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倾斜摄影的城市建筑群地震倒塌情境可视化

来源 :自然灾害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建筑群地震倒塌情境可视化对震前救援演习与救援预案制定、震后救灾效率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倾斜摄影的城市建筑群地震倒塌情境可视化方法,重点针对倒塌建筑的动态可视化开展研究,包括:(1)基于历史震害资料,归纳总结了城市建筑可能发生的5种典型倒塌类型,并提出了倒塌建筑运动轨迹数据映射方法;(2)基于OpenSceneGraph的粒子系统提出了倒塌建筑的烟尘效果可视化方法.基于上述研究,以深圳宝安区为例开展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可视化方法可以实现城市建筑群地震倒塌情境的高真实感可视化,能够为城市防灾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的定植密度与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复发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宫颈癌患者,初诊时均经宫颈活检或阴道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治疗后随访3年,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对照组(n=65)和复发组(n=15),检测两组患者阴道黏膜分泌物中真菌、乳杆菌、细菌性阴道病(BV)相关菌、滴虫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对复发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定植密度与患者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组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现如今PM2.5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它会导致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PM2.5是粒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可以携带多种有毒物质.PM2.5与其他颗粒物相比,体积较小,表面积较大,更容易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呼吸系统首当其冲.许多流行病学证据表明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在体内和体外均证实了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损伤.而PM2.5对呼吸系统的毒性机制是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性损伤、细胞内钙稳态失衡、免疫细胞功能不全和功能障碍、致突变性、微生态学改变、气
目的 分析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方法 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获得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胎膜早破发生风险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截止为2020年3月.根据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所有研究的设计和质量都用NOS进行评估,计算具有95%置信区间(95% CI)的优势比(OR).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观察组2939例,对照组45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胎膜早破发生相关的因素有细菌性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多国多年居高不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在CRC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被许多学者所证实.专家一致认为,积极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可取的.CRC患者术前肠道菌群已经出现改变,术后肠道菌群失衡加重,化疗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失衡状态.肠道微生态的稳态对机体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作用.益生菌作为一种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制剂,已显现出在CR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对益生菌在CRC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长期以来,糖尿病因其发病率高以及并发症严重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包括家族遗传和环境影响.肠道菌群作为机体外源性环境因子,参与糖脂代谢和免疫反应,在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的潜在机制、肠道菌群与并发症的内在关联,以及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等进行了综述,总结归纳糖尿病防治新靶标——肠道菌群的研究成果,为后继的学者理清思路,提供参考.
黄土是一种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内部存在着许多原生和次生的孔隙和裂隙,为水流进入土体内部提供了优势通道,形成优势入渗现象,这种水流运动方式称为优先流.优势入渗和优先流的存在是滑坡及其它黄土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优势入渗现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通过前人学者对黄土优势结构面分类的论述,提出对黄土优势通道的分类方法;对国内外学者优先流的分类及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总结当下优先流主要的入渗模型及代表模型的主控方程特征.最后对现今优势入渗的研究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探讨
对结构关键部位开展定期或连续应变监测,从而判断结构是否过载或损伤,是结构健康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为突破结构传统应变监测方法布线量大、安装维护费用高、可靠性差等问题,近些年国内外学者提出RFID应变无线传感技术,实现无源、非接触式的无线应变测量.本文首先介绍了RFID技术基本原理,包括其主要硬件组成及负载调制数据无线传输方法.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三个方面:传感器设计思路、传感器工作频段以及有无芯片对RFID应变传感器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了各类RFID应变传感器关键设计思路、技术难点,阐述了各自优缺点及应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本文依据第一时间在灾区获取的震害调查资料,概述了震区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构造特点,分别介绍了土木结构、砖混结构以及其他附属结构的震害现象,并对相应的震害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在总结本次地震中各类房屋破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房屋抗震能力的建议.
文中基于大阪盆地强震记录,分离S波和盆地次生波,采用传统谱比法和最小二乘法统计分析二者的放大与盆地深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大阪盆地S波放大和盆地深度在短周期部分(0.1~0.5 s)相关性较强,长周期部分(1.0~3.0 s)则基本不相关;盆地次生波在短周期和长周期均表现很强的深度相关性;(2)在短周期部分,大阪盆地内S波的放大明显大于次生波的放大,在长周期部分,次生波的放大随着盆地深度增加逐渐接近S波放大,当盆地深度大于1200 m,次生波的放大高于S波的放大.(3)不同位置震源引起的盆地内S波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