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进程的新态势及其影响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從1973年英国加入欧盟后,英国国内的脱欧倾向就一直存在。自2016年以来,英国脱欧进程一波三折,脱欧已经成为英国国内政治的重要议题,折射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与席卷欧洲的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也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改革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鉴此,本刊特约记者就英国脱欧进程的新态势及其影响等相关问题,专访了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原主任叶江研究员。
  《领导文萃》:近年来,英国的脱欧引人瞩目,在数年内脱欧议题成为英国每届内阁的核心政策议题之一,对内阁的执政效果甚至执政地位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请问自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以来,历届政府在脱欧议题上持何种立场?
  叶江:早在2013年1月23日,时任英国首相的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在2015年大选的时候他就说,只要他带领的保守党如果能够再次执政,那么他肯定要推进全民公投来决定英国是留在欧盟还是脱离欧盟。由于有许多英国人都对欧洲联盟,对整个欧洲大陆的一体化有很多的怀疑,结果卡梅伦成功获得了英国选民的支持,赢得了大选。之后在卡梅伦的推进下,英国议会决定,2016年6月份进行“脱欧公投”。脱欧公投的结果出乎卡梅伦的意料,因为他在保守党内属于赞成留欧的那一派,并且认为英国在欧盟内部实际上是能够发挥作用,有好处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不希望脱欧的。实际上,当时很多的学者,包括我个人在内,都认为脱欧大概率是通不过的,因为英国脱离了欧盟会产生很多问题,对英国经济,甚至对其在欧洲和整个世界的地位都没有好处。总之,尽管很多学者和政治家们认为英国肯定是留在欧盟会更好,但是最后英国选民们还是选择了“脱欧”。2016年的6月23日公投结果公布后,24日卡梅伦在英国首相的府邸唐人街10号宣布辞职。特蕾莎·梅继任英国首相并开始根据脱欧公投结果推进英国的脱欧进程。
  然而三年过去之后,2019年6月7日,卡梅伦的继任者特雷莎·梅却因为搞不定脱欧而宣布辞职。特雷莎·梅刚开始担任首相时,意气风发,认为未来可以带英国走上顺利脱欧的道路,让英国成为一个全球的英国,而不是一个欧洲的英国。之后她做了很多努力,但这一系列的努力没有成功。这个不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对她是某种羞辱,因为在整个英国的历史上,由执政党所提出的议案,被大比例的否决是从未有过的。而恰恰在她的任内,脱欧的协议被大比例地否决了。她所在的保守党党内不支持她,党外也不支持她,议会下院的大多数议员更不支持她,所以她感到非常委屈。
  保守党的领袖特雷莎·梅辞职以后,保守党的鲍里斯·约翰逊于2019年7月23日继任首相。此前2016年脱欧公投的时候,鲍里斯·约翰逊是保守党内非常坚决的脱欧派,而且为了脱欧做了很多的工作。卡梅伦辞职的时候,鲍里斯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利的首相候选者。但是后来因为党内之间没摆平,他主动退出了。特雷莎·梅成为首相以后,任命他为外交大臣。但是他当了外交大臣以后,和特雷莎·梅并不一条心。因为在脱欧的问题上,当然还有在政治野心上,他认为特雷莎·梅搞不定,舍我其谁。约翰逊上台后承诺在2019年10月31日英国预定脱欧日期实现脱欧,但他面临的挑战比梅更大。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还没有哪位英国首相一上任就面临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约翰逊是英国脱欧运动最早的领军人物之一。约翰逊任首相标志着保守党内的脱欧派完成对该党的掌控,其大体上将按自己的想法推进脱欧。
  《领导文萃》:英国的脱欧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当然这一问题涉及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不得不慎重,同时也受到国内制度的影响,请问有哪些制度性因素影响了英国脱欧之路?
