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古城廿三载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xi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奇观海宁潮,自古以来就闻名遐迩。
  说到观潮,不能不提钱江潮观赏胜地——盐官。而说起盐官观潮,就不能不提一个人——海宁市人大代表杜国方。
  他是盐官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1987年开始当选盐官镇人大代表,1997年起连续三届当选海宁市人大代表。要不是这位老代表的坚持,盐官可能就会少一条著名的观潮大道,也可能看不到那些修旧如旧的古桥、古宅。
  
  “苏东坡式”的设想化作一条观潮大道
  
  早在1987年,盐官百姓就常有议论:“盐官不搞旅游没有理由。”这让杜国方感触很深。在1988年的盐官镇人代会上,他联合其他代表提出了要求开发盐官旅游事业的建议,认为盐官作为一个传统观潮胜地和历史文化古城,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应该充分开发、保护。
  该建议引起了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1989年的盐官镇人代会上,镇政府便将开发盐官旅游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古城盐官的旅游事业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正是从那年起,这位老代表和海宁旅游结下了长达20多年的不解情缘。
  老盐官人都知道,以前从海宁东部的硖石到盐官要从新仓绕一圈,而从海宁西部的重镇长安到盐官又要从胡家斗绕,交通十分不便,严重制约了盐官的旅游事业发展。
  据杜国方回忆,那是在1997年,杭嘉湖南排工程的河道挖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新开挖的河道两旁堆满了开挖出来的泥土,从盐官一路堆到了东西大道。当时,不少老百姓抱怨:“这么多泥挖出来填到哪里去?田地还怎么复耕?”
  看到这些,杜国方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能用这些泥土,修一条盐官直通海宁东西大道的“观潮大道”,不就解决了南排泥土无处填埋的问题,还将大大改善盐官长期交通不便的现状。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钱塘江畔的杭州用疏浚西湖的泥土造了一条风光旖旎的景观大道——苏堤,从而流芳百世,如今,同样奇妙的设想依然令人赞叹不已。为了论证这一设想,杜国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群众意见和翔实的资料。在走访过程中,当听说杜国方要向市里建议修这么一条造福百姓的路,不少镇人大代表和普通群众都主动跑来签名,这使杜国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设想。在随后召开的海宁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杜国方提交了该建议,与会很多代表都纷纷附议。结果,该建议得到了海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下半年,便正式动工兴建“观潮大道”。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施工,一条全长5.05公里,投资2000多万元的“观潮大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了老百姓交口称颂的文明样板路,也成了各方游客趁兴而来、满意而归的快速通道。家住附近的村民老周只要一提起这条路就喜上眉梢,他说:“那路一造好,不仅来看潮的人多了,镇里还建成了工业园区,我们这里好多人都在那儿工作,路两边的人家也都富了,这可多亏了杜代表呀。”
  
  用心呵护古城一砖一瓦
  
  杜国方说,盐官虽是个小城,却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如同明清散文小品,短小而耐看。他还说,无论是水巷、小桥,还是枕河人家,都溢出了水的灵秀。
  跟着杜国方一起徜徉在盐官古镇,笔者能很强烈地感受到他对盐官一草一木的熟悉与热爱。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边,杜国方告诉笔者,它叫平安桥,东西向跨越上塘河,桥身大多数是原物,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古石桥。他自己小时候就经常到桥边玩耍,能清楚地找出哪几处地方是后期修补过的。他还介绍说,以前这里往北还有一座更大的石拱桥,叫春富桥,后来被拆了,拆得很突然,当地老百姓反响很大。
  事实上,当地有关部门也曾有过拆除平安桥的计划,杜国方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文保单位。当时,他的脑海里就一个念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能拆。后来,他又专程走访了不少平安桥附近的老盐官居民,到市图书馆查阅档案,确认平安桥建于清代早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1992的盐官镇人代会上,他提交了一份有关平安桥保护和修复的建议,其中还包括详细的保护和修复方案。
  万幸的是,这次有关部门积极采纳了他提出的保护和修复建议,才得以留下这座保存完好的平安桥。
  来到盐官的北城门遗址,杜国方又介绍说,这个是水城门,原来盐官的东南西北有四个城门,现在仅剩下这么一个。而在北城门遗址最落魄的时候,城门上的城砖都被当地百姓挖走砌了自家的围墙,只剩下一面光溜溜的泥墙。后来,他和其他人大代表一起提出了要求修复的建议,文保部门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及时进行了修复,这才有了现在这座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水城门。
  看到自己提的建议能够被采纳,能够促进家乡旅游的发展,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杜国方由衷地感到高兴。但这些并没有令杜国方沾沾自喜,他说,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盐官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不少文物景点如今都已湮没,有的虽然保护起来了,也没有很好地修复,这一切无不令他牵肠挂肚。
  
