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共和国第五代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西安电视台王建平等导演的1999年拍摄的《共和国第三代人》,实则是一部历史反思片,作为当时庆祝共和国50周年献礼的重大反思,在播出之后得到官方、观众、学术界等一致好评,后来获得国家文化部、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王建平介绍到,在拍摄与制作过程中,所有创作组人员其实都是在冒险,因为这是一部具有史实性的“第二”《河殇》。《共和国第三代人》共有6集,时长180分钟。在2009年7月27日-31日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期间,其中的影视人类学专场,王建平女士做了《共和国第三代人》学术发言之后,利用简单的空隙时间快速回放了其中的第二集。后由我进行专家点评发言,现在根据当时笔记整理了点评资料,以缅怀共和国诞生之后的艰辛历程。
  一、历史不仅是书本的历史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将改变红色中国的希望寄托于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也就是1940年代、1950年代出生的共和国第三代人。这一代人是与共和国的成长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的国情、特殊的运动造就了他们这一代极其特殊甚至“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接受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核心的教育,以共产主义价值体系作为各项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政治观念和阶级斗争观念被日益强化,各种主观和客观合力作用造成共和国“第三代人”青春期具有特有经历。[1]今天诸多文献都将这一代人的个体(例如河南安阳石油分公司经理、共产党员高玉广[2],银行金融资本家万建华[3])树立为创业典型。“共和国第三代人”这个舶来品名词本身即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也就是说,它是西方价值观或者中西方政治对立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标签。
  《共和国第三代人》走访17个省市的45位专家学者和69个事件的群体近百人,重点访谈了徐友渔、王长江、周为民、陈太任、定宜庄、许明、陈少明、吴兴明、尤西林、陈秀琪、李学勤、刘文学等著名人文社科方面的学者,并将他们的访谈记录剪辑在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夹叙夹议,带有非常理性的思考。30分钟的回放虽短,但是信息量很大。从随时都存在、苦大仇深的地主阶级斗争,到1957年毛泽东再访苏联;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地主庄园里收租的地主塑像,到重庆歌乐山的红岩纪念馆引起轰动的江姐石雕;从刘文才不忘记血海深仇,紧握手中钢枪,到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从文革中瞿秋白的自述,到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自述……十七年的苦难仇恨教育到底如何反思?
  共和国第三代人在一种国家构建的历史中接受了几乎是统一的、绝对的阶级仇恨教育,塑造了他们的性格一致性和改革开放后部分人的时代悲剧性。然而历史不仅仅是书本的历史,也不仅仅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不全面的历史。共和国的历史本来是多元化的,需要跳出绝对主流意识的文献限制和时代框架,从没落的历史角落、充满灰尘的档案,从个人的前后经历、时代造就的个人悲剧和巨大成功,从国内外的分合态势等理解历史,从而使我们全面、深刻地反思那个时代。
  非常不幸我们这一代没有机会完整地阅读与讨论文明的发生机制与转换,当然我也非常有幸,在1999年读大学本科期间从一位老师的书柜中借阅了那本被封禁的书。我想,如果事件,单纯从学术角度来解读《河殇》,剖析它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其实是应该的。《河殇》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内掀起了一股对一“共和国第五代人”深入北京宣南地区调研种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悠久历史文明进行的“总体的反思”,当然它的笔调唱的是一曲整个中华民族的葬歌,宣告了所谓“黄河文明”(即中华文化)的夭折和衰亡,而且是对一个伟大民族及其悠久文化传统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要这一点,我们需要的是剖析这种文明中固有的弊端,并且联系60年共和国的国史,联系100年以来中国现代史,更要联系1840年以来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史,以及更长时段的东方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史,来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进行历史反思。大凡进行历史反思,讨论的放开,才能深入,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推动真理向前进。我想,下来以后我还要认真重读大地母亲,重读中华母体文明本身。
