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实行改革了,改革后淡化了四、六级考试的“功利性”,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在考试体制的改变中受到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继续探索新的方法以适应、提高学生实际英语语言能力的需要。那么,大专的英语教学该做何调整呢?
【关键词】四、六级改革;英语教学;素质;能力;大专生
一、四、六级考试的导向性
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往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相当的重要性:四、六级证书与毕业证书和好工作休戚相关,所以对于它们的追求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末。为了达到此目的,一系列应试教学法、指导丛书甚至所谓应试中心都应运而生,并且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过于应试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大量的高分低能,无数的学生只会做选择题而无法开口用英语交流。这些都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宗旨。
笔者从事了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这里以大专学生为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大英教学路在何方
四、六级考试改革了,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凭心而论,多少著名的英语教授学者都是从这种模式下走出来的,笔者自身的英语学习经历也说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它的可取之处。外语的学习很难以母语的学习方式实现,我们没有处于人人说英语的语境中,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增加与英语的全方位立体接触,而不是要摒弃语法规则和词汇。母语学习从听到正确的句子开始,语法规则来自学习者的使用实践;英语学习从词的拼写和发音学起,那么语法规则这一构成句子的框架纽带必须作为由词到句的先决条件。反过来讲,语法规则把句子类型化了,大大减少学习英语的工作量,不讲语法,就谈不上句子结构的理解和使用的正确了。词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词汇是语言应用和理解的必要成分。所以笔者认为,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的词汇与语法规则仍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任何科学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特别是大专生,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语法基础都较差,所以一方面,要查缺补漏讲解,使他们理解语法规则;另一方面就是要帮助他们熟悉、掌握和应用语言。
三、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1.语法意识的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是语法的意识问题。他们在口头或笔头表达时往往随意性太强,忽略了英语跟汉语语法的差异,导致错误频频。主要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动词。动词是句子的基本核心,变化最多,搭配多样,也最容易出错。典型的是存在句的英译。
例如:(汉)有很多人反对这个提议。
(英1)There are many people oppose the proposal.
在以上英语的简单句中出现了两个动词“are”、“oppose”,这是明显错误的。这说明学生表达时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汉语与英语词汇的一一对应。所以笔者认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还是强化英语语法意识和英汉差异意识。
(2)词性。同样是因为汉英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学生往往不去注意词性的问题。以上面的句子为例,有学生也会翻译成:(英2)There are many people object the proposal.或(英3)There are many people against the proposal.
不难发现,(英2)的问题在于它不仅有两个谓语动词,而且直接使用不及物动词接宾语的搭配。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去掉一个谓语动词,如(英3)把动词改为介词,或者去掉另一个,如:Many people opposeobject toare against the proposal.
同样一个汉语的动词“反对”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者介词,所以教学中对单词的词性强调也是必不可少的。
(3)句子综合意义要求和字面的一一对应。根深蒂固的词语对应意识对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在学生的作文中我曾经看到这样的句子:
(英)If let it develop, so the result is unimaginable.
结合推测与想象力,其对应的汉语应该是“如果任其发展,则后果不堪设想”。它的问题在于汉语与英语词语层面上的一一对应,完全不了解英语语法对句子的要求以及词语的深层次的褒贬色彩。笔者尝试给出了一种翻译方式:If things go from bad to worse, we can hardly imagine what will happen.
经过改动的句子所体现出的是英语语法对句子的要求:“if”与“so”不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复合句中,句子中不可以缺失主语等。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对这些语法规则不知晓,而是在他们使用时无意识,反复提点纠正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教师的身上。
2.词汇到句子的加强
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故意淡化词汇,当然有其根据和原因,但笔者一直坚持花时间在词汇上。针对大专学生惰性较强的特点,如果没有人引导和督促,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完了某一单元而脑袋空空,没有任何东西留下。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花一定的时间帮助他们记忆单词是值得的。
对于词汇,我们的教学单位要扩大,即从单词扩大到搭配和句子,给词汇一个语境,学习起来自然容易一些。
3.段落与篇章训练
段落与篇章训练是综合性的,一般我们采用积少成多的方法。正确的单词拼写+正确的搭配+正确的句子组织+其他正确的句子=一个不错的段落/一篇美文。
4.重视口语和写作能力
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以引导为主,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更多地参与。除了引导,还要示范、带动、督促、改正和重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方法必须带有强制性,比如每次上课要求两个学生做oral presentation,让学生准备相应难度的材料,查生词。定期写一些段落或小文章,每次必批改,在班上列举共性错误和典型问题,进一步在应用中强化语法意识。
教学要取得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使他们有所收获,教师要做的其实很简单:重复,不厌其烦地重复。重复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听、认、读、用”几个方面接触生词,重复强化语法和英汉差异意识,重复改正学生的错误语言习惯。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了,应试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要求我们改变衡量的尺度,让学生乐有所学,学有所获,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获得兴趣和乐趣,获得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教师努力的目标。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亦不可完全否定,适合教学对象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外语界,2004(2)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3]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外语界,2002(4)
