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指标对肝硬化程度的预测分析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临床血清学指标,评价和判断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各50例,对照组50例,对其相关血清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69.5 ±7.0)μmol/L、(143.1±14.2)U/L,高于代偿期肝硬化[(44.6±5.8) μmol/L、(77.4±8.6) U/L,P<0.05];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血清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分别为(28.2±3.7)g/L和(2 024.39±211.40) U/L,均低于对照组(36.1±3.7) g/L、(6 169.36 ±607.42) U/L和代偿期肝硬化[(34.7±4.3)g/L(3 571.27±310.01) U/L] (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ChE低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和代偿期肝硬化前白蛋白(PA)和腺苷脱氨酶(ADA)分别为(0.14±0.04) mg/L、(16.17±1.94) U/L和(0.21 ±0.05) mg/L、(34.20±3.29)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和代偿期肝硬化A/G分别为(0.64±0.29)和(1.06±0.30),均低于对照组(1.51±0.21) (P<0.05),且失代偿期肝硬化低于代偿期肝硬化(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分别为(97.4± 9.8) μg/L和(205.7±20.1) μg/L,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68.7±7.5)μg/L和(124.1±11.8) μg/L和对照组[(52.3±6.1)μg/L和(83.8±7.6)μg/L],且代偿期肝硬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分别为(211.3±16.4) μg/L和(168.1±16.2) μg/L,均高于对照组(51.2± 5.3) μg/L和(79.1±8.0)μg/L(P <0.05).结论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几项血清学指标对于不同肝硬化程度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应用BBT-RT-B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射频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50例自愿接受射频治疗的功血患者为观察组,在B超监视引导下将自凝刀经阴道置入宫腔进行射频治疗.同期选择在该院采用口服米非司酮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射频治疗后随访6个月,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x2=16.9,P<0.01).结论 射频治疗功血是一种能保
中医学认为[1],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是血瘀,活血化瘀是其治疗大法.然而,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多为久病多病体虚的情况,发病之本在于正虚,心气、心阳亏虚,终致气虚血瘀,表现为气虚无力,血流瘀滞所致的胸闷气短症状,其治疗单靠疏通血管不能完全改善症状,甚至冠脉支架植入后仍然表现无力气短,活动受限,此时配以补气剂,气行则血行,补气以祛瘀才是治疗的关键.黄芪丹参合用正是起到了补气祛瘀,通经活络的作用,故本研
期刊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将30例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接受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未发生血管危象患者18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危象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观察组≤12岁者所占比例、女性所占比例、吸烟患者所占比例、缺血时间>10 h者所占比例、撕脱伤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 =5.002、5.998、6.158、4.963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医疗市场的不断扩大,急诊服务已成为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急诊患者总数量逐年上升,因此针对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具有重要的医疗和社会价值[1].现对收治的15 680例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宁波市第七医院就诊患者15 860例,实际调查15 281例(不包括妇产科急诊患
期刊
颅内肿瘤由于其特有的血脑屏障和特殊的端粒酶活性,以及大脑丰富的血管和供血导致颅内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普通的化疗药物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小分子的替莫唑胺进入颅内的血药浓度也仅能达到30%~ 40%,鞘内注射药物浓度过高也同样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我们采用替莫唑胺联合鞘内注射治疗颅内肿瘤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期刊
长期临床研究表明,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患者腺体周围存在乳腺肌上皮细胞(MEC),而恶性上皮病变(除了腺肌上皮-肌上皮癌、腺样囊性癌等外)出现浸润时MEC消失[1-2].因此,临床诊断常将MEC是否存在作为判断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3].本研究采用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alponin)或称调宁蛋白(Calponin)、普通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抗原(CD10)及P63等标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