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很大比例,是教学中的难点。 因此,新教材把大纲教材中的应用题进行了扩展并称为解决问题。新教材的解决问题还打破了大纲教材的格局,不再集中编排应用题。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特别是低段的图文结合的情景应用题该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色彩鲜艳、又富有童趣的主题图,其图章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现实的生活、活动场景等呈现学习素材,提供给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数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
2.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教师应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对其中的隐性因素进行充实和重组。将教材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点、思想、情感等内容经过优化组合,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出现。这样,不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标新立异。
3.准确把握主题图的深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说,正确理解了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但有时主题图的丰富内涵让老师一下子难以把握,对此,教师不妨多从数学角度去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每周教研活动中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主题图内涵的了解。
二、重点把握数量关系
应用题也是数量与情景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读题的能力。简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4种,大体可以分为4组:
第一组是与加、减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而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求一个加数,求被减数、减数的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联系上下功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
第二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应用题。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教学中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为重点,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而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三组是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应用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
第四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倍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的两数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学中应以正确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其与乘、除法含义的联系为重点。
三、 运用比较方法
比较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概括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观察,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进行内化和感悟,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归纳出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因此我尝试运用比较方法教学应用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简单应用题类型多易混淆,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能力。
四、注重多种形式训练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教师可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除了一般性的常规形式外,还可采用如下方式:
① 填条件提问题的练习;
② 一题多变的练习,如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问题等;
③ 用简缩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④ 对比练习;
⑤ 判断性练习;
⑥ 编题练习等。
综上所叙,在低段的图文结合的情景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主题图的作用,在解决问题中安排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式,采用多种训练方式,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色彩鲜艳、又富有童趣的主题图,其图章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现实的生活、活动场景等呈现学习素材,提供给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数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
2.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教师应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对其中的隐性因素进行充实和重组。将教材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点、思想、情感等内容经过优化组合,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出现。这样,不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标新立异。
3.准确把握主题图的深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说,正确理解了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但有时主题图的丰富内涵让老师一下子难以把握,对此,教师不妨多从数学角度去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每周教研活动中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主题图内涵的了解。
二、重点把握数量关系
应用题也是数量与情景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读题的能力。简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4种,大体可以分为4组:
第一组是与加、减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而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求一个加数,求被减数、减数的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联系上下功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
第二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应用题。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教学中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为重点,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而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三组是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应用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
第四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倍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的两数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学中应以正确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其与乘、除法含义的联系为重点。
三、 运用比较方法
比较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概括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观察,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进行内化和感悟,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归纳出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因此我尝试运用比较方法教学应用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简单应用题类型多易混淆,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能力。
四、注重多种形式训练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教师可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除了一般性的常规形式外,还可采用如下方式:
① 填条件提问题的练习;
② 一题多变的练习,如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问题等;
③ 用简缩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④ 对比练习;
⑤ 判断性练习;
⑥ 编题练习等。
综上所叙,在低段的图文结合的情景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主题图的作用,在解决问题中安排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式,采用多种训练方式,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