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yx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分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合理安排分组探究,可有效促进生物学教学。本文从合理分组、适时讨论、问题设计、交流展示、教师评价等方面分析分组讨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分析了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困惑,以便更有利于生物教学。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分组讨论 教学应用
  现阶段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教师只有关注有效性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生物学科也不例外,分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分组讨论能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及时交流,提高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但在实际生物教学中,分组讨论也只是在评优课、公开课中使用,在常态课教学中因受到一些阻碍也只是流于形式,下面就分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合理做好分组工作
  1.1对学生合理分组
  每个小组内的学生人数不宜太多,如果学生不能进行充分交流,也就体现不出分组的作用,与不分组没有什么区别;每小组内的学生人数也不宜过少,如果只是同桌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为一组,这样一个班级分组就会过多,一节课的时间内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发言、讨论和交流,不利于教师有效监督。假设每班有50人,就分为6个组,每组8~9人为宜,且每组学生平均水平相当。
  1.2适时进行分组讨论
  何时进行分组讨论?在平时的教学中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并不是所有课、所有问题都必须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如果全都用则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个人自主学习并不能全盘否定,要协调好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的关系。
  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学生围绕一些简单的概念、特征、规律、实验现象等进行的学习,就可以不分组讨论,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主即可。总之,个人能完成的就不必进行合作探究,不能一味追求热闹的外在形式。教师要在学生产生多种方法时、个人学习出现困难时、意见不一样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大家思考。
  如教师在讲光合作用的发现时,教材中列举了几位科学家的实验,这几个实验就没有必要逐一分组讨论。例如范·海尔蒙特、普利斯特莱、杨·英根豪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这几科学家的实验就请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在讲萨克斯的实验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的单一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结果和结论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讨论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在何处?说明了什么?
  分组讨论的时间要控制好。教师不必忙于赶教学进度,压缩分组讨论的时间,刚刚分好组,学生还没有讨论几句就被老师叫停,安排下一项任务,就太仓促了。教师可根据学生讨论内容的知识含量和难易程度,适当安排相应的讨论时间。
  以上环节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探讨问题的设计。
  2.分组讨论中问题的设计
  分组讨论是小组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有分工明确的相互学习,所以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难度。如果只是探讨概念的对错等一些简单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讨论也将只是一种形式而不能深入。
  如在讲DNA复制时,并不是让学生在书上找到半保留复制的概念然后将其读到会背,如果这样就体现不出探究的思想。要是能让学生亲自模拟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先不给出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讨论DNA是如何复制的;教师事先准备好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带有颜色的电线条模拟DNA的两条链;然后请学生模拟DNA第一次复制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学生模拟的结果是否科学,教师并不立即给出答案,先巡视一下各小组找到结果不同的组,然后由教师随机提问一名学生作为发言代表展示小组的成果,既可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又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印象深刻。
  3.交流与展示
  仍然以DNA复制为例。全班六组结果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是半保留复制的结果,有的是全保留复制的结果。教师找到有代表性的小组把结果举高进行展示。结果出现了不同,这时进一步探究是哪组对与错,请同学们按照每组原先的思路模拟DNA第二次复制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通过阅读科学家实验,小组讨论,进一步探讨。最后哪组的结果对与错就很明显了。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各组发言代表不是组内推荐,而是由教师随机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发言组的结论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发言组的任何一同学也可以对发言代表的回答进行补充。整个交流展示的时间约为10分钟。
  4.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分组讨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自我探索,而不是忽略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显示结果时,教师可以听听看看,把思维转到学生的了解上,快速加以思考。学生如果回答的有误原因在何处,则下面该如何讲解才能更清晰,让学生理解得更轻松;如果回答正确则分析他们的巧妙之处在什么地方,在教学中应该做及时微调,哪些问题值得课堂讨论。这些都要由教师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评价,给出正确结论。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努力掌握别人讲话的要点,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最后给予及时的启发、引导、评价、小结,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5.分组讨论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困惑
  5.1充分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平时多数教师都是直接要求学生学习,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5.2讨论参与面向全体同学
  分组讨论是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参与讨论;每个学生做到积极思考、精心准备自己的答案,等待教师的提问,并不是由固定的几个同学和教师“唱独角戏”。分组讨论能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
  5.3分组的困惑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太多,大多学生的桌椅不好重新排列,分组不够科学合理,同学之间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展示,纵行的座位之间仅限于前后左右的同学之间能充分讨论。如果让同学随便下位,班级课堂纪律得不到保障,班级将会很乱,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尽管是组内经过讨论一致认同的观点,但很多时候还是以个人观点为主,可能与没有充分交流有关。
  综上所述,分组讨论作为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分组;科学安排探究问题的内容;及时做出评价。要做到放得开、收得回,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保证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从而使分组讨论更加完善,教师如能恰当用好分组讨论,一定会促进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61-74.
  [2]朱静.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教学》杂志社,2009(10):27-28.
  [3]汤向荣.引领学生课堂参与促进课堂有效教学[J].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教学》杂志社,2011(11):51-52.
其他文献
人生历程始于婴儿,经过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进而到达生命的终点.如果把人生(包括身体过程、学习过程、生活过程、事业过程等)的开始作为一个端点,并以此开头
英语教学提倡先学后教、以学促研、以学促教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现代化手段构建生态课堂,通过变教学为诱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更有效的培养学生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各个高等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内容及教学目标.对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受教育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健全和塑造他们人格的关键条件。而本文主要
风景如画的桑斯安斯风车村  荷兰真正的国名叫“尼德兰”,意为“低地”,其1/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荷兰建筑大多与这种独特的地貌有关,特别是那一座座屹立于运河堤坝旁的古风车,几个世纪以来为荷兰的抗洪防灾建立了无可磨灭的功勋,是荷兰人征服大自然的象征与紀念。加之造型古朴浪漫,如今已成为荷兰独具风情的国家名片。  从首都阿姆斯特丹出发,我们沿着赞河自驾行驶,碧蓝的河水伴着两岸织锦般的花田,令我仿佛遁入
期刊
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是影响美国19世纪乃至20世纪诗学以及创作走向的一个流派,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作做意象派,在于它们一改玄言诗的枯涩,向着自然新奇的方向发展,对后来的许多文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首要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导入;善设问题;教学方法多元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无线网络技术对高职学生未来求职就业都能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对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一定
滋养细胞疾病是与妊娠有关系的一组疾病,主要由滋养细胞异常增生所致.该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良性的葡萄胎,另一类属恶性,包括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细胞癌。近年来,随着B超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