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糖稀释吲哚青绿行内界膜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了更加便捷的行内界膜染色,利用高渗糖密度高,与平衡液一起时,一般处于溶液底部的特性,探讨不行气液交换直接利用高渗糖稀释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下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性、安全性、便捷性.方法 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并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二组:组1(16例,1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及气液交换然后ICG染色行内界膜撕膜;组2(18例,18只眼)行玻璃体切割及直接行高渗糖稀释吲哚青绿(ICG)内界膜染色内界膜撕膜技术,随访3~8个月,随访期间行常规视力、裂隙灯结合90D前置镜及三面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MERG).结果 (1)两组都在术中顺利完成内界膜剥除,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均为100%.(2)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剥除内界膜所用时间,组2明显少于组1.(4)组1术后MERG周边视网膜二级反应的振幅明显低于术前,而组2手术前后周边视网膜二级反应的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渗糖稀释吲哚青绿染色下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有效、安全、简化了手术程序,为内界膜染色技术提供了一种选择,但其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及手术方法 需进一步观察、总结。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3~16岁少年儿童屈光特征,斜视弱视及近视的致病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庆阳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少年儿童(年龄3~16岁),采用屈光检测仪及客观验光检测其屈光度数,同时采用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法、交替遮盖法测定眼位,确定其屈光状态.结果 筛查出5174人少年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或伴有斜视弱视.其中单纯近视2396人、远视1360人,复性屈光不正1418
患者男,28岁.左眼自幼视力不佳,来我院治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1.0 0.50DS→ 1.2;左眼视力0.02矫正不应.右眼未见异常.左眼前节正常,屈光间质清,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散瞳检查:眼底后极部大面积白色斑,几乎将视盘完全覆盖,鼻侧白色斑呈直线状与视盘相连,白斑边缘及远端呈羽毛状,颞侧上下方白色斑沿神经纤维走行呈弓形分布,环绕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反光点消失,于颞侧水平缝处,纤
期刊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370例(1370只眼)白内障术前检查视力光感(+)~0.3,无手术禁忌证.在表麻下进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给予复方妥布霉素眼药水点眼.结果 术后第1天视力为0.5以上者915只眼(66.79%),术后第2天视力0.5以上者1201只眼(87.66%),术后3月视力0.5以上者1235只眼(90
目的 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钝伤性睫状体分离眼手术前后各部位视网膜功能,探讨睫状体分离眼视功能损害机制,为治疗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改进,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VERISscience 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43例钝伤性睫状体分离眼术前术后及对侧眼进行mfERG检测,以mfERG一阶反应N1波、P1波的振幅密度、潜时为分析指标,对不同视网膜区域包括6个离心度,中心凹、黄斑区、黄斑外区进行检
目的 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PSRH)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41只眼)PPSRH患者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临床资料.结果 25例(41只眼)中,19例为近视眼,平均年龄为37.8岁,单纯PPSRH9例(16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15例(24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FFA检查显示PPSRH为遮蔽荧光,
目的 对3个中国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实验研究.收集3个临床诊断为LHON的中国汉族家系.对3个家系的先证者及母系成员进行眼科相关检查,并用24对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全序列扩增.结果 发现先证者视力轻度损害,家系外显率低,分别为:11.1%、10.0%、4.0%.3个家系的先证者都未携带ND1 G3460A、ND4 G11778A、ND6
患者女,38岁.左眼白色膜状物生长10月余.患者11年前(2000年)因高度近视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视力双眼1.0,定期复查1年无LASIK术后并发症出现.2年前(2009年)左眼视力突然下降,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视网膜脱离”,行左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术后视网膜复位,左眼视力指数/30 cm,半年后因左眼白
期刊
目的 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行双眼外直肌后徙(A组)和单眼一退一截(B组)手术治疗的49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A组26例,B组2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者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3.8±9.4)月,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Δ为
目的 探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对45岁以上的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眼底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双目间接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包含的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51例,应用TOPCON3DOCT—1000+COLOR对其进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i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OCT)检
期刊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虹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位置,评价手术安全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手术的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患者17例17只眼,二期施行虹膜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手术,术后6个月行UBM检查,确定人工晶状体与睫状沟和睫状体的关系、前房深度(ACD)、人工晶状体倾斜情况、人工晶状体光学部与虹膜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