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语文阅读应当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系统地感知语言的能力,理解把握作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利用和掌握这门科学,将是每一位教师探求追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培养阅读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阅读的能力。一、培养感知语言的兴趣及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知语言的兴趣是通过阅读而获取的。因为阅读是人们从事各种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活动。所谓阅读就是从一种文字符号中抽取意义上的心理过程,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完整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阅读首先要培养兴趣感知语言。当我们朗读课文时,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还有生动的形象、浓烈的作品情感和愉悦的阅读享受。阅读把握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容易,感悟文字符号附带的信息的能力却需要培养。培养必须先从兴趣入手,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和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以取得录像、幻灯所无法比拟的效果。因此,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
二、培养理解作品的兴趣及能力
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准确的理解、读懂作品,首先需从培养理解作品的兴趣入手。因为阅读是读者和读物的现实统一,它不但是因文得义的心智活动,是缘文会友的社交行为,而且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要真正理解感悟作品需得用情、用心。从了解作家、作品及其风格,还有作家的人品等方面扩展开来,建立发散性思维,有方向性的选读作品,收集有关作品的相关资料等等,来逐步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基础,再加上理解的兴趣基础,那么理解作品,读懂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它的体裁、风格、特色就容易多了。但作品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当然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就是上面所说过的要感知语言。因此,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理解能力。只有理解的能力提高了,阅读的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培养审美的兴趣及能力
文章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阅读要读懂作品,要读懂作者的感情,那就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审美。培养审美的能力得首先培养审美的兴趣。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培养对美的认识理解,激发其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的情趣,并由情趣转化为自觉主动的对美的认识、理解,为创造美打下基础。语文學科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及能力?笔者认为:首先由兴趣入手。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美读是感知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美读时,要用普通话,读者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出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审美、感受的过程。
四、培养迁移创造的兴趣及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许多教师对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有着一个共识:课本篇目数量少,学生阅历面狭窄,思维训练单调。因此,阅读教学加大容量、加强思维训练非常必要,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容量内获取有用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和迁移创造的兴趣。教会学生辨别文体,依照不同体裁文章的特性去分析和理解其内容,是提高实际阅读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配置与教材思维训练相类似的材料。强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使良好的阅读思维得到延伸训练,知识能力得到有效而迁移。阅读行为依照其社会功能及目标指向,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类型:学习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阅读中要通过对迁移创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创造的潜能。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阅读的高级目标。阅读创造力的标志是把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自己身上,能够越出文本,重构词、句、章、篇的新义,或补充加深、引申发挥,或转移重点,批评匡正,提出新见解,做出新答案;这时的读者不单是作品的接受者、评论者,而且是作品的加工者、再造者。当然阅读创造力的形成有一个磨练的过程: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全面汲取营养,以批判继承作为创造前的准备;接着要善于联想比较,从质疑开始,把释疑当作创造中的酝酿;再次要兼用形象、抽象、灵感三种思维方式,多维发散,系统组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新见,使创造明朗化;最后将阅读创见付诸行动,接受实践的检验,以验证阅读创造技法,才能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培养,须从学生的兴趣起手培养,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1(1,2,4,6).
[2]中学语文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出版.2000(7).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利用和掌握这门科学,将是每一位教师探求追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培养阅读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阅读的能力。一、培养感知语言的兴趣及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知语言的兴趣是通过阅读而获取的。因为阅读是人们从事各种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活动。所谓阅读就是从一种文字符号中抽取意义上的心理过程,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完整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阅读首先要培养兴趣感知语言。当我们朗读课文时,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还有生动的形象、浓烈的作品情感和愉悦的阅读享受。阅读把握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容易,感悟文字符号附带的信息的能力却需要培养。培养必须先从兴趣入手,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和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以取得录像、幻灯所无法比拟的效果。因此,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
二、培养理解作品的兴趣及能力
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准确的理解、读懂作品,首先需从培养理解作品的兴趣入手。因为阅读是读者和读物的现实统一,它不但是因文得义的心智活动,是缘文会友的社交行为,而且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要真正理解感悟作品需得用情、用心。从了解作家、作品及其风格,还有作家的人品等方面扩展开来,建立发散性思维,有方向性的选读作品,收集有关作品的相关资料等等,来逐步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基础,再加上理解的兴趣基础,那么理解作品,读懂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它的体裁、风格、特色就容易多了。但作品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当然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就是上面所说过的要感知语言。因此,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理解能力。只有理解的能力提高了,阅读的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培养审美的兴趣及能力
文章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阅读要读懂作品,要读懂作者的感情,那就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审美。培养审美的能力得首先培养审美的兴趣。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培养对美的认识理解,激发其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的情趣,并由情趣转化为自觉主动的对美的认识、理解,为创造美打下基础。语文學科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及能力?笔者认为:首先由兴趣入手。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美读是感知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美读时,要用普通话,读者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出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审美、感受的过程。
四、培养迁移创造的兴趣及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许多教师对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有着一个共识:课本篇目数量少,学生阅历面狭窄,思维训练单调。因此,阅读教学加大容量、加强思维训练非常必要,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容量内获取有用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和迁移创造的兴趣。教会学生辨别文体,依照不同体裁文章的特性去分析和理解其内容,是提高实际阅读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配置与教材思维训练相类似的材料。强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使良好的阅读思维得到延伸训练,知识能力得到有效而迁移。阅读行为依照其社会功能及目标指向,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类型:学习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阅读中要通过对迁移创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创造的潜能。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阅读的高级目标。阅读创造力的标志是把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自己身上,能够越出文本,重构词、句、章、篇的新义,或补充加深、引申发挥,或转移重点,批评匡正,提出新见解,做出新答案;这时的读者不单是作品的接受者、评论者,而且是作品的加工者、再造者。当然阅读创造力的形成有一个磨练的过程: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全面汲取营养,以批判继承作为创造前的准备;接着要善于联想比较,从质疑开始,把释疑当作创造中的酝酿;再次要兼用形象、抽象、灵感三种思维方式,多维发散,系统组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新见,使创造明朗化;最后将阅读创见付诸行动,接受实践的检验,以验证阅读创造技法,才能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培养,须从学生的兴趣起手培养,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1(1,2,4,6).
[2]中学语文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出版.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