[4]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外语界,2004(3)■
【关键词】四、六级改革;英语教学;素质;能力;大专生
一、四、六级考试的导向性
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往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相当的重要性:四、六级证书与毕业证书和好工作休戚相关,所以对于它们的追求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末。为了达到此目的,一系列应试教学法、指导丛书甚至所谓应试中心都应运而生,并且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过于应试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大量的高分低能,无数的学生只会做选择题而无法开口用英语交流。这些都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宗旨。
笔者从事了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这里以大专学生为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大英教学路在何方
四、六级考试改革了,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凭心而论,多少著名的英语教授学者都是从这种模式下走出来的,笔者自身的英语学习经历也说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它的可取之处。外语的学习很难以母语的学习方式实现,我们没有处于人人说英语的语境中,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增加与英语的全方位立体接触,而不是要摒弃语法规则和词汇。母语学习从听到正确的句子开始,语法规则来自学习者的使用实践;英语学习从词的拼写和发音学起,那么语法规则这一构成句子的框架纽带必须作为由词到句的先决条件。反过来讲,语法规则把句子类型化了,大大减少学习英语的工作量,不讲语法,就谈不上句子结构的理解和使用的正确了。词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词汇是语言应用和理解的必要成分。所以笔者认为,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的词汇与语法规则仍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任何科学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特别是大专生,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语法基础都较差,所以一方面,要查缺补漏讲解,使他们理解语法规则;另一方面就是要帮助他们熟悉、掌握和应用语言。
三、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1.语法意识的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是语法的意识问题。他们在口头或笔头表达时往往随意性太强,忽略了英语跟汉语语法的差异,导致错误频频。主要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动词。动词是句子的基本核心,变化最多,搭配多样,也最容易出错。典型的是存在句的英译。
例如:(汉)有很多人反对这个提议。
(英1)There are many people oppose the proposal.
在以上英语的简单句中出现了两个动词“are”、“oppose”,这是明显错误的。这说明学生表达时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汉语与英语词汇的一一对应。所以笔者认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还是强化英语语法意识和英汉差异意识。
(2)词性。同样是因为汉英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学生往往不去注意词性的问题。以上面的句子为例,有学生也会翻译成:(英2)There are many people object the proposal.或(英3)There are many people against the proposal.
不难发现,(英2)的问题在于它不仅有两个谓语动词,而且直接使用不及物动词接宾语的搭配。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去掉一个谓语动词,如(英3)把动词改为介词,或者去掉另一个,如:Many people opposeobject toare against the proposal.
同样一个汉语的动词“反对”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者介词,所以教学中对单词的词性强调也是必不可少的。
(3)句子综合意义要求和字面的一一对应。根深蒂固的词语对应意识对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在学生的作文中我曾经看到这样的句子:
(英)If let it develop, so the result is unimaginable.
结合推测与想象力,其对应的汉语应该是“如果任其发展,则后果不堪设想”。它的问题在于汉语与英语词语层面上的一一对应,完全不了解英语语法对句子的要求以及词语的深层次的褒贬色彩。笔者尝试给出了一种翻译方式:If things go from bad to worse, we can hardly imagine what will happen.
经过改动的句子所体现出的是英语语法对句子的要求:“if”与“so”不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复合句中,句子中不可以缺失主语等。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对这些语法规则不知晓,而是在他们使用时无意识,反复提点纠正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教师的身上。
2.词汇到句子的加强
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故意淡化词汇,当然有其根据和原因,但笔者一直坚持花时间在词汇上。针对大专学生惰性较强的特点,如果没有人引导和督促,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完了某一单元而脑袋空空,没有任何东西留下。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花一定的时间帮助他们记忆单词是值得的。
对于词汇,我们的教学单位要扩大,即从单词扩大到搭配和句子,给词汇一个语境,学习起来自然容易一些。
3.段落与篇章训练
段落与篇章训练是综合性的,一般我们采用积少成多的方法。正确的单词拼写+正确的搭配+正确的句子组织+其他正确的句子=一个不错的段落/一篇美文。
4.重视口语和写作能力
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以引导为主,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更多地参与。除了引导,还要示范、带动、督促、改正和重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方法必须带有强制性,比如每次上课要求两个学生做oral presentation,让学生准备相应难度的材料,查生词。定期写一些段落或小文章,每次必批改,在班上列举共性错误和典型问题,进一步在应用中强化语法意识。
教学要取得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使他们有所收获,教师要做的其实很简单:重复,不厌其烦地重复。重复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听、认、读、用”几个方面接触生词,重复强化语法和英汉差异意识,重复改正学生的错误语言习惯。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了,应试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要求我们改变衡量的尺度,让学生乐有所学,学有所获,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获得兴趣和乐趣,获得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教师努力的目标。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亦不可完全否定,适合教学对象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外语界,2004(2)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3]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外语界,2002(4)
[4]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外语界,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