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中,《教师第一——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队伍建设经验解读》一文令人眼睛为之一亮。她通过5位教师的成长故事及记者与王松石局长的对话,呈现了张家港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有效策略,值得我们去阅读和体悟。
教师第一的观念,较早提出的是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他原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是一位有见解、有作为的教育专家。他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厦书系撰写的一本书,书名是《学生第二》。在当今盛行“学生为中心”、“学生第一”观点的课程改革浪潮中,李先生则响亮地喊出“教师第一”,是有胆量的。有人在“教育主体”论的文章中提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的观点。我不同意这种时髦的说法。这种观点完全违背了教育本身的逻辑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还要教师干什么?李希贵先生提出“教师第一”是有道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张家港市教育局同样理直气壮地提出“教师第一”的理念,表明了他们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具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在“教师第一”、“以师为本”思想指导下,该局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探索苏南发达地区师资建设与培养的卓有成效的模式、策略与途径,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他们倡导“教师第一”,并没有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学生始终是自身认知结构、智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的创造者,任何他人都是不可替代的。
我赞赏张家港市教育局把教育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的做法。他们引导教师运用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讲述自己成长的教育故事。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教育故事,总结、提升一个区域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典型案例引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地区的教育品牌,这是难能可贵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人文学科领域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在教育界也得到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流范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所说,“人类经验基本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依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笔者认为,人类还是故事的创造者。广大教师正是通过故事经验的方法便于教师掌握和实际操作,有利于教师立足学校、立足教育教学岗位开展研究,在行动研究、校本研究中成长与发展。张家港市教育局如能更广泛地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开展叙事研究,把叙事与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讲述自己成长的教育故事。并加以阐释与解读,从自己的教育故事中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真谛,逐步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扎根性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思想,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整体素养就会进一步地提升,在自身的教育生活中将会产生更多浪漫的催人奋进的教育故事。
张家港市教育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是由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组成的,具有生物成熟与社会成熟的整体统一性。既有物质的需求,又有精神层面的需求。作为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他们有基本生存、生活的要求。在学校队伍建设管理中,首先应当尽可能地去满足他们正当的物质需求,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从而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张家港市教育局为了提高教师待,遇,根据有关政策的精神,在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不仅做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而且根据奖勤罚懒的原则,不搞“新平均主义”,出台了《张家港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对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作了明确规定。对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职工,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对没有履行岗位职责、没有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在师德方面存在问题或发生教学事故及其他违反学校教育教学要求的,视情节由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商量后减发基础性绩效工资。并将奖励性工资明确为由“工作津贴”、“工作质量考核奖”、“教育教学成果奖”三部分组成。这就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达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客籍教师”王开东从西部乡镇学校应聘到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任教,市教育局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解决他的档案调动、编制落实问题,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从此,王开东老师如“破茧之蝶,一飞冲天”,通过“深度语文”的研究,提出了“三有六让”式教学方式,获得江苏省教育厅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一个平凡的农村教师,在张家港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跻身知名教师行列。这一成功个案生动地说明了张家港市教育局把关注教师发展与解决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安定了,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启示之二:开发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养成相结合
教师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养成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去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主动地去培养人才,促进他们自我修炼、自我养成。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更加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注重现实生产力的价值,而忽视了潜在生产力的价值,忽视人才的培养与养成,这表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就不仅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而且要关心教师,帮助教师,提高教师,发展教师,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茁壮成长。王松石局长在应答新生代教师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的问题时说,新生代教师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近1/3,“培养和发展他们,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未来。”他提出培养新生代教师的两条措施,一是强化学习,科学管理,使新生代教师把专业成长作为内在需求,通过上岗培训、听课、评课、基本功训练与自学自练相结合的形式,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使命感,提高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创设氛围,搭建平台,通过阶梯式骨干教师评选和考核、课堂教学展示月等活动,为新生代教师脱颖而出夯实基础。个案2,描述了暨阳高级中学青年教师张钟玉在市教学能手蒋玲老师指导下提前一年出师的故事。张家港市教育局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设了快车道,使张钟玉等一大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快速发展。这些案例及措施。都有力地证明张家港市教育局在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使以师为本、教师第一理念落到实处。