  心系潮乡旅游23年
  
  为更好地开发盐官的旅游资源, 2003年11月,以盐官古城为核心的5.4平方公里被划定为盐官观潮景区。
  然而,由于景区内老城镇、新农村并存,给景区旅游开发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说景区内一些居民至今仍在沿用老式马桶,景区内很多道路还都是泥土路,其环境卫生现状与周边景区环境极不协调。对此,杜国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2008年的市人代会上,杜国方领衔提交了一份1200多字的关于要求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加速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的建议。
  他在建议中指出,景区内仍有230多户居民尚在使用马桶,其卫生及基础设施建设与AAAA级景区极不相称,甚至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他说,这些情况都是他在走访景区环卫站时了解到的。他听环卫工人介绍说,由于老城区路窄弄多,环卫专用的大粪车根本进不去,农用车改造的小粪车又无法上牌,所以景区内一些老住宅楼的抽粪难问题始终解决不了。
  “现在农村的水泥路都通组达户了,我们老城镇的有些小弄堂还是烂泥地呢。”在走访选民时,不少人跟杜国方说起了小弄堂晴天满地土、雨天一窝泥的问题。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杜国方在提这个建议时,还特意提到了景区内道路改造问题。在建议中,他写道:“要重视与加快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老城镇不能只保护不建设,要不然就没法发展。”
  杜国方的这份建议引起了海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人代会后,海宁市、盐官镇有关部门便开始着手调研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当年,盐官观潮景区便投入10余万元对景区部分道路进行维修,基本解决了烂泥路问题。2009年,又投入百余万元对景区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修补。与此同时,通过拆迁等方式,积极解决景区内居民的生活卫生问题,目前仍在使用马桶的居民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
  当了23年人大代表,杜国方足足关注了海宁旅游23年,倾听选民心声,报真情,说实话,提建议,尽一切力量保护盐官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虽然,这其中也有不少建议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无法实现,但他从不气馁,还是年复一年地为此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他总说,“当代表一天,就要尽一天心力,只有尽心尽力,才能不辜负选民的信任。”
  这话,他说了20多年,也做了20多年。他还说,这条路他会一直走下去。
  杜国方小档案
  杜国方,海宁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自从当选人大代表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提有关旅游的建议。
  而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也常常结合本职工作、传承、发扬海宁旅游文化。2002年,他所在的安澜小学率先开发了潮文化校本课程,收录了盐官景区范围内有关潮文化的历史故事、古建筑的相关典故等,2009年安澜小学成为海宁市潮文化特色学校。与此同时,作为美术课老师,他还通过带学生外出写生、赏析相关作品等方式,将海宁的潮文化和盐官深厚的文化底蕴渗透到课堂中。
其他文献
曾经读到过一则笑话,“早晨送孩子上学,看到一群小学生,有穿长袖的,有穿薄秋装的,还有穿短袖的。其中有个小姑娘鹤立鸡群,竟然穿的是羽绒服!有个小男生问她为什么,只见她45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刚读到时,觉得夸张,仔细品味,不禁哑然失笑。  不是吗?这可能是做妈妈的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了。比如,天气转凉了,妈妈不问孩子是冷是暖,赶紧要给孩子穿得暖暖的,这样心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