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55年至1964年期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者中,有21位山西籍开国将军曾经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上将1名,中将1名,少将19名。他们分别是:上将董其武,中将常乾坤,少将车敏樵、史进前、史景班、刘苏、刘静海、李懋之、杨文安、谷景生、张政、张子明、张文舟、张世珍、张梓桢、范富山、茹夫一、智生元、薛克忠、贺明、冯梓。
董其武
【籍贯】河津县樊村镇固镇村人
【生卒时间】1899.11.27-1989.3.3
【军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职级】正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19年入太原学兵团。1924年参加国民军第二军,任第八混成旅二团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副官。1927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少校侦察队队长,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先遣纵队支队长,转战豫皖。1928年秋到傅作义部队,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师八十九团中校团副,陆军第二十八师上校团长等。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绥远抗战。1936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少将旅长,陆军第一零一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在“绥远抗战”中率部一举将红格儿图的日伪军歼灭,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绥南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1940年8月,傅作义奉命将部队扩编为3个军,即第三十五军和暂编第三军、暂编第四军。董其武任暂编第四军军长。1941年夏,暂编第四军改为骑兵第四军,董其武仍任军长。翌年,又被调任第三十五军军长。1941年至1944年,率部先后参加了安北、东胜、河西、乃马召、哈叶胡同等战役战斗,给日伪军以有力打击。1945年1月6日,奉命到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深造。7月,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改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傅作义任司令长官。董其武由第三十五军军长改任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6年底,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9月,接受中共和毛泽东的主张,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绥远和迅速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
1951年,董其武率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入朝,主要任务是修建泰川、院里、南市三个飞机场,并担负后方警戒。董其武任修建委员会主任,并成立了各机场修建委员会分会。各分会设指挥部、政治部、工程部、材料运输部,分别贯彻执行上级施工计划、指示、保证施工质量和物资材料的供应。在董其武、高克林、边章伍等人的坚强组织领导下,院里、南市机场于9月19日开工,泰川机场于20日开工。由于领导广泛动员,合理组织劳力出勤,院里、南市两机场每日可出工8000人,泰川机场每日可出工9500人。兵团领导除电请志愿军总司令部从速解决工具缺乏问题外,还发动广大指战员自己动手制造工具。大家献计献策,自制了铁丝筛子、抬工架、草绳抬石筐、抽板装砂箱等;在搅拌水泥时,开辟了水渠,以代替抽水机。仅泰川工区,即自制6744件工具。由于贯彻了群众路线,既提高了工效,也为国家节约了物力和财力,从而提高了指战员早日完工的信心。他们科学组织施工,成立了采石、筛沙、平整跑道、搅拌水泥、装卸、运输等各种专业队。南市机场还创造了一元化的抬土法,使身材高矮与体力强弱协调一致。在修建过程中,各级指战员以身作则,带头出工,深入现场就地指导。期间,排除定时炸弹是最为棘手的问题。10月22日,泰川、南市机场遭到美B-29重型轰炸机的轰炸,后又有成批飞机轮番向三个机场轰炸。10月24日,董其武等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加强防空,增挖和修整防空壕沟和掩体,禁止人员、车辆白天进入机场施工,组织力量排除定时炸弹。为此令每团成立二至三个突击队,每队约五六十人,每个突击队分侦察、挖弹、爆炸三个组。广大干部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日夜不停地排除定时炸弹,抢修机场。董其武亲自到机场指挥,与战士们一起排除定时炸弹。经过3个月的努力,南市、泰川、院里机场先后提前修建完成。全兵团共修建长2000米、宽60米的起飞主跑道3条,长1500米、宽30米的飞机停机坪8个,滑行道、连接道共9437米,推机道8754米,飞机掩体193个以及各种附属工程30余项,出色完成任务。毛泽东得知后很高兴,他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贺电中称:“二十三兵团入朝执行修建任务,虽在敌机连续轰炸阻挠下,终于超计划完成了任务,甚好。”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授予董其武等六人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整个二十三兵团6000余人立功受奖,并发来感谢信:“你们在抗美援朝打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建立了伟大的功勋。这一功勋,朝鲜人民永志不忘;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莫不表示崇高的敬意……”
1953年,董其武任第六十九军军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常乾坤
【籍贯】垣曲县亳城村人
【生卒时间】1904.9.3-1973.5.20
【军衔】1955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早年曾在山西讲武堂学习。1924年到广州,参加国民革命运动。1925年入黄埔军校三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广州航空学校,任区队长。同年赴苏联,先后入红军中级军事航空理论飞行学校和航空领航员学校学习。毕业后在苏联红军独立航空大队任中尉领航员、准校领航主任。1933年入红军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1938年9月毕业后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乌鲁木齐)新兵营航空理论教员,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大队长。1940年底,任机械工程学校教育长、军事学院第一大队大队长,后任军委俄文学校编辑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高级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先后亲手组建了第一个航空队——东北航空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组建空军,并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
