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双剂量计法估算介入术者有效剂量比较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fe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3种双剂量计算法估算介入术者有效剂量的优劣。

方法

在仿真人体模内布放热释光剂量片并将体模置于介入术者位置,在体模外穿戴铅防护衣、铅围脖和铅帽,并在铅衣内左前胸和铅围脖外左侧放置个人剂量计,在手术台上放置散射模体,分别为CIRS放疗调强体模和CT剂量检测模体,模拟介入手术曝光条件曝光一定时间,通过器官组织吸收剂量估算有效剂量;以3种双剂量计法计算有效剂量并与体模法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得到两组各4个有效剂量结果,即使用CIRS放疗调强体模时,体模法、NCRP法、Niklason法和Boetticher法分别为0.138、0.097、0.161和0.173 mSv;使用CT剂量检测模体时分别为0.018、0.013、0.019和0.026 mSv。其中,Niklason法与体模法最为接近。

结论

对于估算介入术者的有效剂量,Niklason法更为准确和实用。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宫颈癌三维后装计划中图形优化(GO)和模拟退火逆向优化(IPSA)剂量分布的差异,为宫颈癌后装治疗计划优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 2007产生的随机数,从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中选取21例,原后装治疗计划采用图形优化,基于原图像信息,制定IPSA计划,统计临床靶区(CTV)剂量体积参数V100%、V150%,以及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膀胱和直肠的D1
目的研究microRNA101(miR-101)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设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160 kVp X射线照射细胞,吸收剂量率为1.15 Gy/min。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R-101的过表达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101对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γ-H2AX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DN
目的探索直读式剂量计测量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的方法,实现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实时剂量的监测和高剂量率报警,为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监控和放射防护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直读式电子剂量计,以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Hp(3)对其刻度。选择包括单X射线管和双X射线管在内的5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对心脑血管介入手术中5种介入手术类型的介入人员眼晶状体剂量进行实时测读。对直读式剂量计测读
期刊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非共面模板(简称3D模板)辅助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定位和复位时的误差。方法选取2015—2016年收治的41例3D模板辅助粒子植入治疗患者。术前2日行CT扫描模拟定位。根据肿瘤靶区位置、深度的图像信息行3D模板针道设计、打印模板。术前3D模板复位,对术前定位计划3D模板位置和复位时3D模板位置的x轴(左右)、y轴(头脚)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部位、体位3D模板复位与术
目的探讨γ射线照射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与辐射损伤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生物学通路。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2 Gy 60Co γ射线离体和整体照射后6 h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利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期刊
目的调查桂北某铀矿周围主要农产品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方法采用高纯锗(HPGe)γ能谱仪对所采集的农产品和土壤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检测出某区域萝卜(含叶)、萝卜叶和萝卜中的226Ra比活度分别为45.0、66.7和32.3 Bq/kg。该区域萝卜地土壤中226Ra与238U的含量均值分别为19 672和85 917 Bq/kg。226Ra在土壤-萝卜和萝卜叶的迁移系数分别为1.61×10-3和3.
目的研究miR-141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miR-141 mimic或miR-对照转染到食管癌KYSE-150细胞中,分别使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R-141和增殖相关蛋白Ki67、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CCK-8,流式细胞术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处理后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变化。结果随放射剂量的增加,食管癌细胞中miR-14
目的探讨运用FOCUS-PDCA法在降低ICU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中的实践及效果。方法运用FOCUS-PDCA法分析ICU深静脉血栓中发生的各个环节,明确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成立持续质量控制(CQI)小组并对ICU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形成规范;统计两组患者DVT发生率。结果运用FOCUS-PDCA法干预前后,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分别为8.48%和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