  二、建议可能的话重新拍摄《共和国第五代人》 已经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十年文革”动乱和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共和国的“第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引起了人们对今天各项事业继承者极大关注。[4]按照影片中陈述的说法,20年左右为一代,那么1970年至1982年之间的一代人,我在这里要特别提出来一下,他们是典型的共和国第五代人。为什么起点定在1970年?因为那时是文革中的高潮,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为什么终点定在1982年?因为1982年出生的人,按照正常的读书年龄,正好没有赶上1999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也就是说这一代人,共和国的第五代,是中国大扩招以前的一代,要么是千辛万苦地考进大学、挤进城市,要么是失学、失业在农村演绎新版本的信息化时代的青年农民悲剧。共和国第五代人分为这样两个特殊的细分群体:其中,第一个小群体从农村挤进城市,演绎范进中举式的科举悲剧,他们在城市中艰辛地前进与奋斗,有的堕落、有的崛起、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是所谓的“迷惘的一代”,也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大家到网络上看看,为什么在大城市出现周末嚎啕族?在QQ博客、网络微信上有一个转载的《80后列传》: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 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 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上志愿,北漂京都, 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十年无休,蓄十万。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随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带病还。友怜之,送三鹿奶粉,饮之,卒。
  当然这里写的有点夸张,但是仔细读完,难道不是时代的悲剧么?网络上这几天不是正讨论高房价逼80后“啃老”沦为最无志气一代么?电视媒体中不是在火热盛传《蜗居》的房奴生活么?几乎所有改革转型时期的痛楚他们都经历了,而相反所有改革转型时期的成果与福利他们却没有机会享受到。   第二个小群体从可能跳跃最后仍然跌进农村,最后又到城市里去打工闯荡或者退回农村。这一类特殊的群体,现在出现一个特殊的官方词汇,叫“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职业期望值与工作技能、耐受力接榫不准,高技能工种后继乏人”;住房、医疗、教育等道道权益门槛让城市生活充满坎坷;乡土依恋情结逐渐淡化,却成为“无地”的城市边缘人;进城时大部分未婚,如今却难入婚姻殿堂;“边缘心理”引致迷失……[5]在“繁华”的城市里,他们又没有足够的“本领”融入真正的城市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仍然演绎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他们在城市里最黑暗的角落,内心经历了激荡起伏,并造成了城市贫民窟、农村的留守儿童与老人、体制性“寡妇”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本身已成为农村或城市新草根!城市移民或退缩于农村的城市移民已经成为现代和传统、他者和我者、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联结体,许多的他们(她们)把具有不同历史进程、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生产方式和不同基层构成的农村和城市等联结起来,也在移居的社区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新的经济文化类型,其本身创造着新的历史。他们虽然只是历史的一份子,历史不会书写他们(或她们),但是无数个他们(或她们)微小个体本身却是历史的书写者。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是这些迷惘、垮掉的一代,共和国的第五代人,却极度地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他们也是悲情与愤青的一代。大家想想在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2002年中美南海撞击事件、2005年中国抵制日货事件、2008年中国抵制法国家乐福事件中,在街头游行中站在最前列的是这一代群体,在网络中发表最偏激爱国言论的也是这一代群体。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中,除了军队以外,最早到达那里的民间人士确是这一代群体组成的志愿者,捐款最踊跃的也最无名分的还是这一代群体。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最无私奉献自己汗水的志愿者都是这一代人。这一代人,出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改革的转型与苦痛他们一一经历,他们也是改革中的试验品,是极其矛盾和争论性的一代。他们既具有士大夫的救国救民情怀,也有迷茫堕落、悲观厌世的时代刻记!
  这一代人常常在不经意间忽略生命过程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点滴,比如一本自己漂了一眼后经友人大力推荐的好书,比如一个萍水相逢又擦肩而过的红颜知己,比如一位和蔼可亲又严厉可嘉的师长,比如一所你本可以更加珍惜、更加热爱的大学,比如一个瞬息而逝又千载难逢的就业机会,还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这一代人在触动历史,触动生活的同时,虽然有被历史、被文化车轮碾过的瘀伤,但我想这会让人痛定思痛,让人防微杜渐,让人奋起直追,让人深思梦醒。越是刺痛,越是要奋进,越是要努力,越是要奔跑。让一切的一切的刺,刺入皮肤,让激情的血喷出,让彻心的痛贯穿,让奋斗的精神永续!“自辟桃园称太古,欲在大树助长天。”这一代人用自己的信念去建设经济腾飞时代、文化荒漠时代的精神家园。
  所以我建议,可能的话,中国的人类学界、影视学界多注意“共和国第五代人”这个群体,可能的话从国际国内背景,重新拍摄“共和国第五代人”,重新反思我们这一代,也不失为庆祝第五代人失去年代的追思。我想,只要能延续《共和国第三代人》,它同样会引起轰动和巨大的历史反思。
  参考文献:
  [1]李玉琦.“十七年”学校教育与共和国“第三代人”[J].中国青年研究,1998(1):39-42.
  [2]金黎.有这样一位共和国的第三代人[J].人民文学,1992(9):150-157.
  [3]闻道.成长中的共和国第三代银行家——万建华先生访谈录[J].特区与港澳经济,1996(1):19-24.
