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堪负轭立秋风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yygyds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尹丕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衡水市剧协名誉主席、故城县原政协副主席。多年来致力于戏剧艺术的编导研究与创作,著有剧本《猛虎泪》《王昭君》,戏剧评论集《戏林拾薪》,人物传记《冯治安传》《商震将军》,编著故城县地域文化专著《甘陵今古》,近年发表《京歌化:新编京剧唱腔设计之癌》之评论,引发戏剧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深秋时节,一个难得的晴天,我和赵云旺编辑一起拜访了尹丕杰老先生。尹老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衡水市剧协名誉主席、故城县原政协副主席。
  叩开尹老的家门,开门的正是他自己。只见他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干净利落且动作敏捷,完全不像年过九十的老人。
  转益多师,兼收并蓄
  先生自幼酷爱戏曲,尤其是京剧。由于家住故城县城,来往演出的剧团及名角很多,加上表哥也是京剧票友,耳濡目染中边看边学,时间久了演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在德州上中学时,科班出身的老生演员徐荣奎常年在那里演出,几个家境较好、也同样喜欢京剧的小伙伴便约了尹丕杰一起去找徐荣奎学戏。徐荣奎见孩子们学戏心切,就教了他们一出《打渔杀家》。这是一出老生和花旦的常演剧目,其中老生的那段西皮慢板“昨夜晚吃醉酒和衣而卧”,更是脍炙人口。学戏过程中,尹丕杰的天赋渐渐显露出来。他不仅学得快,且领悟得深,十四岁便能登台演出,连徐先生也称道他是一棵学戏的好苗子。弱冠之年,先生求学京城,考中北京师范大学。这里的京剧氛围更浓了,不仅看戏较家乡更为方便,而且无论教授还是同学,都不乏共同爱好者,加上著名京剧老生演员贯盛习先生也常来常往,学习与切磋中,他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长得很快。
  尹老在北师大求学期间就向往革命,受毛主席《论联合政府》一书的影响,尚未毕业的他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于石家庄解放的第三天,毅然放弃学业,投奔晋察冀解放区。当时,解放战争已经打响。为配合前线的军事行动,教育群众,鼓舞士气,华北联大创办了火线剧社,急需多面手的骨干演员。正在等待分配工作、能唱能拉、能编会演的尹丕杰,被众人推荐,成为剧社光荣的一员。在剧社里,他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最难忘的一次演出,是在一个小村庄外的土台上。那个年代没有电灯、汽灯,只能点着火把演出。节目进行到一半,突然传来几声枪响。原来是国民党王凤岗的军队探知有火线剧社的演出,妄图袭击剧社的演职人员,幸而被哨兵发现,演员们才得以逃出包围圈,避免了一次重大伤亡。
  演出被冲散后,尹丕杰与剧社失去联系,辗转回到家乡。1948年秋,冀南行署在冀县创办冀南建设学院,他先在该校就读研究班,旋即任教。冀南建设学院汇聚了冀南地区一大批文化精英,其中就有被誉为冀南诗人、剧作家的马紫笙。尹老的才华,深得马紫笙的赏识。新中国成立后,马紫笙任河北省文化局局长,他鼓励尹老深入生活,坚持艺术创作,努力出精品力作。在马紫笙的推荐下,尹老在省城保定的荣军总校任教。该校完成使命后,回到家乡故城县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作。
  “反右”运动中,尹老无辜被打成“右派”,并被劳动教养。在劳教所,尹老遇到了艺术上的许多“知音”。白天,他们一起劳动、学习,晚上,就偷偷地聚在一块儿研讨京剧艺术。这段时间里,究竟有多少人给他说过“打渔杀家”,尹老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转益多师是吾师”,他的演艺水平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劳教所成立了一个“黑剧团”,急需能编能演的人去领导。一个偶然的机会,所领导发现了堪称全才的尹先生,让他当上剧团团长。从此,尹老带领团员们,进厂矿,下工地,边演出边发现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待晚上演出结束后,在如豆的灯光下写剧本,编唱腔,勤奋耕耘,第二天便能进入排练。高强度的劳动,不仅锻炼了尹老的体魄,也更加提高了他的艺术实践水平,为他后来的创作夯下坚实的基础。
  后来,尹老又遇到了周信芳先生的亲授弟子杨麟芳(艺名筱侠影)。杨先生是成名后又拜在周先生名下的,后专攻麒派艺术,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有了杨先生的点拨,尹老的“昨夜晚吃醉酒和衣而卧”更加韵味醇厚,同时也学到更多的戏,至今仍能演三十余出。
  《戏林拾薪》,剧论出新
  尹老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热爱教育事业,先后在冀南建设学院、革命大学、故城干部补习学校、荣军总校及石家庄农业机械化学校任职任教十余年,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园丁。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如果说大学三年的时光里,他发表的多篇散文、诗歌、小说是文学尝试的话,1954年,《河北文艺》刊登他以运河底层劳动者形象为题材写作的诗歌《老纤手》,则标志着他进行文艺创作的开端。
  在进行诗歌、散文创作的同时,能拉会唱的尹丕杰已经不满足于舞台上的演出,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戏剧创作。1953年,他创作了第一个剧本《苍龙岭》。剧本后来被转到当时的中国京剧院,他有了和京剧界名流互相交流的机会,这也为他写剧评与演员评传打下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的尹老拨云见日,也迎来了戏剧创作的春天。他的才华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接连创作了《猛虎泪》《王昭君》等一系列优秀剧本,多次斩获省剧本奖。“美人沦落英雄死,一曲猛虎泪沾襟”(《猛虎泪》),既释放出瘀积多年的一腔愤懑,也表达了一名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与此同时,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精湛的艺术造诣,以及对京剧艺术独到的见解与敢于直言的精神,尹老开始为多家报纸撰写戏剧评论。当时的《河北日报》曾专门为他开辟了一个戏剧评论专栏——《戏林拾薪》,后衡水市文化局将他发表的四十余篇戏剧评论汇集成册,定名为《戏林拾薪》。在这本集子中,他关注当代文化现象,尤其是戏剧界的动态,以其犀利机敏的文笔,坦荡赤诚的心胸,说戏谈古论未来,“戏林拾薪”之余,撷梨园一叶,讲花都荣衰,为文力透纸背,从不人云亦云。著名戏剧家吴祖光曾这样评价:“像这样写评论的人过去没有过……”
