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1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从而使德国文树德教授主持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注释系列著作全部出齐。这套《素问》译注本的史学及语言学水准很高,既严谨全面地反映了《素问》的原貌,又展示了西方学者解读《素问》的许多独特视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从而使德国文树德教授主持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注释系列著作全部出齐。这套《素问》译注本的史学及语言学水准很高,既严谨全面地反映了《素问》的原貌,又展示了西方学者解读《素问》的许多独特视角。
其他文献
“九宫八风图”是《黄帝内经太素》中唯一的1幅图.以《灵枢·九针论》中“身形应九野”的记载为线索,可以找到这幅图中有关人体外周划分思想的由来.人体外周划分的原理与考古所见的“神龟占”、“人字图”一致.“九宫八风图”将脏腑、体表组织与八方、八节、八风匹配,使时空与人体相联系,形成了简单的人体论框架。
医药文物种类繁多,医药古籍、医疗用具、中药炮制工具、处方、药碾及杵、药罐、药瓶、砭石、针具、外科器械、制药器具、教学模型、串铃、古代中草药及植物标本、药店匾牌、广告招贴画等,都属于医药文物。
传说西汉汉文帝年间,湖南郴州出了一位神奇的苏耽,苏母感萍成孕,于白鹿洞诞下他,鹿乳鹤覆,年少遇异人授神仙术,事母以至孝,后跨鹤成仙,并留下中医药史上著名的“橘井泉香”典故.年代久远,苏耽其人的详切信息与事迹已无从考证,但他不仅是道家神仙故事中的虚幻人物,故事中蕴含着历史的真切感与合理性,橘井泉香的典故对中医药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远古时期,人们对飞禽走兽不同姿态的模仿,为五禽戏奠定了基础.东汉医家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唐宋之际,五禽戏广泛流传,此时的文学家也多在其诗词中提及五禽戏.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开始对五禽戏进行整理,除了文字描述之外,更配以图像,以求图文并貌.到了21世纪初,鉴于五禽戏在流传中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为了更好地发扬五禽,国家体育总局对五禽戏进行整理规范,并加以推广。
《中医药通报》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之一,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
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直接关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委副院长刘保延的大力支持下,“修订《中国医学通史》(4卷)”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科研项目即将启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李经纬、王振瑞任项目负责人。
《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1],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文库"丛书的开篇,使广大读者有机会再次见到秦老的大作,实在是一件幸事,但有二书未被收入,实属缺憾.1.《辨证论治纲要》未被收入早在1932年.秦伯未作《治疗新律》一书,提出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气、血、虚"十三纲辨证".1959年,秦老在《治疗新律》十三纲五十六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为"七十二法",收入《中医入门》中.196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北京首家民办的中医药博物馆,创始人为原山西榆次的老药店"御生堂"的后人."御生堂"始创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百年间注重收集中医药相关的文物,于1999年建立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林林总总,其中包括大量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药方广告包装.笔者在此选择了几款民国时期妇科药品的包装盒加以介绍并略作分析.1.广升远"定坤丹"乾隆四年(1739),太医院召集全国名医聚集京城编纂
自宋以来,多本方书均载有西岳华山莲华峰断碑"固齿方"歌诀:"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细将来使最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南宋张杲《医说》"齿药"条亦载此方,云出自《类苑》.有学者认为张杲所言"《类苑》"是南朝刘峻所撰《类苑》,并认为此方是我国最早的牙药配方.但《类苑》今已不存,故难以直接查证书中是否载有"固齿方".历代书名含有"
经研究,定于2011年11月在广东东莞市召开”首届佛医名家学术论坛暨首届全国民族宗教医药文化学术年会”,会议论文将收入在《中华佛医药研究院学报》(香港)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