1951年2月5日,常乾坤率领新组成的前线指挥所60余人到达平壤以北之君子里,后在三神炭矿建立了指挥所。3月15日,中朝联合空军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3月30日,中央军委授权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刘震为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王琏(朝方)、常乾坤兼任副司令员,常乾坤分工负责在朝鲜境内修建机场和筹措作战物资。6月22日,毛泽东当面指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初次打仗不要设想一鸣惊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常乾坤等迅速组织部队轮番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后有10个歼击师和2个轰炸师经受了实战锻炼。通过实战锻炼,刘亚楼和常乾坤等指挥的人民空军部队创造了人间奇迹:实现了由不会空战到学会空战,由打几架飞机的小仗到打上百架飞机的大仗,由一个机种作战发展到多机种协同作战,由只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作战到能在昼间较为复杂气象条件和夜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作战的转变,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425架的辉煌战果,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年轻的人民空军敢不敢打、能不能打的问题。志愿军指战员还创造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就是把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原则成功地运用于空战的范例,创下了世界空战史上以弱胜强的范例。当时,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这一战果,出乎美国人意外,也出乎毛泽东意外,他连连说:“一鸣惊人,一鸣惊世界。”彭德怀起初曾严肃地对常乾坤说:“如果按时完成任务,第一个得勋章的是你,如果完不成任务,第一个杀头的也是你。”常乾坤深感责任重大。他带领中朝联合空军后勤部部长杨尚儒、政委李雪炎等人亲自选点,组织技术人员精心设计。他还亲自到朝鲜政府联系,请求派民工修机场,朝鲜政府发动了数万群众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抢修机场。期间美机经常来轰炸扫射,情况十分危急。经过中朝军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51年9月以前,共修好6个喷气机机场和10余个土跑道机场。后来又翻修了一批机场。与此同时,常乾坤还组织修建了一批仓库,储备了大量军用物资。彭德怀得报,高兴地说:“常乾坤是老革命,怎么会怕杀头?但是,完不成任务被杀头,他是不会干的!”他的工作和作风得到朝鲜同志的好评,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1年秋回国后,常乾坤仍任空军副司令员。1953年后,历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副院长,西安空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政治委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政治委员,国家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组建了空军、中央航空学院、西安空军航空工程学院等。担任过从开国大典到1961年历次国庆阅兵的空军飞行总指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国防组织委员和航空组副组长等。译有《空中领航学》(1948) 、《飞行原理》(1949)、《空中射击学》(1950)、《飞机空气动力学初级教程》(1954)等。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车敏樵
【籍贯】垣曲县人
【生卒时间】1912-2005.4.11
【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职级】正军级
【军旅生涯】早年就读于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此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教育。车敏樵曾回忆说:在太原读书的时候,夏天放假了,我就在一个小黑屋子里,把那马列主义书偷偷拿出来,偷偷看,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说得好。看了那个以后,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冲锋陷阵都是为了人民。后来有了理想,就是为了真理,为了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车敏樵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也成为国民党特务盯梢的对象,他在太原待不下去了。1935年,党组织把他介绍到上海的一家养鸭场,在这里,他一边工作一边主编进步刊物《我们的世界》。他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第六分校教务主任,山西第五行政区(长治专区)保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延安党校三部组教科副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四纵二十三旅政委,太岳第三军分区副政委,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六师政委,六十二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五军政治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政委,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吉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吉林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史进前
【籍贯】定襄县河边镇芳兰村人。原名薄祯祥,字恒温。
【生卒时间】1917-2008.9.7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职级】正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1年至1934年,在太原和北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蒋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做地下工作,同年底转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由上海返北平,从事学运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平西游击队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总队主任(秘密营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干部教育科科长,第一军分区第一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区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反“围攻”、百团大战及晋察冀边区1940年以后的多次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第二科科长,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独立二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一九五师政治委员、一九三师政治委员等。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扶眉、兰州和宁夏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委员。