  1983年,《电影文学》月刊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梅兰芳与程砚秋》,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投拍。尹老看后,感觉内容有不妥之处,于是发表了《歧路上的(梅兰芳与程砚秋)》,与原作者商榷。这篇文章在首都文艺届引起强烈反响,经过与原作者和反对者的多次论辩交锋,尹老终胜。同年,戏剧评论界再起波澜。尹老发表的《(纺棉花)再评价》,《文汇报》《戏剧电影报》等全国各大戏剧报刊都给予了转载,被看成是“京剧史上的一次旋风”。1987年秋,尹老创作的《戏曲为什么陷于危机而难于自拔》在“华北五省市戏曲理论研讨會”上获得一等奖,再次确立了他在戏剧评论界的地位。此后,尹老的文章经常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成为大家研究谈论的话题。   2006年,针对目前一些“京剧演员在理论面前都处于失语状态”的现象,尹老在《中国京剧》上发表了《京剧之本:玩意儿》一文,搅起梨园一池春水。他痛心当前京剧日益被边缘化,似乎只剩下了“董事长”(唱)。他疾呼:“玩意儿是京剧的命根子。”“京剧因玩意儿而存在,没有玩意儿的京剧剧目,不过是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有玩意儿的剧目却是砍不掉、禁不了的,《锁麟囊》《乌盆记》便是例证。”恳切言辞中,写满一个耄耋老翁对京剧未来的忧思。
  近年来,关于京剧的“京歌化”问题,尹老写出了《京歌化:新编京剧唱腔设计之癌》这篇切中肯綮,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引起学者、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甚至有包括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京剧学者翁思再先生在内的多位专家慨叹:说出了我们心里有却不敢说的话!所谓“京歌”,是保留了京剧旋律之美,有其独立审美价值的“戏歌”。但京歌不是京剧,充其量是从京剧音乐中派生出的副产品,是游离于京剧之外的。近时期以来,新编戏唱腔设计京歌化,新锐作曲家们似乎下定决心要颠覆京剧“板腔体”这一基础性的音乐框架,千方百计要出“新”出“奇”,结果很多优秀的剧本尽管唱腔设计十分新颖,但由于严重与京剧传统背离,无法令戏迷们追摹学唱,因而产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陌生感。这篇文章的发表,就京剧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移步与换形问题提出振聋发聩的高见,又一次搅起了一场对京剧音乐创作孰是孰非的论战。文章发表五年多来,一直占据着“咚咚锵中华戏曲网·论坛精粹”栏目排行榜的头条位置。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上网,是尹老年过古稀之后又学得的技能。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为了打破时空界限,从网上论坛发表文章,获得更多信息,更便捷地和全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们自由交流,尹老在2002年就开始“触网”,如今一般操作均能应付裕如。他这种古稀之年敢于挑战自我,乐于驾驭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胸襟真让人钦佩。
  致力文史,著书立说
  除了对戏剧艺术的挚爱,尹老还致力于地方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与研究。1983年调入县政协工作后,他先后主编了反映故城地域文化特色的《甘陵今古》,创作了人物传记《冯治安传》《商震将军》,重新以科学、辩证、实事求是的笔触描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1986年,他主编的《甘陵今古》以生动雅致的文笔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彰显了故城这块沃土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部作品,人们领略到从故城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的风采;品味到家乡先贤马中锡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揭示的“除恶务尽”的真理;体会到民族英雄节振国驰骋冀东抗日战场,威武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然而,事事追求完美,崇尚精益求精的尹老表示:“我至今遗憾的是有一件事没有做好,那就是《甘陵今古》的编纂。当时限于人力、物力,许多章节的内容、资料以及语言表述尚不尽如人意。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编一部新的《甘陵今古》以飨全县父老乡亲。”
  1994年《冯治安传》出版,这是尹老受河北省政协委托,独立撰写的第一部人物传记。拨乱反正之初,百废待兴。对国民党抗日将领的重新定位与再评价问题,也提上了日程。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尹老积十年之功,在广泛访问亲历者的基础上,数易其稿方得完成。当时关于冯治安将军的资料非常有限,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大城市和相关大学的图书馆,寻找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并专门请来日语翻译,翻阅了很多日文材料。资料到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相左问题的取舍。为了一个细节,他常常寝食俱废,昼夜相继。尹老就是这样以严谨的态度,对浩如烟海的史实资料重新审视、斟酌,从而做出正确的论断,弥补了有关冯治安史料的匮乏。在这本书中,“卢沟桥事变”是叙述的重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也从不同程度上深化了对“卢沟桥事变”的研究。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也填补了我省国民党抗日将领人物传记写作的空白。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的尹老,依然保持着多年形成的习惯,手不释卷,笔不辍耕。我们有理由相信,尹老一定还会继续挥洒出更加精彩的篇章,就像他在《自寿》诗中写的那样:
  年华事业两匆匆,四顾苍茫一衰翁。
  劫来红颜惊雀鼠,梦回白首笑鸡虫。
  不忧天上鸣凤哑,岂信人间直道穷。
  老牛未了耕耘債,犹堪负轭立秋风!
