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的民艺审美倾向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90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多种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传统民艺作为代表,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和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民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对民艺审美的传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民艺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特有的审美倾向。为了推动传统民艺保护,实现创新发展,下面主要针对非遗视野下的民艺审美倾向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非遗  民艺  审美  形式  特征
  中图分类号:J0-05
   民艺作为人们非常重要的精神生产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现了特有的文化底蕴。民艺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产生了多种的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绘画、戏曲、雕刻等,承载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体现了特有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倾向。通过对非遗视野下的民艺审美倾向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内在传统审美内容和特征,为做好民艺保护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丰富传承形式,不断把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因此,本文结合民艺审美的基本内容,探讨内在审美倾向。
   一、非遗视野下的民艺审美内容
   非遗视野下的民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满足了人们的造物需求和精神层面的慰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体现了特有的生活美、形式美、技艺美以及综合美,下面分别展开。
   (一)生活美
   民藝属于生活的文化艺术,体现了特有的美学境界,创造了生活之美,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包含着朴实纯真的工匠精神,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滋养中华民族的灵魂。第一,对造物的满足。在人类社会中,生存是第一需求,造物就是要满足人作为生物的存在。民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属于非常重要的精神生产活动,创造了多彩多样、数量巨大的民艺产品,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在进行民艺创造和传承过程中,体现了内在特有的审美意识,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既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第二,获得精神的慰藉。从精神层面来看,民艺审美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体现了精神补偿性和功利性的艺术追求。但是根据民艺造物的精神功能来看,人们主要通过民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愿望以及追求。民艺生产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第三,充实人们的生活。从民艺内在的本质来看,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民艺的创造改变了人们单一枯燥的生活,属于更高级别的生活需求,推动着人们朝着更高的生活目标而努力。通过以上论述,民艺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体现了人们特有的审美情趣,被深深打上了生活的烙印。
   (二)形式美
   民艺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下面就分别进行论述。第一,从造型角度来看,民艺创造融入了传统文化审美的观念和特点,会使用观念性造型符号(比如多福、多寿),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体现了人们纯真、朴实的审美追求。民艺主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始终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赋予了内在的生命力,其造型多为意向性的造型,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有的已经消亡,但是形成了多种艺术形式和特有的文化艺术形态。第二,从色彩的角度来看,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形式,让民艺的表现形式更加饱满、清新、艳丽、明快、热烈等。在具体色彩处理上,会根据具体的民艺产品,在保持原有色调的基础上,对原材料进行合理处理;也会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合理取舍,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艺术风格。受到民间文化审美观念和现实生活的印象,在色彩选择上,多寓意为喜庆、欢乐、吉祥,比如黄色、红色等。从整体上看,民艺配色体现了和谐统一的品质,体现了传统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技艺美
   在我国传统民艺中,通过以美化育大众,需要不断的传承和推广,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从技艺和技巧的角度来看,与其他一般技术类似,民艺技艺美囊括了技艺和能力等,蕴含着丰富的技艺思想体系,体现了功能性、技巧性、劳动性以及生产性的内在属性,比如传统的灯彩、游艺、剪纸、面人等,这些都需要进行技艺人才的培养,才能保证民艺能够传承下去。第二,从材质和意匠方面来看,民意创作人结合以往长期形成的人文思想和观念,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对材料特有的认知结构。意匠来源于民艺创作人固有的人文理念,比如雕刻、烙画、云锦、刺绣等,体现了艺人在艺术追求上的精深造诣。自然材料与人们的人文观念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寄托了人们的愿望,体现了人们对材料的认知和对内在自然属性的探索,离不开人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四)综合美
   民艺的综合美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本元文化。民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留最为原始的艺术内涵、性质和韵味,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民艺作为满足人们生存的造物艺术,这成为民艺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重要区别。民艺不是单纯的专业艺术活动,而是来源于生活,主要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民艺作为人们自身的艺术,反映了人们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自娱性的特征,能够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第二,从民艺艺术语言来看,在选材和制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的特点,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民艺率真、自然的品质,真正实现了创作者与周围事物的自然和谐。在内容形式上,追求真实、全面、艳丽、健康;在风格品质上,粗俗、质朴,这成为民艺与其他艺术区分的重要标准。第三,从整体来看,民艺具有非常重要的寓意象征,发挥着缘物寄情的作用,外在的表现手法与蕴含的创作观念反映了特有的文化情趣,使人们的真情流露,体现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非遗视野下的民艺审美倾向分析
   在中国民艺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传统与审美倾向。这种具有农耕文明的文化艺术,可以溯源到更为遥远的古代,通过一代代人们传承下来,成为中国特有的非遗遗产,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成为我们传承和发展非常宝贵的财富,下面从非遗视野下分析民艺的审美倾向。    (一)追求高尚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渊源流长,不仅创造了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这成为我国传统艺术发展源头。第一,从民族性的角度来说,民艺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体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和品质,成为区分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准。第二,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民艺承载着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意识,在长期传承、发展、创新过程中,不断沉淀传统的文化内涵,与以往保持血脉相连的关系,蕴含着人们特有的思想情感。第三,民艺在发展传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清新明快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多样性的艺术特征。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挖掘民艺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更好地了解民艺的物化形式,不断丰富其新的生命力,推动民艺多样化的发展与传承。第四,从民艺发展的特点来看,呈现出了独立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与外界沟通交流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界限,相互吸引影响、汲取营养,蕴含着开放的民族精神。由此可知,在非遗视野下,民艺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保持开放的状态,传承和发展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
   (二)追求质朴自然之美
