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名片“大营麻花”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西名小吃“大营麻花”是我最喜爱的吃食之一,每次到中原出差,必买些大营麻花,一为过馋瘾,二为带给亲朋作礼物。在我看来,大营麻花从餐饮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豫西的一张名片。
  大营麻花因产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大营村而得名,始创于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麻花是种很寻常的吃食,为何单单大营麻花如此名声显赫?声名远播者,必有其特色。大营麻花采用手工传统工艺制作,带有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我特别喜欢站在陕县的闹市街头,观赏面点师们炸制大营麻花,那是一种民间手工艺的全程展示,既娴熟又富有诗意,且洋溢着厨师们的自豪。
  面点师用温水和面然后发酵,兑入食盐、鸡蛋、油、糖、小苏打,像农民播种一样舞动手臂,在洁白的案板上,将手中攥着的蛇一般润滑的粗面剂子揪成小剂子,依次摆放。小剂子不用称,每个肯定在一两上下。片刻工夫,案板上便“埯”下了一垄垄的“种子”,近看如故宫的门钉,远视如群蚁排衙。揪好的面剂子饧上十多分钟,面点师信手拿过一个来,甩动灵巧的手臂,双手按反方向揉、搓、抻、拉、甩。于是,刚刚还是胖团身材的面剂子瞬间便魔术般地变身为细长的“鳗鱼”了。拉到尺把长时,面点师连搓带甩,复将“鳗鱼”抻到五六尺长,然后猛一回旋,一拧、一墩,“鳗鱼”便成了两股细面条,合一而绞翻,犹如上劲的发条一般,迅速扭在一起。面点师如法炮制,再将扭在一起的“鳗鱼”折叠、拧花,于是,“鳗鱼”又欢快地自动绞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麻花辫儿”。面点师满意地看看自己的“作品”,然后轻舒手,慢抓“鱼”,将“麻花辫儿”放在旁边的沸油锅中炸制。边炸,边用长筷子翻搅。刚刚还是洁白温润的“麻花辫儿”,片刻工夫便被炸得金黄、坚挺。炸好便捞出沥油,一个“大营麻花”便闪亮登场了。
  炸好的大营麻花,尺把长、身段细、柿红透亮、棱角分明、酥脆适口、香甜可人,且久放不干。捞出锅来,整条街都闻得着,那叫一个香;吃到嘴里,咔咔有声,那叫一个脆。面点师们骄傲地说:“大营麻花香脆酥,掉在地上碎一片,掉在地上还能捡起来的,那肯定不是大营麻花!”那份对传统工艺的自诩和对精湛手艺的自信,令人钦羡不已。
  大营麻花最早起源于一种民间习俗。明末时,大营一带毒蝎横行,危害甚广,遭毒蝎蜇者约有半数不治而亡。人们痛恨蝎害,便将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成毒蝎尾巴状,油炸后吃掉,谓之“咬蝎尾”。久之,这种“咬蝎尾”习俗便演变成了炸麻花。因此,大营麻花便承载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美好愿望和企盼。在中原地区,但凡年节或操办喜事,家家都用大营麻花来待客,它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使之成为豫西食文化中的重要实物载体,备受人们的青睐。
其他文献
茶是中国人的最爱。近来,与茶文化相关的种种旧物悄然在民间收藏中升温,其速度甚至有些超过了雨后春草。随着古韵悠然的茶叶不断成为拍卖场的新贵,与茶形影相伴的茶叶罐的市场走势也逐步上扬,不时闪现亮点。我的母亲一辈子喜欢喝茶,古稀之年的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家里旧存的一个马口铁茶罐竟然比2斤“明前龙井”还金贵。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茶道自古就有独具风范的文化追求。明代画家徐渭曾有诗云:“青笼旧封照谷雨,
在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的我国海外首条时速360公里的高铁——沙特麦麦高铁项目部,没有人不知道厨师雷崇全。品尝过他手艺的人,都说老雷烹饪技术好,厨艺精湛,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并雅称他为麦麦高铁的“厨神”。  雷崇全是四川人,从2004年出国到海外从事厨师工作,至今已有12个年头。2009年,沙特麦麦高铁项目上马,老雷不远万里来到了沙特。当时,恰逢项目刚上马,国内许多配套的物资还没有到位,包括食材在
消化外科手术部位和具体术式种类繁多,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却大多相似,如术后吻合口漏,腹腔内感染,胃肠道排空延迟等.为更好地定义消化道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其严重程度进
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娃的第一声啼哭换来了全家人的欢声笑语。自古便有“民以食为天”一说,主妇们用食物把全家人凝聚在一起,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折射出了人们成长、相爱、相聚、别离的百味人生。尽管“月子餐”的内容有地方差异,但家人的爱却并无不同。  【东北:红糖小米粥】  小米和红糖很长一段时间占据着北方地区月子餐的主角。民间认为小米粥上面一层是“米油”,富含营养且可“下奶”,而且还有“女子不可百日无糖
目的 探讨鼻咽癌与鼻咽部淋巴瘤的MRI动态增强特征以及对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鼻咽癌患者和27例鼻咽部淋巴瘤患者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