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3年迈出剧团体制改革第一步开始,宁波演艺界就树立了以精品剧目创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市场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以宁波市演艺集团为代表的宁波演艺人更是把实施精品战略作为新时期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大批文艺精品脱颖而出,优秀文艺人才崭露头角,并且引起了海内外文艺界的重视。可以说,宁波演艺人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已经在打造艺术精品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然,我们在通过成就感来激励斗志、鼓舞信心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前面的路还很长,发展空间还很大。
用大情怀讲好宁波故事
近十年,宁波戏剧优秀作品“百花次第争先出”,可谓呈现了一种“井喷”状态。这种生机盎然的局面取得,其内驱的动力是责任和使命,是高远的目标与坚实的行动精神。
民族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以爱情来演绎浙东婚嫁民俗,由民俗升华爱情;姚剧《王阳明》讲述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跌宕人生;越剧《沈光文》讲述先贤沈光文文化开台的故事……近年来,取材宁波地域元素、反映本土文化以及新时期现代生活、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不断涌现,“用大情怀讲宁波故事”成为宁波戏剧发展的一大特点。
就题材而言,宁波历史文化故事、宁波帮题材是戏剧发掘的重点方向。尤其是宁波帮这个特殊的精英群体,无论是商人还是文化人,他们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挖掘好、提炼好宁波帮精神和品质,是提炼宁波精神的题中要义。宁波演艺人以历史的使命开掘着这座艺术的富矿,用宁波故事教育感染了宁波人民,还感动了国内外的观众,成为宣传宁波的崭新名片。
为把宁波故事“讲”得更好,宁波演艺人对传统剧目赋予时代内涵,对接观众心灵,地方剧种——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推陈出新,好戏连台。2016年,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明州女子尽封王》、宁波市甬剧传习中心的《呆大烧香》、鄞州越剧团的《琥珀缘》、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的《白雀寺》等,梅开二度,让传统戏剧重新焕发生命力。而甬剧将戏剧与媒体相结合,创排系列情景剧,不仅宣传了传统戏剧,还捧出了名角,培育了市场,带有“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引领作用。
文化是发展包容的,这种包容也体现在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宁波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大胆移植国外经典作品,积极融合中外表演形式,展示了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开放心态。近十年中,市甬剧团推出的两部改编自国外名剧的甬剧作品《风雨祠堂》和《安娣》,就是典型代表。同时,宁波戏剧还力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述,不再把創作的形式固定在传统的几个剧种上,由越剧、甬剧向话剧、歌剧、舞剧等时尚方向开放。如宁波首部大型原创话剧《大江东去》、宁波首部歌剧《红帮裁缝》等都是放眼国际水平、谋求新发展的作品。
“工匠精神”造就宁波文艺品牌
大量的实践证明,达到精深、精湛、精良远非易事。近十年来,宁波的舞台艺术硕果累累,能够“出精品”“出人才”和“出效益”,与文艺工作者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要求有关。
在精品创作上,宁波出现了一大批美誉度较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意义开掘、地域文化展示、地域人物塑造、宁波人文精神引领以及地方剧种艺术升华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系统地展示了这些年宁波舞台艺术的成绩。这些剧目在传达传统道德理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方面,达到或振聋发聩、摄人心魂,或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的效果。
宁波拥有一些优秀的创作团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肯下苦工夫,有担当意识。他们有宽阔的艺术视野、自觉的创新追求,在认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争取新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剧本作者的创作改编,还是演员对角色的塑造,都表现出强烈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在克服众多困难的努力过程中,勇攀艺术高峰,也提升了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审美境界。
