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与白内障混淆的几种眼病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以前,一位部队首长因高血压到眼科会诊,目的是排除眼底动脉硬化。结果发现患者有轻度白内障,中度动脉硬化。由于患者没有眼痛、头痛等自觉症状,且那时为患者测眼压需要点麻药手工测试,就忽略了测眼压,嘱其点眼药水治疗白内障,口服复方丹参片改善动脉硬化。几年以后再见到他时,患者的一只眼睛视力已经没有了。测眼压发现,他的双眼眼压都在40毫米汞柱左右(正常值为11~20),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来当年白内障的诊断是误诊,我内疚不已。故在此谈谈容易和白内障相混淆的几种眼病,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青光眼 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眼病,分多种类型。如能早期发现,正确分型,在不同的病期采取相应治疗方案,该病可伴随患者一生而无很大影响。但其中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很难及时发现,患者在不知不觉中视野变小,晚期中心视力下降且不可逆。由于青光眼的多样性,常伴随头痛,被当作脑血管病收治于急诊科、神经内科;或因恶心、呕吐,当作急性胃炎收治于消化内科;甚至因应激性高血压收治于心内科。因此,遇到疑似患者时最好到眼科测个眼压,这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
  屈光不正 通俗地说,就是近视、远视、散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眼科屈光检查,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近视、远视、散光,年轻时由于调节功能尚好,能自如应付日常生活工作;步入中老年后,由于合并轻度的白内障,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才到眼科就医。如果没有很好的验光,这部分患者常常被建议做白内障手术治疗。其实有的患者不必手术,借助眼镜仍能正常地生活工作。据统计,全世界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是导致成年人视力低下的第二大元凶,必须引起眼科工作者及患者、家人的重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人们夸奖一位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其实,人年纪大了耳不聋是好事,但眼不花一定不是正常现象。因为正常人随着年龄增大,睫状肌开始老化,晶状体弹性下降,会出现老视(俗称老花眼),近距离阅读、操作时必须借助于眼镜,这是一个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如果到老也不需要戴花镜,可能是这些人年轻时有不同程度的近视,抵消了部分老视。如果一位患者之前一直戴花镜,如今不用花镜就可以近距离阅读或穿针引线了,那极有可能是白内障在作怪,由于晶状体的混浊,使体积增大,呈现假性近视状态。中老年患者到眼科就诊时,做个简单的验光就可以明确诊断。
  黄斑变性 人眼球的后方有一层膜,叫视网膜。如果将眼睛比作一架老式照相机,视网膜就相当于照相机里的底片,外界影像都通过镜头(角膜)光圈(瞳孔)调焦距(晶状体),最终落到视网膜上的黄斑区。黄斑区的感光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的传导,将这些影像传导到大脑。因此,黄斑区就像电影院里一块纹理质地很好的幕布,上面没有污渍,没有破损,外界任何精细的图画投射上去都不变形,不朦胧。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电子辐射泛滥等原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逐年提高。黄斑变性就是这块幕布的质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看人看物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甚至朦胧不清。黄斑变性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影响视力的主要病种,而且尚无可靠的根治方法。到眼科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无创迅速检查出黄斑变性以及其他黄斑病变。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由于遗传、日光照射等多种原因,导致患者球结膜也就是白眼球长了像昆虫翅膀一样的肉膜,开始很小,仅限于白眼球,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当深入角膜2毫米以上时,可行手术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科门诊常常有患者因视物模糊来就诊,医生检查有白内障,药物散瞳看眼底时发现视网膜上有微血管瘤、出血点,患者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患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而糖尿病患者从发病到发生视网膜病变一般需要5~10年。所以中老年人每年都应当进行一次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每两三个月例行一次眼底检查,以及时发现新的病变,采取合适的治疗。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仅遵医嘱控制血糖,应用保护视网膜的药物治疗即可,到一定程度时则需要行激光治疗,进一步发展则需要行手术治疗,因此早期发现是关键。
其他文献
网站读者依然骄傲留言说:宝宝的发育速度是一样的吗?比如何时应该会走路,何时应该会说话,何时能跑跳?如何判断宝宝发育是否正常?  答依然骄傲:  每个宝寶的发育速度各有不同,但他们大部分都遵循一个基本的时间轨道(早产的宝宝可能会慢几周或几个月)。若宝宝在通常年龄的几周后都没有达到某些发育里程碑,比如出现下列情况,则一定要带他去看医生。如果宝宝真的是发育迟缓,早点儿发现,医生就能早给宝宝诊断,并开始治
