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冲击式除尘器对燃煤锅炉进行除尘脱硫,不方便加脱硫剂,加脱硫剂运转费用大;不加碱性脱硫剂而以清水作脱硫液,难于管理,设备腐蚀严重,脱硫效率低,是造成采暖季SO2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冲击式除尘器; 使用;管理;分析
1.引言
近年来,由于SO2作为总量控制指标之一,北方许多城市的中小型燃煤锅炉都采用冲击式除尘器进行除尘脱硫,锅炉烟气经过这种除尘器处理,烟气黑度林格曼为Ⅰ级或0级,感官上似乎没有污染了,但通过对燃煤锅炉及除尘器排烟系统的实际测试和运行管理,发现这种除尘器在脱硫上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根据多年对燃煤锅炉的管理、监测及研究,从技术、经济及管理上对冲击式湿法除尘器的脱硫性能进行分析,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环境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2.冲击式除尘器应用及空气质量现状
⑵ 难于管理。冲击式湿式除尘器采用NaOH作为脱硫剂,每天加NaOH脱硫剂,运转费用相当惊人;装满水的罐体不便于加入脱硫剂;环境监测与管理人员很难对每台锅炉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靠罚款和征收排污费也达不到目的,而相对于加脱硫剂费用来讲,其排污费要少得多,企业宁可上缴排污费也不愿加脱硫剂。由于不方便或不愿加脱硫剂,使得脱尘器中的水溶液的酸性极强,对设备的腐蚀是相当严重的。调查显示,平均2.5个采暖季就得换一次除尘器,有相当一部分是一个采暖季换一次。目前在用的民用锅炉湿式除尘器脱硫效果很差,不是实用有效的脱硫设备。丹东市区内所有的采暖锅炉都采用冲击式湿法除尘脱硫方式,正是这种除尘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存在许多问题才导致市中心一带环境空气SO2浓度超标。
⑶使用冲击式除尘器的原因。这种湿式除尘器不脱硫,又大量使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个是锅炉烟气经过冲击式除尘器的洗涤,去掉了黑烟,在烟囱出口看到的是白烟,感觉干净;二是干式的多管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旋风除尘器不脱硫,而现在的环境管理要求锅炉烟气一定要脱硫,否则不批,或验收不能通过;第三,这种冲击式除尘器占地面积小,便于安装。这种除尘器在鉴定、验收时,都是在研制单位或使用单位调整到最佳状态时进行的,并没有考虑到加脱硫剂是否方便、加脱硫剂的费用、如何监管等方面,造成鉴定或验收时,除尘、脱硫测试结果都很好。管理部门要求只要上湿式的除尘器,环保审批就可以通过,而冲击式除尘器是最方便安装、价位较低的一种除尘脱硫装置。现在,管理部门也认识到了这种除尘器的弊端,在核定SO2减排量时,不认定它具有减排功能。
参考文献:
[1]梅益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0.1:422
[2]陈玲,赵建夫主编.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94
【关键词】冲击式除尘器; 使用;管理;分析
1.引言
近年来,由于SO2作为总量控制指标之一,北方许多城市的中小型燃煤锅炉都采用冲击式除尘器进行除尘脱硫,锅炉烟气经过这种除尘器处理,烟气黑度林格曼为Ⅰ级或0级,感官上似乎没有污染了,但通过对燃煤锅炉及除尘器排烟系统的实际测试和运行管理,发现这种除尘器在脱硫上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根据多年对燃煤锅炉的管理、监测及研究,从技术、经济及管理上对冲击式湿法除尘器的脱硫性能进行分析,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环境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2.冲击式除尘器应用及空气质量现状
⑵ 难于管理。冲击式湿式除尘器采用NaOH作为脱硫剂,每天加NaOH脱硫剂,运转费用相当惊人;装满水的罐体不便于加入脱硫剂;环境监测与管理人员很难对每台锅炉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靠罚款和征收排污费也达不到目的,而相对于加脱硫剂费用来讲,其排污费要少得多,企业宁可上缴排污费也不愿加脱硫剂。由于不方便或不愿加脱硫剂,使得脱尘器中的水溶液的酸性极强,对设备的腐蚀是相当严重的。调查显示,平均2.5个采暖季就得换一次除尘器,有相当一部分是一个采暖季换一次。目前在用的民用锅炉湿式除尘器脱硫效果很差,不是实用有效的脱硫设备。丹东市区内所有的采暖锅炉都采用冲击式湿法除尘脱硫方式,正是这种除尘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存在许多问题才导致市中心一带环境空气SO2浓度超标。
⑶使用冲击式除尘器的原因。这种湿式除尘器不脱硫,又大量使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个是锅炉烟气经过冲击式除尘器的洗涤,去掉了黑烟,在烟囱出口看到的是白烟,感觉干净;二是干式的多管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旋风除尘器不脱硫,而现在的环境管理要求锅炉烟气一定要脱硫,否则不批,或验收不能通过;第三,这种冲击式除尘器占地面积小,便于安装。这种除尘器在鉴定、验收时,都是在研制单位或使用单位调整到最佳状态时进行的,并没有考虑到加脱硫剂是否方便、加脱硫剂的费用、如何监管等方面,造成鉴定或验收时,除尘、脱硫测试结果都很好。管理部门要求只要上湿式的除尘器,环保审批就可以通过,而冲击式除尘器是最方便安装、价位较低的一种除尘脱硫装置。现在,管理部门也认识到了这种除尘器的弊端,在核定SO2减排量时,不认定它具有减排功能。
参考文献:
[1]梅益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0.1:422
[2]陈玲,赵建夫主编.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