出精品,出人才,归根到底是要出效益,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宁波市演艺集团从2003年改制至今,一手抓舞台艺术,一手抓文化市场,经济收入不断攀升。从2012年到2015年,演艺集团年均总收入均超3300万元,2016年经济收入超过3400万元,在全省乃至全国遥遥领先,走在全国同类院团前列。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宁波演艺也获得了社会的“口碑”,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肯定、国内外观众的赞赏,打出了宁波演艺人的品牌,宣传着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国际港口城市,为宁波城市文化档次和文明素养的提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效益是精品和人才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人才与精品的诞生。这种效益是以出精品和出人才为基础的效益,这种效益是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发展。
打破“旧藩篱”激发发展新活力
艺术创造需要综合性人才队伍,但是很少有演艺团队能够齐集各类人才。对地方院团来说,缺编剧、缺导演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宁波演艺人主动与大城市的专家学者和中央院团合作,创排出不少既有艺术性又有市场力的精品力作,摘得一项项国家级大奖,展示了宁波风格,打响了宁波品牌。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宁波精品创作模式富有自身特色:植根本土,或挖掘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英群体,或关注现实生活普通人的情感遭际;在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借力国内和国际两个创作平台和演出市场,以品质赢得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创作团队的认可。而宁波对国内顶尖创作团队的整合创新之处,也在于能将其融为一体,为我所用。这是宁波艺术创作具有生机活力、保持第一方阵的关键所在。
文化体制改革的精髓,在于打破政府大包大揽、既办又管的旧有“藩篱”,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以宁波市演艺集团为例,该集团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文艺院团改革的部署要求,真刀真枪地进行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市委、市政府把政策扶持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人事安排、经费投入、发展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
这些政策的扶持,加之演艺成绩的不断进步,是改革不散队伍、凝心聚力、人人争做先进的重要原因。从领导的重视到舞台艺术专业人员对艺术发展全身心的投入,宁波是把戏剧放在一个事关城市形象、品质的高度和个人献身艺术的事业来做的。这样一种环境与态度,无疑为艺术之树茁壮成长培育了一方沃土。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宁波对营建诗意栖居的城市文化品质,有着自觉的追求。舞台艺术对于人文情怀的关注与优化作用极其巨大,它通过人的肢体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矛盾与深层的人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娱乐形式的最突出的特点。只要宁波演艺人牢牢把握“精品创作”这一抓手,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就一定能够在以建设综合实力领先的文化强市和特色鲜明的“东亚文化之都”为建设目标的宁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大潮中大有所为,再立新功。
用大情怀讲好宁波故事
近十年,宁波戏剧优秀作品“百花次第争先出”,可谓呈现了一种“井喷”状态。这种生机盎然的局面取得,其内驱的动力是责任和使命,是高远的目标与坚实的行动精神。
民族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以爱情来演绎浙东婚嫁民俗,由民俗升华爱情;姚剧《王阳明》讲述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跌宕人生;越剧《沈光文》讲述先贤沈光文文化开台的故事……近年来,取材宁波地域元素、反映本土文化以及新时期现代生活、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不断涌现,“用大情怀讲宁波故事”成为宁波戏剧发展的一大特点。
就题材而言,宁波历史文化故事、宁波帮题材是戏剧发掘的重点方向。尤其是宁波帮这个特殊的精英群体,无论是商人还是文化人,他们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挖掘好、提炼好宁波帮精神和品质,是提炼宁波精神的题中要义。宁波演艺人以历史的使命开掘着这座艺术的富矿,用宁波故事教育感染了宁波人民,还感动了国内外的观众,成为宣传宁波的崭新名片。
为把宁波故事“讲”得更好,宁波演艺人对传统剧目赋予时代内涵,对接观众心灵,地方剧种——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推陈出新,好戏连台。2016年,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明州女子尽封王》、宁波市甬剧传习中心的《呆大烧香》、鄞州越剧团的《琥珀缘》、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的《白雀寺》等,梅开二度,让传统戏剧重新焕发生命力。而甬剧将戏剧与媒体相结合,创排系列情景剧,不仅宣传了传统戏剧,还捧出了名角,培育了市场,带有“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引领作用。
文化是发展包容的,这种包容也体现在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宁波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大胆移植国外经典作品,积极融合中外表演形式,展示了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开放心态。近十年中,市甬剧团推出的两部改编自国外名剧的甬剧作品《风雨祠堂》和《安娣》,就是典型代表。同时,宁波戏剧还力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述,不再把創作的形式固定在传统的几个剧种上,由越剧、甬剧向话剧、歌剧、舞剧等时尚方向开放。如宁波首部大型原创话剧《大江东去》、宁波首部歌剧《红帮裁缝》等都是放眼国际水平、谋求新发展的作品。