  叶江:英国脱欧的复杂性和英国议会制度有一定的联系。英国是议会制度之母,议会是为了限制王权,然后使得人民可以选择出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这些议员,来决定整个国家的各种各样的政策。这样一种议会的制度,在推动整个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议会制度在今天英国的脱欧问题上也制造了很多的问题。
  议会制度是强调由议会来决定法律,由议会来决定政策。议会又分两个,一个叫上议院,上议院是贵族院,权力不太大,只是有一个监督的权利。还有一个叫下议院,是议会制度的核心,下议院中同意的占一半以上,法律、政策才能通过。目前下议院有650个议席,根据人口的变化每次会划定选区,一共650个选区,一个选区选出一个议员,代表这个选区当中的所有人口。议员的身后有党派,如果这个党的议员能够在650个当中超过一半,326席,它就可以组织政府,我们知道有保守党政府、工党政府,因为主要是这两大党,工党胜了就叫工党政府,保守党胜了就叫保守党政府,胜利党派的领袖一般就会成为首相。那么我作为首相,我的党派就会支持我的政策,所以我要做什么事情放到议会来决定,从理论上议会最后会决定这个政策是可以的。
  但是在这次脱欧问题上就有两个问题。保守党是最大党,但是它没有超过326席,它只有318席(约翰逊上台后,在威尔士布雷肯和拉德诺郡选区的补缺选举中保守党候选人输给了赞成留欧的自由党候选人,保守党在下院又少了一席,变为317席),所以就要去组建一个两党或者多党政府。保守党把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拉进来了,这次坏事也就坏在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把它拉进来以后,人数是够了,318加10席,达到328席,超过了半数。但是民族统一党对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是坚决反对的,那么一半票数又不够了。更严重的是在318席的保守党内对脱欧的态度,有些人到现在还认为英国应该留在欧盟,但更多的是要英国硬脱欧,就是不与欧盟签订任何协议就脱离欧盟。所以脱欧的协议是要通过议会来决定,在过去的情况下,一般因为这个政府是由议会内的最大党和超过半数的党来控制的,所以议会的投票肯定能通过,但是这一次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这个也就是乱的根源。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的政策是北爱尔兰不仅不能独立,要紧密的和英国连在一起的,英国要脱离欧盟,整个北爱尔兰要完全脱离,英国要和欧盟有一条边界,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也要有明确的边界,要不然不符合整个北爱尔兰的利益。所以英国内部的北爱尔兰问题本身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2018年的11月13日,英欧双方最后通过了这个脱欧协议文本,而且通过以后,欧盟也表示同意了,因为这符合欧盟的利益。但是问题在于欧盟同意并不意味着英国同意,因为英国是要由议会决定,要看英国议会下院最终能不能通过这样的协议。结果这一次的协议是特蕾莎·梅的一个大败,432票反对,202票赞成。作为一个保守党政府,政府提出的一个议案竟然会大比例的被反对掉。之后,为了脱欧,特蕾莎·梅又提出了只要通过她与欧盟签订的脱欧协议,可以进行第二次全民公投来决定是否如此脱欧等方案,但都未能实行。本来应该在今年3月29日正式脱欧的日期只能根据欧盟的建议延期到2019年10月30日。最后,特蕾莎·梅在内外交困中选择宣布辞职。
  《领导文萃》:英国脱欧具有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特别是近年来欧洲民粹主义的盛行,对英国脱欧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请问这一思潮的内涵表现在哪些方面?