   民艺作为普通大众自己创造的艺术,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人生以及阅历,再现当时底层的自然生态,体现了质朴自然之美。与上层社会工艺不同,民艺主要是民间工艺和民众工艺为主,崇尚古朴、自然、简单,以傩戏为例,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驱傩活动,后来演变成礼仪祀典,后来融入了民间歌舞和戏曲的元素,形成了现在的酬神还愿的傩戏。从动作特征来看,非常强悍,体现了特有的乡土气息,通过演员表演,营造热烈的氛围,其特有造型彰显了原有的历史韵味和神秘的稚拙色彩。由此可知,在我国民艺发展中,一直追求质朴自然之美,不断贴近自然的本真。人们通过艺术手段,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没有华丽的修饰,也没有复杂的形式,通过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反映日常的生活,让人更容易接受,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质朴自然的审美风格,这对后世民艺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追求劳动生活之美
   民艺来源于生活,又能够反映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通过欣赏民间艺术品,可以窥见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和审美特征。由于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民艺创造,能够再现特有的生活场景,表达人们的思想精神,体现了劳动生活之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民艺主要来源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广泛在民间流传,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文艺创作人根据自身的审美意识,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再现劳动生活的场景,通过艺術化的处理手段,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而展现人们的实际生活。作为特有的民艺,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就是反应劳动生活之美,比如广泛流传在江南水乡的采莲歌舞,反映了当地特有的生活劳动场景,承载着劳动人民歌舞丰收的寄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比如川江号子,主要起源于船工或者纤夫们日常的工作生活,由于这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提升效率,保证安全,人们编创出具有一定节奏、音调以及情绪的号子,作为传统民间的音乐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我国川渝一代,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民艺作为传统的艺术性,一直追求传统的劳动生活之美。
   (四)追求生命之美
   在我国传统民艺发展过程中,一直赞美生命,不断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中国传统特有的民艺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之美的追求,比如坚强的意志、拼搏精神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们坚韧的性格。在古代,为了自身基本生存需要,当时的人们就开始考虑生命繁衍的问题。民艺作为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创作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很多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多子多福的审美追求。比如传统的石榴图案,石榴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吉祥物,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在婚嫁过程中,人们会剥开石榴,子露出来,榴开百子。石榴图案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寓意生活红红火火,热爱生命,赞美生命。对生命的终结——死亡,在我国民艺中,多采用祭祀舞蹈的方式祭奠亡灵,慰藉死者,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祈祷和对死者的关怀。
   (五)追求美好理想之美
   对基层人民大众而言,生活现实是比较残酷的,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在民艺创作上,融入了乐观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理想的内容,这种艺术多种多样,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生活理想。比如传统的吉祥观念,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与愿望,经过了长期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融入了传统绘画、剪纸、刺绣、雕塑等传统技艺,创新了设计体裁和文化元素。比如传统娱乐项目,杂技、歌舞等,虽然生活非常艰辛,但是在劳动之余,通过丰富多彩的民艺形式,表达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传统民艺的诞生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够有效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论社会出现怎样的变革,传统民艺一直保持稳定的传承基因。
   三、结语
   民艺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最为质朴、真实的形式,续写了自身的辉煌,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体现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特有的审美倾向、理想追求、道德思想等,遍布于民间,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和审美倾向,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不断实现民艺的创新发展,挖掘内在的审美倾向,丰富内在的形式,实现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晓晴.浅析真善美视域下的民艺精神[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02-107+159.
  [2]马丽丽,张军.扬州民艺发展策略研究[J].今古文创,2020(26):71-72+70.
  [3]盛容,张洪亮.基于民艺学理论的芜湖通草画价值性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9(11):53-55+69.
  [4]管祥麟.无问“雅俗”才是民艺的生路[J].民艺,2019(06):64-68.
  [5]王然乐.浅析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东方民艺思想[J].湖南包装,2019(05):21-23.
  [6]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J].民俗研究,2019(05):23-31+157.
  [7]王欣,刘媛媛,朱永山.民间刺绣劣化色彩的审美特征分析[J].包装工程,2019(10):27-31.
其他文献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古诗词作为歌词并结合专业作曲技法的一种声乐体裁,在我国当前声乐作品创作、教学和演唱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声腔技术表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歌词所体现出的深刻意境和深厚情感,决定了音乐的创作要依词而作,在二度创作中,演唱者的任务就是在对词、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字、声、情、腔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古诗词
寒冷的冬日,再热爱冷饮的人,恐怕也会将“奶茶全冰少量糖”改为“保温杯里泡枸杞”.那么,你可曾想过,书包中那个其貌不扬、屡屡拯救你于寒凉之中的保温杯,是如何关住“热精灵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涉及德育和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美术素养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提出强化教育类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素养 教育类专业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J20-05   一、概念界定   (一)艺术   艺
奥运之于中国,曾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rn1908年,第4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办.那是奥运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诞生14年之后,奥运会终于摆脱世博会的束缚,秉持着“相互理
期刊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奥利弗,和他的两名同事研究起了鞋带自动松开之谜.他们通过坐在椅子上摆腿、跺脚发现,这两个动作如果单独做,鞋带基本不会松开,可
期刊
本文以英国电影导演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析其电影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理论视野里再解读格林纳威《枕边书
摘要: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课程,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单声部视唱已不能满足课堂需求,结合完整的多声部音乐作品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可以在听觉上给学生建立多维度的音乐框架,丰富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通过多声部音乐作品呈现视唱练耳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到作品中去,并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展示视唱作品,可以感知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拓宽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高度,本文将从
期刊
前 言rn综观歌剧的百年发展,钢琴始终处在其中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或者说,钢琴的影响力是贯穿性的.这种贯穿性,给予了钢琴伴奏独特的发展轨迹以及与声乐艺术始终保持的紧密关系
期刊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它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于1981年提出.OBE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强调学习成果的预先设定及成果达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