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O 3D虚拟技术的欧洲外套式连衣裙造型复刻研究——以1890-1905时期为例

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1890—1905年间外套式连衣裙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图文对比、数据采集等方法分析其造型特征并进行样衣实验的复刻研究.研究表明:用现代服装廓形概念界定1890—1905年间的外套式连衣裙以“X”廓形为主,是“新艺术运功”影响下的“S”形艺术风格的直观体现.此时期“X”廓形的造型方式从服装结构、版型的角度分析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肩部(袖子)的膨胀;二是胸、腰围差大,受紧身胸衣的作用托起胸部和勒紧腰部,形成典型的紧窄造型;三是裙子沿着臀部顺滑、流畅向下,至底摆处自然成“喇叭状”,增加了下摆的扩张程度.对此造型方式的研究有利于探索欧洲历史女装的结构特征及造型规律.利用CLO 3D虚拟技术实现了欧洲历史女子人体基本躯干的构建与织物拟合还原,对外套式连衣裙的复刻在造型、面料、色彩等艺术风格方面的拟合度较高.
其他文献
以口罩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欧盟、美国口罩标准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了口罩常见的质量问题.研究指出:未来口罩的发展方向是安全、舒适、便捷、功能化,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测
简要介绍了医用防护服的演变,机织织物、非织造布、透气薄膜等医用防护服主要材料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医用防护服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比较了国内外防护服相关检测标准,介绍了
为提高聚丙烯腈(PAN)纤维的阻燃性能,采用紫外光接枝技术,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将丙烯酰胺(AM)单体接枝到PAN纤维上,详细研究了AM及BP质量分数、接枝时间及接枝距离对PAN
针对超高相对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机织布(UHMWPE Fiber Woven Fabric)表面浸润性差、与树脂基体界面黏结度低的缺点,采用等离子电晕放电处理方法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子
为了优化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的测试条件,采用16.6tex光致变色粘胶长丝,织造了3/1斜纹组织织物,利用紫外光对该织物进行辐照,并对其变色后的颜色空间L*a*b*值、饱和度C*值和
以9-蒽醛和4-N,N-二甲氨基苯乙酮为原料,超声辅助、加热55℃条件下合成蒽基查尔酮衍生物E1,产率为83%;同样的方法,将9-乙酰基蒽和4-二甲氨基苯甲醛,在超声辅助室温条件下合成
学位
通过添加纳米纤维素(CNF)、氧化石墨烯(GO)或多壁碳纳米管(MWNT)制备了基于纳米二氧化硅的多相剪切增稠液体(STF).对制得的多相STF体系进行了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流变
针对波点图案在服装视觉评价中存在主观评价不准确、难与客观评价相联系的情况,以基础A形裙为波点图案的载体,结合眼动仪与问卷调研用于该图案的评价.以波点疏密变化(A)、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