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误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1990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木乃伊3》为了确保票房,其应对之策除了大笔资金投、大量特技效果的运用之外,就是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影片从故事情节到时空背景、布景道具,无不充斥着大量的中国元素,并把首映时间定在与北京奥运会同时的二零零八年八月,这种创意本身就是票房的绝佳保证,当然,影片也存在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过多及运用不恰当、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有偏差等问题。
  [关键词] 木乃伊 龙 兵马俑 误读
  
  《木乃伊3:龙帝之墓》的故事在中国拉开序幕,李连杰扮演一名公元前的中国帝王——秋王,由于太过残暴受到女巫(杨紫琼饰)的诅咒,他和他的军队变成了兵马俑被封在地下,等待着被人重新唤醒。1946年,里克·奥康纳(布兰登·费雷泽饰)和伊芙琳(玛丽亚·贝罗饰俩人接受了“最后的任务”——负责把一件从中国上海博物馆偷走的珍贵文物还给原主人。此时他们的儿子亚历克斯,奥康纳(卢克·福德饰)已经长大,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并且正在中国进行考古挖掘。就在他找到埋藏几千年的“龙帝”——秋王的墓葬时,却遭到一名美丽的女刺客(梁洛施饰)的追杀。在“龙帝”的纪念碑被运到上海后,军事狂热分子(黄秋生饰)试图唤醒“龙帝”,以得到兵马俑军队的帮助,统治世界。在危急关头,女巫引导探险家的儿子与兵马俑首领决斗,最终杀出重围。
  作为九年前的一部大片的续作,《木乃伊2》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面临的便是如何延续木乃伊系列的神奇,确保票房。面对尼古拉斯·凯奇、文·迪塞尔等明星大作的冲击,《木乃伊3》的应对之策除了大手笔的资金投入、大量特技效果的运用之外,就是大量运用中国元素。从首映时机到演员选择,从故事地点到故事情节,以及故事角色、时空背景、布景道具,无不充斥着大量的中国元素。二零零八年是中国的奥运年,起用数位中国演员,在北京奥运会如火如荼的二零零八年八月上映,以魔幻的手法展示秦始皇、兵马俑、长城、巨龙组成的宏大场面和激烈情节,这种创意(或者说刻意体身就是票房的绝佳保证。虽然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有过多、过滥之嫌以及存在中国元素运用不恰当、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有偏差的问题,但是影片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木乃伊》本来是反映古埃及文化的魔幻系列大片,导演罗伯·科恩却并没有将视线局限在埃及,而是将目光投向另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和中国一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的文化博大精深,神秘的木乃伊和中国的兵马俑一样闻名世界。同为希腊文化的参照物,作为他者而存在的古埃及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是欧美人眼中的异质文化,都能产生由陌生感引发神秘感的效果。对于文化的强调,对于异质文化的渲染,使我们能够在似曾相识的打斗场面里看到中国文化,关注中国文化,而不是一味关注打斗本身。绝对中式的兵器、古代中国侠女的扮相、精巧霸道的机关,无一不体现出中国特色。导演力图告诉观众的就是:这是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东西。突出中国元素是本片的既定策略,这一点仅从导演对于合作方、演职人员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副导演、武术指导、合作方以及主要演员有许多中国面孔。
  兵马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现实中的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乎没有一张相同的脸。这些陶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前对于这一符号的文学和艺术解读向来是本着正统的、历史的角度进行的。作为粗通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导演罗伯·科恩读过中国历史,专程参观过西安兵马俑纪念馆,对于兵马俑及相关的这段历史了解得较为深入。但是,了解不等于理解,理解也不等于照搬。罗伯·科恩虽然启用了大批中国面孔来表现中国元素构成基本框架的故事,但其指导思想却是西方的,采用的套路是典型的好莱坞模式,是用一个披着中国文化外衣的中国人表演了一段外国舞蹈。理由有二:第一,木乃伊系列的视角向来是西方作为看者,古埃及或中国文化作为被看者,首先满足的是西方观众的好奇心、窥探欲。第二,木乃伊系列的英雄(拯救者)是一对西方夫妇或他们的后代,埃及人、中国人如果是好人就是陪角,如果是主角就是坏蛋——那个千夫所指的木乃伊首领。代表西方主流世界价值观的里克·奥康纳夫妇和他们的后代同时也代表了埃及和中国的价值观,甚至作为埃及和中国的价值观的规范者、监督者出现——是他们拯救埃及人和中国人于危难之中,把他们从就要遭受同胞的无情杀戮和残暴统治的边缘挽救回来,重新确立埃及和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重新树立起在他们看来一贯正确的价值观。
  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在中国,龙是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西方的龙作为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巴。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步行,用一对像蝙蝠翼的巨翼飞行,全身覆盖着鳞片。它可以作出喷吐攻击,视乎该种龙的类别而有所不同,如红龙会喷火,蓝龙会喷电等。总之,西方的龙是一种可怕的怪物。可以看出,如果不是翻译造成的阴差阳错,中国龙和西方的dragon根本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在影片中,在表现和运用中国龙时,导演犯了一些错误。首先,以龙头作为发射密集暗器的出口有悖中国文化对龙的尊重与慎用。龙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是非常神圣的,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允许滥用龙形象的,亵渎就更不可能了,因为长期以来龙的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无上的尊贵与权力是皇家的禁脔。即使这样,在皇帝的陵墓里也不可能把龙和歹毒的暗器联系起来运用。其次,中国的龙不是三头、有翼、爬行、喷火的怪兽,秋王幻化的龙不是中国的龙,而是西方的龙。