老张清晨血压很高,服用长效降压药后血压一时难以降到理想水平,医生嘱咐他晨起先服用短效降压药,午后再服用长效降压药。长短效降压药科学地结合使用,既能“削晨峰”,又能保持一天内的血压平稳。  按单次给药作用持续时间,降压药分为长效、中效和短效三种。长效降压药的降压疗效能维持在24小时以上,达到稳定降压作用所需时间也较长;中效降压药有效血药浓度维持在10~12小时;短效降压药仅有5~8小时。  医生一般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中国广州的生物库收集了7 349名50岁以上妇女的健康数据,了解她们的生育史、哺乳史和哺乳時间的长短等情况,并对她们进行了关节检查。结果发现,母乳喂养孩子的妇女关节功能较好,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是非母乳喂养孩子的妇女的一半;而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其关节越健康。  母乳营养丰富,而且易于被婴儿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三大营养素比例适当,最适于6个月以下婴儿生长发育的需
刘女士每次房事后解小便时总有少量鲜血滴出。刚开始她以为这是房事过程中擦伤所致,没有重视。可到后来,房事后小便滴血越来越多,经妇科检查,也没有发现生殖器有病。到泌尿科进一步检查后找出了出血的真正原因,确诊为早期膀胱癌。  无独有偶,同事孙女士最近房事后也有小便出血症状,听到刘女士的情况,内心十分恐惧。到医院做妇科检查未发现生殖系统异常,宫颈涂片检查排除了早期宫颈癌。但在做尿常规检查时发现有血尿。经泌
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表露,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有人受了某种委屈,表现为悲诉状呜咽;有人因恐惧而发出低声抽泣;也有遭受创伤而表现出的疼痛之哭,失去亲人好友的悲哀之哭。总之,人们在同情、伤感、悲痛、绝望、呼救的时候,往往都会发自内心地哭。  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哭对人的心理以及生理起着一种有效的保护作用。哭是宣泄紧张情绪的一个重要阀门,悲痛或情绪激动而落泪不仅能够让人“解压”,减少精神上的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人的正常寿命应当在100岁~175岁。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中岛宏说:“许多人是死于疾病,也有一些人是死于无知、愚昧。”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公告:人类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80%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减少50%的癌症,使平均寿命延长10年。  要想身心健康,就应当懂得一些养生的健康知识。不是只要吃好喝
法国国际预防研究所马休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任何年龄的女性只要每天坚持快走1小时,就能使乳腺癌的风险降低12%。  研究人员对1987年到2013年间发表的37项研究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涉及超过400万女性,是迄今为止有关运动与乳腺癌关系的全部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年龄、体重、地域,坚持运动都会取得明显的防癌效果。  美国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每周散步7小时的女性,比那些每周散步3小时的女性
荷兰莱顿大学科研人员最新一项研究称,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延长结肠、直肠癌和食道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研究人员在1998年到2011年期间,先后对对137 000名胃肠道癌症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平均每位患者的跟踪研究时间为4年,而目前肠癌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28%。结果显示,在排除了诸如性别、年龄、癌症中累及治疗方式等因素后,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每天坚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平均生存时
乳房肿块是女性常见病,它可能是良性疾病,如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结核、乳腺小叶增生等,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如乳腺癌。但很少有人知道,寄生虫也是乳房肿块的“肇事者”之一。由于乳房寄生虫病较少见,常被误诊误治。所以,在寄生虫流行地区出现的乳房肿块,经一般治疗无好转者,应警惕乳房寄生虫病。  乳房包虫病  包虫病是棘球绿虫的幼虫(或称包虫)在人体内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流行于甘肃、新疆、内蒙、青海等畜牧地区。 
陕西宝鸡读者万某来电说:我父亲是个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多年的老年人,今天忽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头痛头晕现象,邻居说这很可能是中风先兆。请问,中风先兆都有哪些?应当怎么办?  答万某读者:  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是造成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原因,而中风是最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中风往往有早期征兆,一般有如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