  编辑:赵云旺
其他文献
窗帘紧闭,只露出一条缝,一阵歌声在出租屋里悠悠地荡漾着,就像是从这缝里钻进来的一样。  刘子华躺在床上,盯着屋顶的灯管。灯管发出耀眼的光。他掏出手机,胡乱扒拉着通讯录,从第一个联系人扒拉到最后一个联系人,又从最后一个联系人扒拉到第一个联系人……  刘子华想找个人帮忙,顺便痛快地聊几句。  该找谁呢?通讯录里有上百个号码,几乎囊括了各个省份。这些电话,刘子华逢年过节,就是平常都没少打。有的打过几十秒
凸凹,本名史长义,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房山区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慢慢呻吟》《大猫》《玉碎》《玄武》等8部,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风声在耳》《无言的爱情》《夜之细声》《故乡永在》等30部。  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
张明方,男,1966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兼科教兴农办主任。1988、1991年分别获原浙江农业大学蔬菜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浙江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资助在日本东京农工大植物遗传与生物技术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2001年获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贯彻落实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各类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号召学校内部不同部门积极配合,促进各类学科学习和教育效率的充分提高,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力求最终实现理论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园艺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涌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成为我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而伴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深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个旅游地在硬件条件上的差距逐渐缩小,所以服务质量就成为各地旅游当中的决胜因素,旅游服务礼仪更是旅游服务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服务礼仪可以有效地
张志庆,1971生,山东即墨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第十四届“群星奖”一等奖等。  有句话说,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礼物。张志庆的书法作品在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上获得优秀作品奖的第一名,这是他综合实力、激情才华
巍巍太行山如一条巨龙,绵延纵跨北方,亿万年的生命孕育出了奇崛秀美的自然风光,其中,位于冀西北的百里峡大峡谷以重峦叠嶂、草木葱翠、溪水奔放而令人印象深刻。  1.  百里峡的幽深在一场酣畅淋漓的雨后令人敬畏。  山势跌宕起伏,宛如节奏明快的古老音符在游人的心底吟咏出燕赵雄歌。云雾缥缈,群峰时隐时现,宛如仙境。峡谷两侧的群山拔地而起,势如刀割,两峰之间整饬出只容行人通行的石路。人行谷底,渺小如蚍蜉。熟
郭文岭,笔名宁雨,《当代人》杂志现任主编,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期刊编辑、河北省优秀宣传干部并受到记功奖励。个人作品曾获河北新闻奖一等奖、孙犁散文奖、蒲松龄散文奖、河北散文名作一等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女儿蓝》、长篇小说《天使不在线》。  我是2007年初来《当代人》编辑部工作的。当时,杂志刚改版,我在褚大伟主编、范国华副主编手下任编辑部主任。之前,干了20年报纸采编,做经济、
摘要:蔬菜供给侧改革是当前高原农牧区改善民生问题以及提升农牧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基于实地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前蔬菜消费现状,进而找出了影响农牧民蔬菜消费的主要因素。最后,在调查结论基础之上,提出需要构建以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和庭院蔬菜设施栽培为主的生产模式以及蔬菜销售点的市场供给模式。  关键词:蔬菜消费;高寒农牧区;农牧民;西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
看清宫剧,对剧中女性梳的发髻总是很感兴趣,想知道那些样式繁琐、层层堆叠的发髻是怎样梳成的。梳妆这种“旗头”离不开扁方,一种长尺状的发簪,用来绾发或固定头冠。而这种满族头饰,是清代服饰文化的标志之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只是在贵族女性中流行,多选用玉料或翡翠制作,工艺精美,是小件器玩中的精品。  清代满族服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旗人妇女的常见发式,是把头发束于头顶,用一支扁长形的发簪固定,再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