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五军一九三师政委,参加了第五次战役。4月22日,史进前率部由新岱出击,突破敌人派重兵防守的临津江防线,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和飞机的轮番轰炸涉水强行渡江,终于次日拂晓胜利突破防线攻占了地势险要的弥陀寺。为掩护主力部队调整部署,准备东线作战,史进前率部在此沿议政府南北铁(公)路设防。为了战斗的胜利,师、团领导都靠前指挥,史进前于5月3日晚赴前沿阵地检查,途中遭敌炮火袭击,身负重伤。1951年5月22日回国。
1952年1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处长、副部长、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文革”期间曾受迫害。“文革”后,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副厅长,参加了对林彪、江青集团的审判,同时兼任全军落实干部政策办公室主任。
史景班
【籍贯】汾阳市城关镇昌宁宫村人
【生卒时间】1918-2001.4.16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决死第三纵队独立营营长、第七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第三军分区司令部作战股股长、参谋长,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林南战役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参谋长,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一军三十二师副师长、军副参谋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出击陇海路战役、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万县专区专员。1952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三十三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历任六十军政治部主任,十二军副政治委员,二十七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刘苏
【籍贯】应县城关镇龙泉村人。原名刘仲义。
【生卒时间】1913-1992.1.1
【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职级】副军级
【军旅生涯】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战动总会察绥游击军副官长,战动总会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支队长,八路军一二○师雁北支队支队长,晋察冀军区雁北支队司令员,第五军分区副参谋长,绥东纵队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组织指挥了绥东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晋军区雁北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察冀军区一纵二旅副旅长、一旅副旅长,华北军区第一纵队副参谋长,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晋西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和平津战役,组织指挥了三打应县和太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六军参谋长和第六十七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参加了第一次至第四次战役和金城战役。1954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军事学院军事科学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北京高等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六院二所所长,三机部指挥部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二十九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待续)
(责编任 志)
董其武
【籍贯】河津县樊村镇固镇村人
【生卒时间】1899.11.27-1989.3.3
【军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职级】正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19年入太原学兵团。1924年参加国民军第二军,任第八混成旅二团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副官。1927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少校侦察队队长,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先遣纵队支队长,转战豫皖。1928年秋到傅作义部队,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师八十九团中校团副,陆军第二十八师上校团长等。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绥远抗战。1936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少将旅长,陆军第一零一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在“绥远抗战”中率部一举将红格儿图的日伪军歼灭,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绥南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1940年8月,傅作义奉命将部队扩编为3个军,即第三十五军和暂编第三军、暂编第四军。董其武任暂编第四军军长。1941年夏,暂编第四军改为骑兵第四军,董其武仍任军长。翌年,又被调任第三十五军军长。1941年至1944年,率部先后参加了安北、东胜、河西、乃马召、哈叶胡同等战役战斗,给日伪军以有力打击。1945年1月6日,奉命到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深造。7月,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改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傅作义任司令长官。董其武由第三十五军军长改任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6年底,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9月,接受中共和毛泽东的主张,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绥远和迅速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