  [4]张占斌.对共和国第三代人沉浮的反思[J].党史纵横, 1989(1):23-30.
  [5]本报综合报道.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 [N].中国民族报,2010-02-05(3).
其他文献
一、引言  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为宗旨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向世界发出华人声音”为办台宗旨的凤凰卫视在2009年首度联合举办 “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截至今年该活动共举办四期,颁布奖项44个,获奖人数45人。四年来该活动坚持以荣耀的方式表达对华人文化翘楚的关注与敬意,正如王纪言先生所说,“做‘中华文化人物’,向华人界的文化精英致敬”。“在境内和境外都有一些人,对中华
[摘要]女性形象是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部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电影呈现明显的类型化特征。七十年代末好莱坞电影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其女性主义电影也在此时出现,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好莱坞两个黄金时代电影中女性形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背后隐藏的是不同的时期女性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黄金时代 女性主义 社会意识    对媒介中女
1986年以来,韩国电影市场对好莱坞全面开放,政府不但允许外国公司在本国境内经营,还取消了海外影片进口配额制。因此,国家电影政策改变和电影工业转型带来了韩国电影的腾飞。但是好莱坞的强大攻势重击了韩国本土电影工业,本土影片产量逐年下降,为了重振本土电影,1994年韩国总统金泳三开始实施一揽子振兴电影工业计划。1998年,政府把文化遗产和大众媒介文化并称为“文化技术”,进一步加大了对电影事业支持力度,
【作者简介】  李 阳,女,黑龙江人,硕士,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英美影视文化研究。  一、电影《美丽心灵》简介  《美丽心灵》改编自西尔维雅·娜萨儿所撰写的同名传记。传记于1998年出版,电影则于2001年上映。这部电影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向人们展示美国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透视着美国的文化。该片描写了人的力量和脆弱,体现了抽象数字和真实人性之间的矛盾;在技巧上,它
【作者简介】廖卫民,男,浙江平阳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影视艺术等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语言风潮的表达机制、传播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编号:2012M510501)成果。电影《天注定》海报 近年来中国社会中出现的若干突发事件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社会戾气,主要表现为:源于对社会的强烈怨恨,动辄施以暴力,给当事人乃至
《后会无期》作为韩寒晋升导演的处女秀,说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从筹备开机,到上映都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8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署名肖鹰的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的丑闻——与韩寒现象》,又将韩寒和他的电影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引发了各界热议。本文仅站在作品的角度上,探析影片中几点市场价值要素。  一、公路上的青春情怀  《后会无期》以公路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并不是韩寒与“公路”的首
[摘要] 李安是华人电影之光,在李安所构造的多元文化交错杂糅的影像世界中,他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参悟与对西方文化的兼容并蓄。与李安的前一部作品《推手》时常传递出一种隐隐的悲悯之情不同,《喜宴》则是以轻喜剧的手法铺陈,对东西方文化冲撞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更深一步,更关注深层观念上的差异,选取一个颇具宽容度的叙述视角,将西方式的同性恋故事与东方式的人伦大义错综对接,层层展开,揭示出丰厚的人文内涵。    [
似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成长中的某个时间节点一过,便迫不及待的为自己贴上成熟的标签,与一切看上去低幼的事物隔绝,远离儿童节目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步骤;而在另外一边,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则在责任和义务的驱动下舍弃大把的休闲时间陪着孩子们看着那些在他们看来多少有些陈旧和老套的儿童节目。  造成这些现象的,当然有时代和代沟的原因,但儿童节目本身需要一些新面貌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在变、社会心理在变、儿童
[摘要]最近热播的穿越剧《灵珠》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与口碑,但是网络上存在着大量批评《灵珠》抄袭日本动画《犬夜叉》的声音。的确,二者在故事情节与人物设置上存在着很多雷同。但由于电视剧和动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以及制作方态度与技术的差异,让这两部在表层结构上高度一致的作品呈现出高下之别。在剧情、台词、画面以及配乐四个方面,《灵珠》的表现与《犬夜叉》尚有距离。  [关键词] 《灵珠》 《犬夜叉》 表层结构 台
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诞生于迪士尼公司,从此,动画电影不仅仅是儿童娱乐的一种形式,也开始成为主流的电影形态。几十年来,普罗大众以惊人消费力表达对迪斯尼出产的动画影片的喜爱与崇拜。然而,从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到小美人鱼,迪斯尼动画电影中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塑造的一系列“公主”形象却成为女性主义者口诛笔伐的重灾区。  2014年初,迪斯尼长篇动画《冰雪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