中国的龙是希望的象征,往往在天旱之时行云布雨;西方的龙是灾难的象征,往往伴随着死神出现;中国的龙是尊贵的象征,西方的龙是邪恶的化身:中国的龙是无上权力的象征,西方的龙是神秘魔力的载体。这种巨大的差别,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导演,罗伯·科恩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会出现指鹿为马的错误,恐怕不是鹿马不辨的问题,而是有意为之。原因有这样几点:一、迎合西方观众,以他们熟悉的、易理解的龙的形象讲述一个异邦的故事显然比用他们所不熟悉的真正东方龙的形象经济省力。二、迎合西方媒体,通过歪曲龙的形象在奥运之年继续为“中国威胁论”添油加醋。影片的结尾,导演用了一个看似光明正大的尾巴——秋王终于被打败,人民的尊严、自由和爱的权利得以维护。实际上,导演的潜台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复兴之路的前景对西方而言是一场灾难,必须用西方的价值观予以影响和阉割,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成为西方可控的追随者。导演在影片中还遮遮掩掩的运用了长城的形象和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其中也充斥着误读或歪曲。至于通过女巫的女儿所表现的中国武侠文化,也有不当之处。譬如,光明磊落向来是中国侠义精神的应有主义,代表正义一方的女巫的女儿却以偷袭亚历克斯·奥康纳的方式出场,显然是对中国武侠精神的曲解。
其他文献
冬雪,给人以潔净之感。在冬雪题材的摄影中,我们常看到以蓝色来凸显寒冬的冷调,也常看到以层次来凸显冰雪质感的黑白,但是以柔美来呈现冬雪的影像并不多见。李俊清的作品摄于苏木山,柔美清雅、富有意境是他的作品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在白雪皑皑的山中栈道上,每一片林、每一株草都展露出高雅与柔情,令人回味。
[摘要]《科学怪人》被搬上银幕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影片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和“人造怪物”的悲慘结局,反映出了本片对当今生物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景的一个伦理预测,因此,对《科学怪人》进行生命伦理解读,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观。  [关键词]《科学怪人》科学技术 生命伦理    《科学怪人》又名《弗兰肯斯坦》,是由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所创作的
堆积如山的煤是矿工们的成果与希望。  苏俊是一位酷爱工业题材的摄影者,由于工作原因,他长期关注并拍摄矿工这一主题。他所拍摄的矿业公司工人大多来自山东,他们在工作中不畏艰辛,兢兢业业,为祖国的工业发展默默地付出着,同时,他们对工作与生活又充满着美好的向往与憧憬。苏俊时常为这些背井离乡又充满阳光的工人所感动,并一次又一次地触发着快门。苏俊所拍摄的矿工题材作品质朴、简明、单纯,摒除了一切粉饰与矯情,流露
[摘要]《大电影之数百亿》在传承了“恶搞”这一新型大众娱乐形式的同时,在荒诞不经的艺术形式下面,却蕴涵着不少贴近人们生活的现实,引起了人们的回味和思考。该片提供一个把娱乐与  [关键词] 恶搞 现实性 后现代    2006年无疑是娱乐界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恶搞狂欢年,有人戏称“恶稿元年”,可以说基本反映了该年的恶搞娱乐势头。从年初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起的网民对于“恶稿”艺术形式的大讨论
摘要: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是声、光、电等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同戏剧表演艺术结合的结果,本文从电影的起源与发展、电影的艺术到电影的翻译、欣赏等诸方面,着重说明了电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乐趣极其本身所具有的无尽的魅力。  关键词:电影艺术 电影 译制    引 言    电影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
摘要:从最基本的故事情节、内容构成来说,《黄金甲》并未承载与其影响相称的正文化价值,影片在传统文化和人性深度的开掘上粗浅单薄,忽略了情感的传递与表现,且无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一味以极尽奢华的场面及视听技术和宣传手段吸引观众,反而在中国文化框架里寻找元素过程中迷失自我。所以,以《黄金甲》为代表的大片所取得的票房价值,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创作水平已进入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元素
远涉非洲,在茫茫草原上,拍摄各种野生动物与开阔环境相映成趣的美景,这也许是不少摄影人的梦想。本文的两位摄影师,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将镜头对准了非洲草原上灵活、健硕的羚羊,在清晨、日落的金黄色光芒中捕捉了各种美丽、温暖的瞬间,以精致的画面传递着另一种感受的非洲草原。  殷佩玉:  非洲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群众多。面面俱到的拍摄难以拍出深度,所以我选择非洲羚羊作为重点拍摄对象。因为非洲羚羊是非洲草原的
尽管有前景灌木的干扰,但佳能EOS 5D Mark IV依然能很准确地将焦点对在争斗中的羚羊身上。  机身:佳能EOS 5D Mark IV;镜头:佳能EF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  焦距:234mm;光圈:F5.6;感光度:ISO-125;快门:1/1000秒。在桑布鲁拍摄的可爱的小羚羊,它们通常只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活动,以躲避大型捕猎者。机身:佳能EOS 5
清晨五六点,我完全地醒来,没有拖泥带水的残留梦境,冲一杯热咖啡,放下杯子,我就出门散步了。  早上的光线很柔,在树叶之间闪烁。这个时段的小马路属于住在这个街区的老人,他们慢悠悠地拖着带轮购物车,在家与小菜场之间缓缓移动。我热衷于欣赏光照在他们半透明的马夹袋,里面透出无花果的紫、小青菜的绿,小葱从篮子里探出头。  写硕士论文期间,我经常来上海图书馆查资料,中午在淮海中路湖南路口的罗森便利店吃一份便当
一、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文化解读    贾樟柯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世界》和《任逍遥》成为第六代电影的重要代表o《三峡好人》在2006年底又一举拿回了一尊金狮。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