1951年,董其武率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入朝,主要任务是修建泰川、院里、南市三个飞机场,并担负后方警戒。董其武任修建委员会主任,并成立了各机场修建委员会分会。各分会设指挥部、政治部、工程部、材料运输部,分别贯彻执行上级施工计划、指示、保证施工质量和物资材料的供应。在董其武、高克林、边章伍等人的坚强组织领导下,院里、南市机场于9月19日开工,泰川机场于20日开工。由于领导广泛动员,合理组织劳力出勤,院里、南市两机场每日可出工8000人,泰川机场每日可出工9500人。兵团领导除电请志愿军总司令部从速解决工具缺乏问题外,还发动广大指战员自己动手制造工具。大家献计献策,自制了铁丝筛子、抬工架、草绳抬石筐、抽板装砂箱等;在搅拌水泥时,开辟了水渠,以代替抽水机。仅泰川工区,即自制6744件工具。由于贯彻了群众路线,既提高了工效,也为国家节约了物力和财力,从而提高了指战员早日完工的信心。他们科学组织施工,成立了采石、筛沙、平整跑道、搅拌水泥、装卸、运输等各种专业队。南市机场还创造了一元化的抬土法,使身材高矮与体力强弱协调一致。在修建过程中,各级指战员以身作则,带头出工,深入现场就地指导。期间,排除定时炸弹是最为棘手的问题。10月22日,泰川、南市机场遭到美B-29重型轰炸机的轰炸,后又有成批飞机轮番向三个机场轰炸。10月24日,董其武等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加强防空,增挖和修整防空壕沟和掩体,禁止人员、车辆白天进入机场施工,组织力量排除定时炸弹。为此令每团成立二至三个突击队,每队约五六十人,每个突击队分侦察、挖弹、爆炸三个组。广大干部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日夜不停地排除定时炸弹,抢修机场。董其武亲自到机场指挥,与战士们一起排除定时炸弹。经过3个月的努力,南市、泰川、院里机场先后提前修建完成。全兵团共修建长2000米、宽60米的起飞主跑道3条,长1500米、宽30米的飞机停机坪8个,滑行道、连接道共9437米,推机道8754米,飞机掩体193个以及各种附属工程30余项,出色完成任务。毛泽东得知后很高兴,他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贺电中称:“二十三兵团入朝执行修建任务,虽在敌机连续轰炸阻挠下,终于超计划完成了任务,甚好。”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授予董其武等六人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整个二十三兵团6000余人立功受奖,并发来感谢信:“你们在抗美援朝打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建立了伟大的功勋。这一功勋,朝鲜人民永志不忘;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莫不表示崇高的敬意……”
1953年,董其武任第六十九军军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常乾坤
【籍贯】垣曲县亳城村人
【生卒时间】1904.9.3-1973.5.20
【军衔】1955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早年曾在山西讲武堂学习。1924年到广州,参加国民革命运动。1925年入黄埔军校三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广州航空学校,任区队长。同年赴苏联,先后入红军中级军事航空理论飞行学校和航空领航员学校学习。毕业后在苏联红军独立航空大队任中尉领航员、准校领航主任。1933年入红军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1938年9月毕业后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乌鲁木齐)新兵营航空理论教员,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大队长。1940年底,任机械工程学校教育长、军事学院第一大队大队长,后任军委俄文学校编辑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高级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先后亲手组建了第一个航空队——东北航空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组建空军,并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
1951年2月5日,常乾坤率领新组成的前线指挥所60余人到达平壤以北之君子里,后在三神炭矿建立了指挥所。3月15日,中朝联合空军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3月30日,中央军委授权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刘震为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王琏(朝方)、常乾坤兼任副司令员,常乾坤分工负责在朝鲜境内修建机场和筹措作战物资。6月22日,毛泽东当面指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初次打仗不要设想一鸣惊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常乾坤等迅速组织部队轮番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后有10个歼击师和2个轰炸师经受了实战锻炼。通过实战锻炼,刘亚楼和常乾坤等指挥的人民空军部队创造了人间奇迹:实现了由不会空战到学会空战,由打几架飞机的小仗到打上百架飞机的大仗,由一个机种作战发展到多机种协同作战,由只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作战到能在昼间较为复杂气象条件和夜间简单气象条件下作战的转变,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425架的辉煌战果,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年轻的人民空军敢不敢打、能不能打的问题。志愿军指战员还创造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就是把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原则成功地运用于空战的范例,创下了世界空战史上以弱胜强的范例。当时,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这一战果,出乎美国人意外,也出乎毛泽东意外,他连连说:“一鸣惊人,一鸣惊世界。”彭德怀起初曾严肃地对常乾坤说:“如果按时完成任务,第一个得勋章的是你,如果完不成任务,第一个杀头的也是你。”常乾坤深感责任重大。他带领中朝联合空军后勤部部长杨尚儒、政委李雪炎等人亲自选点,组织技术人员精心设计。他还亲自到朝鲜政府联系,请求派民工修机场,朝鲜政府发动了数万群众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抢修机场。期间美机经常来轰炸扫射,情况十分危急。经过中朝军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51年9月以前,共修好6个喷气机机场和10余个土跑道机场。后来又翻修了一批机场。与此同时,常乾坤还组织修建了一批仓库,储备了大量军用物资。彭德怀得报,高兴地说:“常乾坤是老革命,怎么会怕杀头?但是,完不成任务被杀头,他是不会干的!”他的工作和作风得到朝鲜同志的好评,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1年秋回国后,常乾坤仍任空军副司令员。1953年后,历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副院长,西安空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政治委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政治委员,国家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组建了空军、中央航空学院、西安空军航空工程学院等。担任过从开国大典到1961年历次国庆阅兵的空军飞行总指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国防组织委员和航空组副组长等。译有《空中领航学》(1948) 、《飞行原理》(1949)、《空中射击学》(1950)、《飞机空气动力学初级教程》(1954)等。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车敏樵
【籍贯】垣曲县人
【生卒时间】1912-2005.4.11
【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职级】正军级