  叶江:其实,英国脱欧受到了民粹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的交互影响。就民粹主义而言,这一思潮已经显著影响了欧洲国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生态。2017年10月7日,欧洲10位保守主义倾向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在法国巴黎以九种语言同时发布《巴黎宣言》——我们所能信赖的欧洲。宣言中所支持的“民粹主义”显然是指近年来在欧洲兴起的右翼民粹主义及与之相连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大体上讲,民粹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其思想倾向主要包括:唤醒底层的人民大众、对抗上层的社会精英、建构属于全体人民的主权。民粹思潮认为 “精英”是腐败的,而“人民”则是纯洁的,因此“腐败的精英”与“纯洁的人民”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而民粹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领导“人民”与由“精英”构成的“建制派”阵营展开斗争,将政治权力回归到人民手中。
  以唤醒底层人民大众对抗上层社会精英和建构人民主权为己任的民粹主义一般分为左翼和右翼两种。在当前的欧洲不论是左翼的民粹主义还是右翼的民粹主义均已经建构起各种不同的民粹主义政党,从“左”“右”两面动员“人民”对传统的、由“精英”构成的“中左”或“中右”的维护传统体制的精英群体,即“建制派”,发起冲击和展开斗争。尽管不论是左翼的还是右翼的欧洲民粹主义都通过强调“人民”与“精英”的对立、利用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因社会分野而处于艰难的境地来动员“人民”反对“精英”和“建制派”,但是,两者所反对象及所进行的斗争的路径则是不同的。左翼欧洲民粹主义所针对的对象是指富人、寡头、金融资本家等,他们坚持认为所有这些人长期以来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全球资本乃至欧盟及其代言人——“建制派政治精英”相互勾结,对无权无势、不被代表的低收入以及不断下沉的中等收入群体实行压迫和剥削,因此社会底层的民众必须与中层的民众联合起来反对上层的经济和政治“精英”。
  与左翼民粹主义形成对照的是,右翼欧洲民粹主义则主要针对因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而导致的急剧增长的外来移民、非法移民、穆斯林、马格里布人等,认为这些群体的存在恶化了本国“人民”的国家和社区环境,因为他们不仅在种族、宗教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与我们迥异,而且往往与犯罪乃至恐怖活动相关,而更为严重的是由“建制派”精英们长期把控的政府却始终保护这些“邪恶的”他者,而根本不愿意考虑本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右翼民粹主义强调必须采取行动,其中包括用各种破坏性的政治手段来坚决地反精英、反权威、反建制派以及反外来的“他者”,以有效地维护普通中下層平民的利益。欧盟内部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就是在这样的思潮指导下,积极地动员“人民”在反外来文化、反移民和反穆斯林的同时,祭起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大旗,反自由贸易、反资本输出、反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并试图通过参与执政推进一系列去全球化的措施,如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对外直接投资、拒绝接受难民、排斥外来移民以及退出区域一体化机制等来推进国家主义,阻遏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虽然,近年来欧洲的左翼和右翼民粹主义几乎同时兴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民粹主义冲击波,但总体上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及其政党的崛起则更为引人瞩目,其对欧盟及其成员国政治走向的影响也更为明显。
  《领导文萃》:可见英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与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逐渐兴起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一发展态势也将对英国今后的国内政治走向和对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那么欧洲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原因有哪些?