启示之三:规范要求与期望激励相结合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教师的成长需要有 规范要求。教师作为社会的公民,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公民规范。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又必须遵循教师角色的职业道德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课堂不是俱乐部,教师的言行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而不能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又具有鲜明的能动性,即主动性、自主性、目的性。他的生长、发展过程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过程。教师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为此,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就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欲望,使他们成为一名发展型的幸福教师。对教师的规范要求和对他们的期望激励,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张家港市教育局在这两者结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取得成效。在对话1、4、5中,王松石局长阐述的主要是规范要求问题,如打破“新平均主义”魔咒、缓解乡村教师“进城潮”、教师有序、有效流动等。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规定中,提出率先实施校级副职领导岗位交流,小区域范围内教师进行岗位交流、实施团队式支教,实现教师双向流动等措施,这都是一些规范性的要求。有了这些要求,教师流动的相关工作就能顺利地实施,正常地进行。在对话2、3中,王松石局长着重阐释了激励、促进教师发展的问题。如如何促进“新生代”教师快速发展、如何消解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等。张家港市教育局的师资培养、师资管理工作,周到细致、精细人微。为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静心设计并实行了三项措施,一是为中老年教师规划不同的发展目标;二是给中老年教师明确继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三是强化分配收入的考核激励,以促进他们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另类教师”曹国庆的成长故事是很典型的个案。曾经被称为“大胡子阿西、把教育工作当做副业”的曹老师,转变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后塍高中副校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局和学校给他以希望,为他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激发他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潜能,使他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没有伯乐,哪有千里马?张家港市教育局领导就是一批名师、名校长的伯乐。在张家港这块教育热土上,广大教师有了希望有了前行的目标,有了用武之地,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在教改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的教师在取得成功之时,不应当忘记指引、激励、帮助自己成长的组织、领导和同仁。
启示之四: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人文关怀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怀教育的理念,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度建设属于常规管理、科学管理的范畴。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来维系,使之正常运行,各项工作得以协调、稳定、有序进行。如今人文关怀已赋予制度建设新的价值取向。制度建设如何体现人文性,如何把人文性、规范性、稳定性有机结合,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管理的新课题。张家港市教育局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们把人文关怀理念渗透到制度建设中,又通过制度建设使人文关怀理念得以落实和保障。他们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如为了解决乡村教师“进城潮”问题,他们采取了二三条措施。一是出台《张家港市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重点投入农村学校,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二是农村学校教师在参评骨干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等方面有优先权,城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2年以上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建立完善骨干教师4年服务期制度,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等;三是保障农村学校经费,农村学校教师待遇比市区学校水平略高等。这些制度规定,既稳定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又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师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张家港市教师队伍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张家港这块教育沃土中,必将开放更鲜艳夺目的教师成功之花。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教师第一的观念,较早提出的是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他原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是一位有见解、有作为的教育专家。他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厦书系撰写的一本书,书名是《学生第二》。在当今盛行“学生为中心”、“学生第一”观点的课程改革浪潮中,李先生则响亮地喊出“教师第一”,是有胆量的。有人在“教育主体”论的文章中提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的观点。我不同意这种时髦的说法。这种观点完全违背了教育本身的逻辑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还要教师干什么?李希贵先生提出“教师第一”是有道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张家港市教育局同样理直气壮地提出“教师第一”的理念,表明了他们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具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在“教师第一”、“以师为本”思想指导下,该局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探索苏南发达地区师资建设与培养的卓有成效的模式、策略与途径,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他们倡导“教师第一”,并没有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学生始终是自身认知结构、智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的创造者,任何他人都是不可替代的。
我赞赏张家港市教育局把教育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的做法。他们引导教师运用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讲述自己成长的教育故事。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教育故事,总结、提升一个区域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典型案例引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地区的教育品牌,这是难能可贵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人文学科领域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在教育界也得到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流范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所说,“人类经验基本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依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笔者认为,人类还是故事的创造者。广大教师正是通过故事经验的方法便于教师掌握和实际操作,有利于教师立足学校、立足教育教学岗位开展研究,在行动研究、校本研究中成长与发展。张家港市教育局如能更广泛地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开展叙事研究,把叙事与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讲述自己成长的教育故事。并加以阐释与解读,从自己的教育故事中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真谛,逐步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扎根性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思想,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整体素养就会进一步地提升,在自身的教育生活中将会产生更多浪漫的催人奋进的教育故事。