“工匠精神”造就宁波文艺品牌
大量的实践证明,达到精深、精湛、精良远非易事。近十年来,宁波的舞台艺术硕果累累,能够“出精品”“出人才”和“出效益”,与文艺工作者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要求有关。
在精品创作上,宁波出现了一大批美誉度较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意义开掘、地域文化展示、地域人物塑造、宁波人文精神引领以及地方剧种艺术升华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系统地展示了这些年宁波舞台艺术的成绩。这些剧目在传达传统道德理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方面,达到或振聋发聩、摄人心魂,或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的效果。
宁波拥有一些优秀的创作团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肯下苦工夫,有担当意识。他们有宽阔的艺术视野、自觉的创新追求,在认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争取新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剧本作者的创作改编,还是演员对角色的塑造,都表现出强烈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在克服众多困难的努力过程中,勇攀艺术高峰,也提升了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审美境界。
出精品,出人才,归根到底是要出效益,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宁波市演艺集团从2003年改制至今,一手抓舞台艺术,一手抓文化市场,经济收入不断攀升。从2012年到2015年,演艺集团年均总收入均超3300万元,2016年经济收入超过3400万元,在全省乃至全国遥遥领先,走在全国同类院团前列。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宁波演艺也获得了社会的“口碑”,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肯定、国内外观众的赞赏,打出了宁波演艺人的品牌,宣传着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国际港口城市,为宁波城市文化档次和文明素养的提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效益是精品和人才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人才与精品的诞生。这种效益是以出精品和出人才为基础的效益,这种效益是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发展。
打破“旧藩篱”激发发展新活力
艺术创造需要综合性人才队伍,但是很少有演艺团队能够齐集各类人才。对地方院团来说,缺编剧、缺导演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宁波演艺人主动与大城市的专家学者和中央院团合作,创排出不少既有艺术性又有市场力的精品力作,摘得一项项国家级大奖,展示了宁波风格,打响了宁波品牌。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宁波精品创作模式富有自身特色:植根本土,或挖掘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英群体,或关注现实生活普通人的情感遭际;在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借力国内和国际两个创作平台和演出市场,以品质赢得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创作团队的认可。而宁波对国内顶尖创作团队的整合创新之处,也在于能将其融为一体,为我所用。这是宁波艺术创作具有生机活力、保持第一方阵的关键所在。
文化体制改革的精髓,在于打破政府大包大揽、既办又管的旧有“藩篱”,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以宁波市演艺集团为例,该集团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文艺院团改革的部署要求,真刀真枪地进行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市委、市政府把政策扶持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人事安排、经费投入、发展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
这些政策的扶持,加之演艺成绩的不断进步,是改革不散队伍、凝心聚力、人人争做先进的重要原因。从领导的重视到舞台艺术专业人员对艺术发展全身心的投入,宁波是把戏剧放在一个事关城市形象、品质的高度和个人献身艺术的事业来做的。这样一种环境与态度,无疑为艺术之树茁壮成长培育了一方沃土。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宁波对营建诗意栖居的城市文化品质,有着自觉的追求。舞台艺术对于人文情怀的关注与优化作用极其巨大,它通过人的肢体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矛盾与深层的人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娱乐形式的最突出的特点。只要宁波演艺人牢牢把握“精品创作”这一抓手,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就一定能够在以建设综合实力领先的文化强市和特色鲜明的“东亚文化之都”为建设目标的宁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大潮中大有所为,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