  叶江:第一,全球化、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化造成欧盟内部下层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为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深刻的群众基础。进入21世纪的十年代之后,欧盟各成员国内部收入不平等不断加剧,20%最富有的上层人士的收入是20%最贫困的底层人们的收入的5.2倍,并且这一贫富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显而易见,欧盟内部的底层人们在全球化大潮和欧洲一体化发展中不仅未得到好处,反而生活得更为艰辛,于是便成为反全球化和反欧洲一体化的中坚,而代表这部分底层人们利益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由此而大行其道。
  第二,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不断衰弱和下层化,促使欧盟中更多的人们怀念过去民族国家的辉煌及其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民粹民族主义因此而更受追捧。毫无疑问,在中产阶级急剧衰落之时,往往会刺激激进的政治思潮和运动如右翼民粹主义的高涨,与之相应的自然就是民粹主义政党的力量大增。
  第三,欧盟各成员国内具有强烈挫败感的下层群体不愿继续容忍因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而得利的外国人、憎恨伴随全球化而兴盛的多元文化主义和社会道德准则的变更等,给民粹民族主义的兴起创造了社会条件。多元文化主义通常包含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性评价,并从制度上承诺可以保留这些文化的多样性,其中尤其是保护少数群体——少数民族(族群)、移民、有色种族、女性、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性取向不确定者、残疾人等。由于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不断遭受挫折,欧盟各成员国的底层群体普遍地憎恶那些欢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多元文化主义者和全球主义或国际主义者。他们尤其厌恶伴随全球化而来的社会道德准则的变更,如强调普遍的性别平等、保护少数群体的权利,赋予性取向不确定者同等的权利等,于是希望通过反精英、反权威、反全球化和反欧盟来促欧洲国家回归固有的传统道德,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便利用这样的情绪而夸大自身的影响力。   《领导文萃》:欧洲的这些思潮确实深刻影响了英国的国内政治,也是影响英国政府更迭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约翰逊内阁执政后,虽然英国脱欧的未来前景尚存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一旦英国真的脱欧,是否会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叶江:确实,如果英国脱欧,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将会更加困难。回顾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我们可以明白英国脱欧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欧洲一体化,也就是说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整合的、一体化的欧洲,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今天的欧洲联盟,它就是一步一步,从一个一个具体的领域逐步走向今天整个的联盟。首先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欧洲煤钢联营,然后再是原子能联营,在一些具体的领域当中先进行联合,再走到欧洲的共同体。一开始的时候叫六国的欧洲,只有六个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在当时就脱离在外。英国在历史上还曾经有过非常著名的“光荣的孤立”,不愿意和整个的欧洲连得非常紧密,希望自己孤立起来。英国在历史上曾经是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从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十九世纪,有一个说法叫英国统治下的和平或“日不落帝国”,全球在大英帝国的控制之下,所以英国人有这样一种对过去辉煌历史的眷恋。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地位下降了,但它还是不愿意和欧洲连在一起。
  最早的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条约,从1951年《巴黎条约》到1957年的《罗马条约》的簽订,再到《布鲁塞尔条约》生效,逐步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欧洲共同体。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一体化在不断加深,又在不断扩大,从6国到9国,9国到12国,从6国的欧洲发展到了12国的欧洲,这个时候英国加入了欧洲联盟。为什么?因为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好处显现出来以后,英国看到有利益,能够来帮助自己国家发展,那么就觉得英国应该要加入这个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在整个五六十年代,欧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所显出来的好处让英国人感觉到,如果它再不进入的话,那很可能它在整个欧洲经济当中会被边缘化,因此它要求加入。1973年的时候,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一起加入到了欧共体。
  1991年,冷战结束以后,欧洲一体化有更大的发展,从原先的共同体形成一个联盟,叫欧洲联盟。现在英国的脱欧就是从这个联盟当中脱离出去。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以后,意味着欧洲经济货币要联盟,在政治、外交、军事上也要一体化,然后在法务、社会上也要走联合的道路。最为重要的是推出了统一的货币欧元,并且成立了欧洲中央银行。但是英国以及丹麦等欧盟成员国不加入欧元区。另一方面,冷战后欧盟向东部扩展,一大批中东欧国家加入了欧盟,使得成员国达到28个之多。
