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与国家印象研究报告(2017~2018)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信息经济的发展,传播技术的进步,全球力量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G7、G8相继失去了昔日的辉煌,G20成为世界大国协商的主要平台;过去美苏、美俄两强博弈悄然让位于美中角力;长期以来一直韬光养晦的中国,不经意间步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无论是在国际政治、商业贸易,还是军事力量方面,中国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大国。如果仅从经济的意义而言,按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甚至早在四年前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单一经济体。而中美两国之间,在全球格局变幻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深度依存关系,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向投资、旅游、留学等方面急剧攀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程度。地球村的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乃至世界和平的维护,都离不开中美两个大国,离不开这两个大国的合作。在这个意义上,中美两国关系的演绎,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甚至影响到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未来。
  全球力量格局的变化,是客观世界正在发生的现实,可见可感,无法忽视。这一现实的改变,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心灵和意识层面。2000年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中心每年的全球民调数据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崛起。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民众都越来越清晰地认定中国的全球大国地位,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制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引起了共鸣和效法的冲动。甚至不少欧洲人、美国人确认中国已经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另一方面,中国民众自身,似乎也逐渐地做好了心理准备,准备着担当大国的责任,而表现出泱泱大国民的风采。这种心态的变化,似潜流滋润着大国的行为,影响着国家间的互动和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
  由于美中两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分量,世界各国都期待中美两国能够彼此合作,和谐共处。但是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两国关系呈现日趋恶化的态势。在军事上,美国军队频繁出入中国台海、南海,甚至进入中国12海里领海游弋;在经济上,开始新一轮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封锁,阻遏绞杀中国领先企业华为,蛮横地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在中美双方贸易谈判中出尔反尔,无礼霸凌,致使双方谈判濒于破裂。中美两国的未来在哪里?中美彼此还能够相向而行、和平共处吗?世界舆论在关注,美国民众在关注,中国民众也是忧心忡忡。
  好在今天是民主时代,国家的走向、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是取决于国家领导人的一念之间,而是取决于人民的意志。中美两国将如何相处,彼此的关系将怎样演变,最终取决于两国人民对自己、对对方的相互认知,取决于两国人民的世界观念,取决于两国人民对现实利益与人类未来的判断。基于这一认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自2014年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2015~2016年度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7年,我们进行了2016~2017年度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这三次调查很成功,报告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我们在进行2017~2018年度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时,考虑到了当下普遍的社会关切,在问卷的设计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从而形成了这次发布的三个报告:《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7~2018)》《美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7~2018)》和《中美公众的文化交流与国家形象认知调查(2017~2018)》。
  本次调查于2018年10月~11月开展,采用线上问卷形式执行,被访对象为中美两国成年公民。整个调查设计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完成,而在两国具体的实施则委托专业独立的民调机构,遵循在线调查的标准化流程。按照两国各自人口统计学标准,设定了相关配额要求,以确保受访者基本符合两国总体人口结构特征。中国部分由北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该公司在线调查样本库拥有超过500万人次注册用户,采用详细会员信息与IP地址、电脑Cookie、e-mail、手机号码等交叉核验方式进行唯一性管理。调查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按照项目要求的年龄、性别、学历等条件在会员库中抽样,然后针对样本框随机性发放调研邀请46380人次,响应人数为4491位,成功回收问卷2500份(55.7%)。美国部分的调查则委托知名研究机构Qualtrics公司执行。该公司调查样本库由逾600万用户构成,透过唯一IP地址、数字指纹技术与删除重复数据等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共成功回收问卷2562份(74.2%)。
  本次调查从大国观、美国(中国)观、邻国观、欧洲观、国际事务观和国家认同观六个维度,分别征询了中美两国公众对当今大国外交、地缘政治、全球力量格局的认知,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感知和态度以及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从总体上描绘了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或者“世界想象”。综合两国公众的调查数据,课题组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数据表明,中国公众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公众的心态更加开放,其对美国、对外部世界表现出比美国公众高得多的认知兴趣;在美国公众的亚洲主要国家印象评价中,中国排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新加坡之后,居第六位。两国公众对彼此国家的认知存在一定落差;不过美国影视节目对中国公众仍具有较大影响,美国受访者与中国公众打交道的机会更多。在1-10的好感度指标上,中国受访者对美国的好感度为6.2,美国受访者对中国的好感度为6.1。
  数据表明,中美两国受访者彼此都视对方国家为全球大国。不过中国受访者自认为中国在政治大国的地位上略高于美国,而在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则比美国稍逊一筹;美国受访者则认为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全面领先于中国。不过,在对未来的预期方面,中国受访者的自信、乐观情绪远远超过美国。57.7%的中国受访者有信心中国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将超越美国;而美国受访者普遍肯定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认为中国在科技、经济、军事上已经或将要超越美国的美国受访者分别达到了45.5%、40.8%、30.7%。
