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与”字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u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今年第五期“读书献疑”栏发表朱正先生的《〈傅斯年全集〉里的一封信》,指出《傅斯年全集》把“马”错认作“与”,致使一封信无人能看得懂。这确实是太不应该发生的事。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朱先生的。不过,朱先生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傅斯年的手书再怎么潦草,也不会写出简体的‘与’字来的”,我则认为不对。因为我平时看过不少明清人士的稿钞本,知道古人常写出“与”字来。记得鲁迅手稿中也是有的。翻一翻许慎《说文解字》,也有:“与,赐予也。一勺为与,此与與同。”说“与”是“赐予”的意思,那么在表示“和”“同”的意思时能不能用这个“简体”呢?这里的“此与與同”的“与”字用的就是这个“简体”。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英语教学中,我认为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对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至关重要。  关键词:师生关系;语言技巧;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兴趣教学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教学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1)融洽的师
作为交往理性和现代文明体系合法性守望者的哲学,即使不再充当唯我独尊的巨型话语的发布者,其“分析性”的理智的忠诚却未必会过时。反后现代性的思索也许会迫使人们将古典时代以来对思想、价值理性之僭妄的过度的纠枉思索为一种新的僭妄。面对我们时代的精神危机,制度建构转型与一种“火爆”的焦燥不堪的价值理性会导向行为的亲和性。要不让我们的思想家发狂造瘟,其现实途径恐怕是将思想、舆论制约于一个均衡的集散体制之中。批
在当代,竟有为“美”而选择死亡的作家,他就是日本的三岛由纪夫。死亡、毁灭不仅是他所讴歌的文学母题,也是他人生的最终抉择——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三岛剖腹自杀于东京市谷的自卫队营地,成为日本可观的自杀作家队伍中最后也是最“轰轰烈烈”的一位。连载发表于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七年的《春雪》是三岛文学的后期代表作,作者多次表示以《春雪》为第一部的四部曲《丰饶之海》是其毕生压卷之作,日本评论界也誉之为“三岛文学
〔关键词〕中年级;生命教育;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6-0037-03  【活动背景】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要求,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文件中首次把生命教育列出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同时还制定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柏拉图:《理想国》中译本第214页)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圣哲国王之梦。两千年后,在西方,知识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繁荣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知识阶层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日
《江蘇》是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一份重要杂志。关于它,汤志钧在《章太炎年谱长编》中说:“署江苏同学会干事编辑,实为柳亚子(人权、亚庐)主持。”按,汤氏此说误。《江苏》杂志一九○三年创刊于日本东京,当时,柳亚子正在上海爱国学社学习,不可能分身主持其事。柳亚子确曾为该刊写过几篇文章,如《郑成功传》、《中国立宪问题》、《台湾三百年史》、《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等,但均为吴江人金天羽(天放)约稿。关于《江苏
按:这篇札记未曾发表过。作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是《生活》的读者,一直在今天的《读书》中寻求韬奋精神。作者读了去年第七期上关于《现代性与中国转型》这组笔谈后认为,现代性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进行启蒙运动的问题。而亚当·斯密之于我们,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于是将这篇访英札记交给了我们。    一    来到格拉斯哥大学已经快两个月,在北京正是炎热的夏天,而苏格兰的天气在格拉斯哥要早晚穿毛衣,有点像北京的
语言学习中词汇的掌握可谓是最基本的,就像房子的砖瓦水泥钢筋,没有这些是建不起高楼大厦的。词汇之于语言就是这样的基础。但是,如何学习或者教学词汇,一直以来都没有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对词汇学习,通常都认为是枯燥乏味又没有什么效果的,常有学生抱怨词汇的难记,背了忘,忘了又背,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克服词汇积累的软肋,许多教育工作者将词汇教学融入课堂游戏当中,当然其中不乏效果良好的成功典范,但仍有不少
说,“特务”这个名词还是二十世纪阶级斗争中的产物,丁易撰写这部《明代特务政治》,用了“特务”这个词汇,不过是取其鄙斥专与人民为敌的鹰犬们之意。  丁易不是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据我所知,丁易在他短促的一生中,无论是写小说,写杂文,都是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的。他撰写这部书,可以说完全是解放前在国统区的政治斗争的需要决定的。  丁易生长在所谓书香门第的家庭,有较好的读书环
2020年2月2日,曾光在北京参加一场关于疫情的研讨活动。(本刊记者侯欣颖/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后,曾光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频繁在媒体发声,成为热点人物。74岁的他还开通了微博,为公众释疑解惑。1月31日,《环球人物》记者就此次疫情采访了曾光。“如果疫情拐点出现,武汉人有很大的贡献”  4个月前,《环球人物》记者曾采访曾光,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