  进入21世纪以后,欧洲联盟中的一些政治家们,包括学者们,包括甚至有普通的百姓觉得欧盟的未来就应该要形成一个超级的国家,要形成这样的一个联合体,而这样的一个联合体需要有一个像宪法一样的根本大法。通过一个宪法条约,从法律层面来把欧洲一体化,把欧洲这样一个超国家的政治实力确立下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欧洲宪法草案。
  这个欧洲宪法如果当时能够通过的话,英国要脱欧就很困难。但是这个宪法草案2004年出台以后,首先在2005年被法国全民公决否掉了。法德意、荷比卢都是欧洲一体化的积极的推动者,但是恰恰在这个宪法的问题上,法国人首先觉得不能用宪法来制约我们每一个国家。接下来荷兰也否决了欧盟宪法草案。最后,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是取代这个宪法条约,用一个新的条约,也就是《里斯本条约》来规范欧洲联盟的各种行为。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困难。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欧盟就面临一系列危机。
  欧盟的债务危机和欧元是有关系的。欧洲联盟28个国家有18个使用欧元, 凡是加入到欧洲欧元区的这些国家,他们的货币政策,都是交给更高的机构欧洲中央银行来决定。但是具体各个国家究竟收多少税,预算是多少还掌握在各个成员国手里,这些国家没有一个独立的财政部,但是有财政纪律,比如财政预算不能超过GDP的3%等等。但是一些不太发达的国家,往往就会希望多发债来解决自己国内的经济问题,希腊就是这样,包括现在的意大利也出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它发债的量和预算,赤字远远超过了欧元区所规定的线,而且都瞒着。
  不光债务危机,接下来又是难民危机,到了2016年又出现了英国的脱欧,现在意大利又和欧盟发生了矛盾,所以今天的欧盟所面临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挑战,而英国脱欧只是这个挑战当中的一个。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还是能够来想办法解决,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债务危机基本解决了。
  《领导文萃》:英国脱欧将会重创欧洲一体化进程是确定无疑了,请问这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叶江: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英国是欧盟中第二大经济体,缺少了英国的欧盟将难以扮演当今国际体系中重要一极的角色。第二,欧盟因为英国的退出而需要花相当长久的时间来做机制上的调整,比如重新在欧洲议会中安排席次、在欧盟委员会等机构中重新分配成员国人员的配额、提高各成员国对欧盟预算的支付金额(2015年英国为欧盟的总预算贡献85亿英镑)。第三,英国的脱欧对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极大地影响了欧盟内部的团结,因为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员国,英国的退盟为其他成员国提供了“榜样”,即使目前英国本身因脱欧而焦头烂额,欧盟内部目前很难说会产生所谓的“多米诺”效应,但是未来欧盟内不满欧盟政策的成员国会学英国的样走脱欧的道路则完全是有可能的,目前意大利就有这样的苗头。第四,英国的脱欧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民粹民族主义兴起的表现,也是“再国家化”在欧盟内部的实质性体现,这不仅对欧洲一体化而且对当今的世界体系也影响巨大。
  《领导文萃》:近年来,欧洲一直受大量的难民涌入、 恐怖袭击活动频发与治安问题、经济发展疲软等问题所困扰,英国脱欧更加凸显了欧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目前欧盟也正处于改革内部机制的进程,请问英国脱欧会对欧盟改革进程产生何种影响?   叶江: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脱欧”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于2017年3月1日在布鲁塞尔发布关于英国“脱欧”后的欧盟未来白皮书,提出了欧盟面向2025年的5种可能的“路径”,也即欧盟改革内部机制的5个方向: 第一种设想是“延续”现有路线,专注在改革、就业、增长和投资领域推进一体化,但在加强单一货币方面只有“渐进的进展”; 第二种则是将欧盟限定在“只作为单一市场”范围内; 第三种设想是遵循“愿者多做”原则,即允许有意愿的成员国在防务、安全、税务和司法等领域深化一体化,形成“愿意联盟”,即推进“多速的欧洲”;第四种设想是“少而高效”,即推动一些可以带来明确效益的特定领域的一体化;第五种设想则是进一步推进欧盟一体化,在所有领域内共享各种权利、资源和决策等。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在2017年9月在巴黎索邦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欧盟改革方案,并在2018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欧盟主权”概念,希望通过改革,强化欧盟机构的权力,第一,引入欧盟财政部部长这一职位,用来完善欧元区的联合预算机制、监督协调欧盟各国的经济政策;第二,改革欧元区的救助机制,将欧洲稳定机制发展为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加强欧洲税收政策的协调;第四,建立完全由欧洲管理和财政支持的欧盟干预部队;第五,建立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欧洲情报中心等。
  然而,欧盟内部的机制改制仍将举步维艰,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英国脱欧过程起伏跌宕,欧盟方面疲于应对,一时无法集中精力推进欧盟的机制改革;二是欧盟内部民粹主义运动持续兴起,而法国内部还爆发了举世瞩目的“黄背心”抗议活动;三是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在欧盟机制改革方面意见很不一致。随着英国“脱欧”进入“攻坚”期,且一旦“脱欧”之后欧盟也需要有一个适应期,因而估计在短期内欧盟内部机制的改革进展将很难提速,未来欧盟将选择怎样的前进道路依然很不明朗。
  《领导文萃》:近年来中英经贸合作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取得稳步发展,英国脱欧的发展前景对中英关系可能产生何种影响?
