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功能配体2,2′:6′2″-三联吡啶-4′-羧酸的三种铜

来源 :无机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采用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硼掺杂单层MoSi2N4的锂离子吸附与扩散行为.建立了替换位、间隙位、吸附位硼掺杂单层MoSi2N4三类物理模型(共6种构型).结果表明:硼原子替换表面氮原子的构型最为稳定,该构型下的锂离子吸附能在-1.540~-1.910 eV之间.通过分析电子密度差分图,可知硼掺杂引起MoSi2N4表面的电荷重新分布,即硼与氮获得了来自锂离子的电子转移,导致锂离子在其表面吸附能增加.比较锂离子在硼掺杂MoSi2N4表面的吸附能,推断其扩散路径为D→F,扩散势垒为0.077 eV,表明锂离子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VO4(BV)和Nd0.2Ce0.8O1.9(NDC)粉末,研究BV的加入对NDC电解质结构、形貌及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DC-5BV电解质的微观结构更致密,700℃时总电导率(σt)提高至3.35×10-2 S·cm-1,极化电阻(Rp)降低34%以上.单电池在700℃时的最大功率密度(MPD)为514 mW·cm-2,开路电压(OCV)在70 h内可以保持良好的长期稳定性.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含氮、氧杂原子有机配体N′,N?-((2E,3E)-butane-2,3-diylidene)bis(4-hydroxybenzohydrazide)(L1)、2,4,5-三氟-3-甲氧基苯甲酸(L2)以及菲咯啉(Phen)自组装反应合成了2个新的铀酰配合物[UO2(L1)(CH3COO)]·3CH3OH(C1)、[UO2(L2)(Phen)(CH3O)](C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配合物结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中的U均为+6价,配合物C1和C2中铀离子
设计、合成了3种水溶性糖基金属铱配合物[(dfppy)2Ir(bpy-sugar)]Cl(1)、[(tpy-COOH)2Ir(bpy-sugar)]Cl(2)和[(mpbq)2Ir(bpy-sugar)]Cl(3)(dfppy=2-(2,4-二氟苯基)吡啶,tpy-COOH=4-(2′-吡啶基)苯甲酸,mpbq=2-甲基-3-苯基苯并[g]喹喔啉,bpy-sugar=4,4′-二(1-硫代-β-D-葡萄糖甲基)-2,2′-联吡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其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反应合成了一种钴基层状MOF([Co(4,4′-bpy)(tfbdc)(H2O)2],Co-BTH,4,4′-bpy=4,4′-联吡啶,H2tfbdc=四氟对苯二甲酸),并考察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o-BTH电极具有良好的赝电容性能,包含高比电容和较好的倍率性能.在1 A·g-1电流密度下和1 mol·L-1 KOH溶液中,其比电容最大可达2316 F·g-1.在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电极的比电容仍然还有847 F·g-1.良好的赝电容性
锂硫电池的循环放电稳定性较低,因此我们采用一种低成本的方法改善锂硫电池的性能,即在硫电极表面制备乙炔黑涂层并测试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硫含量(质量分数)70%的硫-乙炔黑复合材料中,硫附着在乙炔黑颗粒表面.接着在硫电极表面制备了厚度15μm左右的乙炔黑涂层,乙炔黑涂层-硫电极的氧化反应电位低于硫电极,说明乙炔黑涂层有助于硫电极氧化反应的进行.与硫电极相比,乙炔黑涂层-硫电极活性物质的聚集程度低于硫电极,乙炔黑涂层-硫电极具有更高的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放电稳定性.在150次循环充放电后,乙炔
采用碳布(CC)为柔性基底,通过水热法制备了MnO2/CC及N掺杂MnO2/CC无黏结剂负极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测试和恒电流充放电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掺杂MnO2/CC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其首次充电比容量为948.8 mAh·g-1,经过不同倍率测试后电流密度恢复至0.1 A·g-1时仍然保持有907.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95.7%.在1 A
针对城市路况下可能发生的汽车碰撞事故,考虑车辆的横向运动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主动避撞分层控制策略,其中,上层模块采用Sigmoid函数进行避撞路径规划,下层模块接收上层所选择的最优路径并进行轨迹跟踪控制.然后建立了基于CarSim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和基于Matlab/Simulink的控制模块,并进行了联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主动避撞策略可以克服单一制动避撞的局限性,且控制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能够有效规划出转向避撞路径并控制车辆进行实时轨迹跟踪,实现了在紧急情况下对前方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氧化物MnWO4镶嵌生物质衍生碳(MnWO4/BC)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作为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催化剂组装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探究了MnWO4/BC在非碘体系中的催化性能和光伏性能.结果表明:在铜氧化还原(Cu2+/Cu+)电对DSSC中获得的光电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为3.57%(D35)和1.59%(Y123),高于Pt电极的
利用g-C3N4纳米片表面的氨基与膜基底材料氯甲基化聚醚砜(CMPES)的苄氯基团发生化学交联反应,再通过相转化法制备出g-C3N4/CMPES复合膜.系统研究了g-C3N4纳米片的添加对复合膜的结构、形貌及过滤、光催化、抗污染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光催化降解牛血清白蛋白溶液(BSA)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g-C3N4纳米片与膜基底材料通过化学键相连接,有效提高了复合膜的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由于g-C3N4纳米片的亲水性和光催化作用,使复合膜表现出优异的过滤性能和抗污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