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30-01
  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应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核心和关键。学生的主体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具有主动选择、能动适应以及积极创新等方面。然而由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长期偏差,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正视,学生的被动地位一直得不到改变,这给我们的教育培养面向廿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带来了重重阻力。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扭转这一不利局面的看法与思考。
  1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
  无论是一线的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都要正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主体”而非“客体”,教师只是“主导”而非“主宰”。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作为能动的主体而存在,绝不是让教育者随意摆布的、无生命力、无思想的待加工产品,教育倘若离开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就等于严重偏离了航道,偏离了教育的根本。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和学生一起去培养学生。
  2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实践
  教育过程象一根链条,上面有一个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作业布置与批发——反馈与矫正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喜欢把这些环节统统“主宰”起来,丝毫未考虑学生也参与的可能性。今天现代教育理论充分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所以上述被冰封多年 的天地开始向学生开放了!如《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感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备课,与教师一起搜集讲解的素材,同教师平等商讨课堂的组织形式。学生甚至可以成为课堂上的“主宰”,成为“小老师”。一堂课结束后,其他同学也有机会评价“小老师”的得失,实际上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不仅如此,我们还试图在学生批改作文方面做一些探索。具体做法是教师将班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共同批改另外一组同学的作文,从错别字的改正,到病句或妙句的找出,再到对全文的综合评价均由学生完成,并签上两人姓名,以示负责,然后反馈到作者手里,作者可根据自己的看法,赞成哪些批改和评价,反对哪些批改和评价均附在后面,并再度反馈到批改学生的手中。如此几次三番的传阅,既深化了对问题的看法,又极大地促进了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一旁可针对一些争议较集中的问题发表看法、做出评判。
  3贯彻“适当难度”原则,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适当难度”原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观点,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有难度,但又不是太难,让学生“蹦一蹦就能摘到果子”。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使之兴奋,激发其独立学习的热情和兴致。倘若教师越俎代疱,亲自接下果子送到学生嘴边,那么既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岂不“一举两失”。对此苏霍姆林斯基作了非常妙的论述:“正在这个时候,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理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了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本是应该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际上把学生教得不从事脑力劳动了。”
  4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有效途径
  英国教育学家爱德华·得波诺认为:“教学就是教人思维。”爱因斯坦则更明确地提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该被始终在首位,而不应该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只注意学科知识有条理地罗列出来,并强行填进学生嘴里的话,课堂死气沉沉只是近期恶果就是:我们失去了教学的本质——教人思維,失去教学的首要任务——发展智力,而得到的就是“误人子弟”的骂名。
  瑞士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培养造就出有思想、有见地的人,而非被动接受思想和知识的人。
  思维被激活了,课堂就成为学生思维火花迸发的场所,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证实:学习的积极动机发于内驱力和受正诱因的吸引。学校要造就出有思想、有见地的人,而非被动接受思想和知识的人。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教学,是抓住了根本目的和宗旨的教学策略,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这一论断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无视这一点,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将教过的东西再归还给你,这也许可以算是教育规律对此的报负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
  [3]《学校心理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大量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需要记忆,而记忆量的增大必将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利用影像图文增强直观性、穿插小故事增加趣味性、巧用数字强化记忆、编写诗歌帮助记忆、利用图表比较实现对比记忆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联想、归纳、直观、快乐的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有效记忆。  【关键词】记忆;记忆力;学生;记忆效果 【中图分类号】C43 【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教学策略;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28-02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生成。教育中是否注重对
【摘要】 CAI(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而创新教育核心是创新教学。处于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在座位上专心听讲、认真记录,一切知识点的掌握和一切问题的解答全在教师的掌控和牵引中完成,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30-02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放在教育改革的首位,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解析,而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让职校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快乐学习的三种有效方法:定目标要适中、 教学法要独特新颖、评价要及时。  【关键词】职校生;快乐学习;教学法;评价【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27-01  我们都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坐不住板凳,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煎熬。如何让职校生喜欢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34-01  “文情并茂”是人们对一篇好的文章极好评价。这个“情”是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它与作者创作的激情是完全一致的。就作者的创作来说,“情” 先乎“文”。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意思。白居易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就讲文者、观文者来说,又是“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