  叶江:就目前的“脱欧”形势而言,英国在鲍里斯·约翰逊政府的领导下会采取各种措施在2019年10月31日实現“脱欧”,即使是实行“无协议脱欧”即通常所说的“硬脱欧”也在所不辞。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英关系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其中最为关键的挑战在于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是否还将继续推进。201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当时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宣布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之后,卡梅伦首相因公投结果为支持英国脱离欧盟而辞职,其继任者特蕾莎·梅首相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继续坚持维护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然而,自鲍里斯·约翰逊继特蕾莎·梅担任英国首相之后,可能是因为过于专注英国的“脱欧”事务,其中包括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英美特殊关系,积极地推进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协调,所以迄今在维护和推进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方面没有做任何明确表态,尽管中方一如既往地在推动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估计在2019年10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之前,约翰逊政府在如何对待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方面不会有明确的表态,而一旦英国按时“脱欧”之后,可能短期内也难以迅速接上卡梅伦政府和梅政府所确立并推进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这显然是当前的英国“脱欧”进程及其可能的“脱欧”结果给中英关系带来的巨大挑战。
  当然,英国的“脱欧”也会给中英关系带来重大的机遇。由于根据目前的形势看,英国在约翰逊政府领导下很可能会按时脱欧,而按照英国保守党政府的设想,“脱欧”之后的英国将要成为所谓的“全球的英国”,即作为非欧盟成员国的英国将要以独立的身份对全球开放,独立地与世界各大经济体确立自由贸易关系,因此,英国必然要在加强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盟友关系的同时,推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贸和投资关系。毫无疑问,这显然会给中英关系的良性发展带来机遇,乃至最终可能会为促使中英关系重回“黄金时代”做铺垫。
  《领导文萃》:英国脱欧将对欧盟产生震荡,请问英国脱欧的发展前景将对中欧关系产生何种影响?
