大家都知道GDP,它是一年中全国人民所创造的财富总量,用元表示。一个国家富不富,就看GDP。世界上有穷国和富国,就是拿人均GDP做标准来划分的。我国改革三十年的成就主要表现为GDP的巨大增长。由于财富生产的巨大增长,我国已经今非昔比了,国力极大地增强,生活极大地改善。财富是什么,它是指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能力。国家财富的增加意味著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所以GDP非常重要。所谓发展是硬道理
量子力学的伟大先驱狄拉克说过:“广义相对论也许是人类曾经作出过的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这是真正原创性的理论,是科学理性威力的强有力的证明,爱因斯坦自己也对这项成就充满自豪:“要是没有狭义相对论,总有一天也会有别人来发现它;但是我认为,广义相对论的情况不是这样。”科学的事业是理性的事业,无论这一结论在科学哲学上存在多少争议,但爱因斯坦无疑是拥有最高科学理性的人,而引力波正是这位科学巨匠最辉煌的理性成果
在德国慕尼黑科技馆进门处,矗立着一座雕像。请你猜一猜他是谁?你一定会这样想:科技馆,那雕像一定是个科学家。你一定会想起,德国出过不少大科学家: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5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1900年),海森堡创立了量子力学(1925年),等等。  慕尼黑科技馆偏偏不按我们常人的思路办。它在进门处放置的,不是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雕像,而是一位伟大诗人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