张家港市教育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是由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组成的,具有生物成熟与社会成熟的整体统一性。既有物质的需求,又有精神层面的需求。作为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他们有基本生存、生活的要求。在学校队伍建设管理中,首先应当尽可能地去满足他们正当的物质需求,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从而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张家港市教育局为了提高教师待,遇,根据有关政策的精神,在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不仅做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而且根据奖勤罚懒的原则,不搞“新平均主义”,出台了《张家港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对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作了明确规定。对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职工,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对没有履行岗位职责、没有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在师德方面存在问题或发生教学事故及其他违反学校教育教学要求的,视情节由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商量后减发基础性绩效工资。并将奖励性工资明确为由“工作津贴”、“工作质量考核奖”、“教育教学成果奖”三部分组成。这就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达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客籍教师”王开东从西部乡镇学校应聘到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任教,市教育局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解决他的档案调动、编制落实问题,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从此,王开东老师如“破茧之蝶,一飞冲天”,通过“深度语文”的研究,提出了“三有六让”式教学方式,获得江苏省教育厅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一个平凡的农村教师,在张家港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跻身知名教师行列。这一成功个案生动地说明了张家港市教育局把关注教师发展与解决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安定了,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启示之二:开发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养成相结合
教师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养成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去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主动地去培养人才,促进他们自我修炼、自我养成。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更加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注重现实生产力的价值,而忽视了潜在生产力的价值,忽视人才的培养与养成,这表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就不仅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而且要关心教师,帮助教师,提高教师,发展教师,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茁壮成长。王松石局长在应答新生代教师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的问题时说,新生代教师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近1/3,“培养和发展他们,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未来。”他提出培养新生代教师的两条措施,一是强化学习,科学管理,使新生代教师把专业成长作为内在需求,通过上岗培训、听课、评课、基本功训练与自学自练相结合的形式,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使命感,提高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创设氛围,搭建平台,通过阶梯式骨干教师评选和考核、课堂教学展示月等活动,为新生代教师脱颖而出夯实基础。个案2,描述了暨阳高级中学青年教师张钟玉在市教学能手蒋玲老师指导下提前一年出师的故事。张家港市教育局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设了快车道,使张钟玉等一大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快速发展。这些案例及措施。都有力地证明张家港市教育局在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使以师为本、教师第一理念落到实处。
启示之三:规范要求与期望激励相结合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教师的成长需要有 规范要求。教师作为社会的公民,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公民规范。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又必须遵循教师角色的职业道德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课堂不是俱乐部,教师的言行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而不能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又具有鲜明的能动性,即主动性、自主性、目的性。他的生长、发展过程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过程。教师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为此,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就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欲望,使他们成为一名发展型的幸福教师。对教师的规范要求和对他们的期望激励,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张家港市教育局在这两者结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取得成效。在对话1、4、5中,王松石局长阐述的主要是规范要求问题,如打破“新平均主义”魔咒、缓解乡村教师“进城潮”、教师有序、有效流动等。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规定中,提出率先实施校级副职领导岗位交流,小区域范围内教师进行岗位交流、实施团队式支教,实现教师双向流动等措施,这都是一些规范性的要求。有了这些要求,教师流动的相关工作就能顺利地实施,正常地进行。在对话2、3中,王松石局长着重阐释了激励、促进教师发展的问题。如如何促进“新生代”教师快速发展、如何消解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等。张家港市教育局的师资培养、师资管理工作,周到细致、精细人微。为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静心设计并实行了三项措施,一是为中老年教师规划不同的发展目标;二是给中老年教师明确继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三是强化分配收入的考核激励,以促进他们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另类教师”曹国庆的成长故事是很典型的个案。曾经被称为“大胡子阿西、把教育工作当做副业”的曹老师,转变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后塍高中副校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局和学校给他以希望,为他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激发他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潜能,使他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没有伯乐,哪有千里马?张家港市教育局领导就是一批名师、名校长的伯乐。在张家港这块教育热土上,广大教师有了希望有了前行的目标,有了用武之地,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在教改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的教师在取得成功之时,不应当忘记指引、激励、帮助自己成长的组织、领导和同仁。
启示之四:人文关怀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人文关怀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怀教育的理念,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度建设属于常规管理、科学管理的范畴。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来维系,使之正常运行,各项工作得以协调、稳定、有序进行。如今人文关怀已赋予制度建设新的价值取向。制度建设如何体现人文性,如何把人文性、规范性、稳定性有机结合,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管理的新课题。张家港市教育局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们把人文关怀理念渗透到制度建设中,又通过制度建设使人文关怀理念得以落实和保障。他们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如为了解决乡村教师“进城潮”问题,他们采取了二三条措施。一是出台《张家港市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重点投入农村学校,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二是农村学校教师在参评骨干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等方面有优先权,城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2年以上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建立完善骨干教师4年服务期制度,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等;三是保障农村学校经费,农村学校教师待遇比市区学校水平略高等。这些制度规定,既稳定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又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师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张家港市教师队伍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张家港这块教育沃土中,必将开放更鲜艳夺目的教师成功之花。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