  叶江:自2003年起,中国与欧盟就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虽然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经常面临各种挑战,但是双方从大局出发始终在不断地维护和推进这一关系。英国的“脱欧”将会继续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因为双方在英国“脱欧”之后都更需要通过维护、加强和促进中欧双边关系来应对全球性的各种挑战。
  欧洲一体化的目标是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整体力量,即通过“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增强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如果英国退出欧盟,则其势必失去这一优势。由此,为避免在国际关系中被边缘化,英国会积极地发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重要国家的合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关系方面,脱欧所引发的市场动荡必然会影响中英经济关系。许多中国企业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会选择在英国设立区域总部,但脱欧引发的震荡因素将迫使中资企业重新检视欧洲战略。在此形势下,英国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下降,部分企业可能会在通盘考虑后,将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迁往其他欧盟国家。与此同时,伦敦在近些年一直努力推进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并已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英国脱欧会影响伦敦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并将对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可疑的鞋印  《可疑的鞋印》答案:  1.被害人曾掙扎着画了一条鱼的图案,显然是在暗示凶手的某些信息,应该假定嫌犯姓名中含“余”的读音可能性较大;  2.被害人是个壮年男子,像余先生这么瘦小的人是肯定无法对付他的。那么凶手应该是个比较强壮者才合理。因此可这样推断:高大魁梧的保安被人收买,欲窃得被害人黄博士的重要实验标本。于是他趁余先生在办公室午睡脱鞋之际,拿走余先生的鞋,故意弄脏鞋底,然后潜入黄博
《我要的是葫芦》原文  雨山、供稿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
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说,前辈士大夫访谒用的名刺,没见过是什么样子。但他見过有人收藏的这种名片上的墨迹:“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开门见山,只有短短一句话,却发自肺腑,读之令人感佩。可见,宋朝时使用的名刺,就已经很花哨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名片曾被人谑称“明骗”,更是概难言矣。   有一年,作家代表团出访,中国作协给流沙河印了一盒名片,上边只有五个字:“诗人·流沙河”。就是这样一
全球化面临四大挑战  目前,全球化面临四大严峻挑战:  第一,美国作为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导者,认为全球化偏离了“美国化”既定轨道,“不合算”“吃亏了”的思想占据上风,对维护现有国际体系逐渐失去兴趣,推动修改或者重新制定国际规则,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种种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未来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国际秩序“失序”、全球治理“碎片化”,都处于“自由漂移”状态或“自我驾驶
转眼到了2003年,战爭又爆发了。  3月20日,英美为首的联合部队不顾联合国反对,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  和上一次海湾战争一样,伊拉克在波斯湾内布置了大量水雷。  为了尽快登陆伊拉克本土,美军派出了最新的扫雷舰“关岛号”,舰上装备了全套的电脑图像排雷系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特意带上了“水下特种尖兵”——包括卡西里在内的9头大西洋宽吻海豚。毫无疑问,这9头
对于一名战士,一枝性能优异的步枪就是纵横沙场的利器。可是,假如你是一名海军陆战队的蛙人,准备潜水去完成作战任务,那你千万不能拿着步枪下水,因为步枪在水下发射时,只能把0.9米外的木板打出一个小坑。所以,在水下用步枪射击就像用拳头打人一样,威力太小。那怎么办呢?你只能拿着匕首和敌人展开水下肉搏。不过,后来有了新的变化。  一、水下200米内,杀无赦!  1989年,美、苏两国首脑在地中海—艘游艇上会
40年前,美国工程师恩格勒巴特在一次演示中首次使用了鼠标。这么多年来鼠标始终占领着桌面市场,是仅次于键盘的第二大输入设备。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鼠标以及相关输入设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鼠标还可以这样……  1.首款木头鼠标:第一款鼠标由一块木头雕刻而成,只有一个按钮。底部有两个轮子,分别与两个电位计相连:一个记录鼠标沿x轴方向的位移,另一个记录沿Y轴方向的位移。  2.膝盖
二战后的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由于各种原因,粮食产量一直不高。战后10多年里,苏联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仍然无法扭转粮食匮乏的局面。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每年都要從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几百万吨粮食。  战后的美国,一直将粮食贸易作为外交手段,打压竞争对手,深谙此道的基辛格公开宣称:“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
在巴西,被问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第一次总结中国模式的经验是在巴西,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09年,巴西前任财政部长力邀我去巴西总统战略规划部。  规划部的专家问了我一个西方经济学家从未问过我的问题:巴西每提出一个发展规划,还没开始实施,西方媒体的批评就铺天盖地而来,破坏环境啊、政府扭曲市场啊。但你们中国怎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说,为什么中国金融政策比日本还要独立,中国
所谓知识焦虑,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焦虑,是个人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只能浅层吸收或难以吸收的一种心理恐慌,也是个人分析、处理、理解信息的能力较差的一种表现。知识是文明的动力,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了海量和便捷,也带来了环境的瞬息萬变,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学习什么样的知识,都需要首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对时代和社会有自主的观察和判断。这是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