  数据表明,在美国公众眼中,中国崛起对美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中美应加强沟通以降低双边关系中的变数。美国社会中的不满情绪普遍存在。受访者总体对“中美贸易战”持消极看法,认为中美两国的经贸摩擦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仅有一成的受访者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持有乐观态度,这说明特朗普政府主导的对华政策全面转向,在极大程度上引发了美国公众对两国关系的担忧。
  在国家认同方面,中国公众表现出比美国公众更高的水平。79.2%的中国受访者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中國公众给自己的国家好感度打分为9分(满分为10分)。中国受访者普遍满意当前的生活,其满意度水平高达7.27分(满分为10分)。而仅有61.8%的美国受访者表达了自豪感。美国受访者给自己国家的好感度打分为8.1分(满分为10分)。美国公众的满意度也略低于中国。对政治领袖的评价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涵,在这方面,中国受访者给习近平主席打了最高分8.7分(满分为10分),而美国公众给特朗普总统只打了5.3分(满分为10分)。美国受访者给习近平的分数为5.8分(满分为10分),也高于对特朗普总统的评价。
  此次调查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要履行大国责任,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必须融入世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理解和接纳。习近平主席说:“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这段话对于中美关系也是适用的,中美两国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两者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共识,成为今天合作的前提。但是这种彼此了解和认知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在两国的交流互动中,中国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定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误会,夯实和谐共生的基础。
  注释
  [1]张昆、张明新:《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5)》,《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10月(上)。
  [2]张昆、张明新:《中美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6)》,《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1月(上)。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人民智库联合发布
其他文献
摘 要:贾平凹的《带灯》不只反映了当下农村的问题,也可以读作一个“中国”的故事。基层政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营造政绩工程,公职人员半经纪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同时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持稳定,依靠赢利型经纪控制社会,呈现出明显的内卷化趋势。社会上个人经济行为伦理大行其道,对原有的乡村伦理和人际关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能出路在于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乡村的自治化
摘 要:1930年代流行于上海市民阶层的《现象》杂志,其内容主要聚焦都市以及都市中的两性关系,其作者与读者群体又集中于当时上海的普通市民,因此,以《现象》杂志为考察中心,便能在“左翼”和“新感觉派”的框限之外发现关于1930年代上海都市风貌与两性关系的别样景观。一方面,《现象》杂志以紊乱多样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时紊乱的上海都市样态;另一方面,《现象》杂志除了表现都市男女为金钱所异化的两性关系外
1956年夏天,我在中文系毕业任教后,和李嘉言主任虽然不在同一个专业,但接触却逐渐多了起来。当时,国内的气氛一扫胡风事件所带来的政治阴影,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开始变得相对轻松。原来发行范围极小,带有神秘色彩的内部传阅的《参考消息》,这时,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获得了订阅的资格。中文系李嘉言、万曼等教授都订阅了这份参考资料。但是,按照规定,《参考消息》仍然不得外传,不能由邮递员投递,必须由单位指派的专人直接
在2012年,笔者曾经写下过这样一段不无激情的批评话语:“只要略微认真地留意一下当下时代的中国小说界,就不难发现,其实存在着一批尽管从来也没有引起过公众的高度注意,没有爆得大名,但却不仅长期默默无闻地坚持着小说创作,而且取得了不俗创作实绩的作家。我们这里所具体论及的河南作家墨白,显然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位。大约与所谓先锋小说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兴盛一时同时,墨白就开始了自己具有突出实验性色彩的先
为深入探讨鲁迅与孔子之于中国文化现代性重构的资源性意义,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主办,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科处、越文化研究院、鲁迅研究院承办的“鲁迅研究院成立典礼暨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于2019年12月14日在绍兴咸亨大酒店开幕。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炳月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研究馆员、浙江省社科联社团处郁兴超处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
摘 要:本文围绕清末北京春阿氏一案,通过解读《京话日报》、小说《春阿氏》、牌子曲《春阿氏》和京剧剧本《春阿氏》,力图展现清末北京舆论界与小说界、民初北京曲艺界与戏曲界在古老的北京城由传统向现代进发时所做的努力与突围,进而揭示清末民初北京多元共生、现代性特质开始凸显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春阿氏案;《京话日报》;舆论;《春阿氏》;文学  1906年7月19日凌晨,北京南锣鼓巷小菊儿胡同的一个满洲旗人
与樊骏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2010年10月22日晚上。那是在北大未名湖畔的博雅国际会议中心,中文系百周年系庆前夜的一次嘉宾聚餐会上。樊骏兄由福春陪同特别前来与会。当时我看他的心情、身体和气色均尚好,颇为释念。刚一见面,他马上将庆贺他生日那天在文研所小聚时,我们俩人站在餐桌旁的一枚合照,送给我留念。我早已忘记此事了,他竟如此认真记得,还特别将照片放大了,当时我是很感动的。没有想到,不到三个月后,他就
当一百年前《青年杂志》创刊号在上海问世之时,主编陈独秀所面对的,是新生民国不断的政治动荡与宪政危机,是他为之奋斗的共和理想和建国大业(founding)的未完成状态。要说陈独秀从一开始就对这本每期印数仅1000本的刊物有非常大的自信,这个刊物一出来就有多么轰动,也许确实掺杂了过多“后见之明”,把很多后来历史过程中的因素提前加载到了创办伊始的刊物之上(参见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
2013年是民进宣传思想工作年,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10月29日至30日,民进全国会刊(报)工作座谈暨《民主》发行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就会刊(报)工作经验、《民主》杂志发行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围绕三个议题就民进会刊(报)工作进行座谈;表彰《民主》2013年度发行工作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会议全程进行了民进全国会刊(报)展示。  本次会议是民进中央第一次专门就会刊(报)和《民主》发行
在审视“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过程时,人们往往把《新青年》遭遇的种种话语冲突不假思索地视为思想异见者(包括个人、报刊以及社团)之间的“论争”。不可否认,“五四”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舆论界报刊发达、社团众多,因此,思想的分歧和主张的差异在所难免,“论争”也自然有着极高的发生频率。但这里的问题在于,“论争”并不仅仅是对“五四”时期《新青年》话语冲突的历史描述,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