【军旅生涯】早年就读于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此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教育。车敏樵曾回忆说:在太原读书的时候,夏天放假了,我就在一个小黑屋子里,把那马列主义书偷偷拿出来,偷偷看,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说得好。看了那个以后,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冲锋陷阵都是为了人民。后来有了理想,就是为了真理,为了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车敏樵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也成为国民党特务盯梢的对象,他在太原待不下去了。1935年,党组织把他介绍到上海的一家养鸭场,在这里,他一边工作一边主编进步刊物《我们的世界》。他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第六分校教务主任,山西第五行政区(长治专区)保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延安党校三部组教科副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四纵二十三旅政委,太岳第三军分区副政委,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六师政委,六十二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五军政治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政委,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吉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吉林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史进前
【籍贯】定襄县河边镇芳兰村人。原名薄祯祥,字恒温。
【生卒时间】1917-2008.9.7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职级】正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1年至1934年,在太原和北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蒋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做地下工作,同年底转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由上海返北平,从事学运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平西游击队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总队主任(秘密营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干部教育科科长,第一军分区第一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区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反“围攻”、百团大战及晋察冀边区1940年以后的多次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第二科科长,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独立二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一九五师政治委员、一九三师政治委员等。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扶眉、兰州和宁夏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委员。
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五军一九三师政委,参加了第五次战役。4月22日,史进前率部由新岱出击,突破敌人派重兵防守的临津江防线,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和飞机的轮番轰炸涉水强行渡江,终于次日拂晓胜利突破防线攻占了地势险要的弥陀寺。为掩护主力部队调整部署,准备东线作战,史进前率部在此沿议政府南北铁(公)路设防。为了战斗的胜利,师、团领导都靠前指挥,史进前于5月3日晚赴前沿阵地检查,途中遭敌炮火袭击,身负重伤。1951年5月22日回国。
1952年1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处长、副部长、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文革”期间曾受迫害。“文革”后,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副厅长,参加了对林彪、江青集团的审判,同时兼任全军落实干部政策办公室主任。
史景班
【籍贯】汾阳市城关镇昌宁宫村人
【生卒时间】1918-2001.4.16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决死第三纵队独立营营长、第七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第三军分区司令部作战股股长、参谋长,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林南战役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参谋长,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一军三十二师副师长、军副参谋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出击陇海路战役、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万县专区专员。1952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三十三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历任六十军政治部主任,十二军副政治委员,二十七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刘苏
【籍贯】应县城关镇龙泉村人。原名刘仲义。
【生卒时间】1913-1992.1.1
【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职级】副军级
【军旅生涯】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战动总会察绥游击军副官长,战动总会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支队长,八路军一二○师雁北支队支队长,晋察冀军区雁北支队司令员,第五军分区副参谋长,绥东纵队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组织指挥了绥东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晋军区雁北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察冀军区一纵二旅副旅长、一旅副旅长,华北军区第一纵队副参谋长,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晋西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和平津战役,组织指挥了三打应县和太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六军参谋长和第六十七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参加了第一次至第四次战役和金城战役。1954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军事学院军事科学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北京高等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六院二所所长,三机部指挥部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二十九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待续)
(责编任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