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qiu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语文阅读应当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系统地感知语言的能力,理解把握作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利用和掌握这门科学,将是每一位教师探求追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培养阅读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阅读的能力。一、培养感知语言的兴趣及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知语言的兴趣是通过阅读而获取的。因为阅读是人们从事各种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活动。所谓阅读就是从一种文字符号中抽取意义上的心理过程,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完整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阅读首先要培养兴趣感知语言。当我们朗读课文时,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随之而来的还有生动的形象、浓烈的作品情感和愉悦的阅读享受。阅读把握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容易,感悟文字符号附带的信息的能力却需要培养。培养必须先从兴趣入手,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和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以取得录像、幻灯所无法比拟的效果。因此,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
  二、培养理解作品的兴趣及能力
  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准确的理解、读懂作品,首先需从培养理解作品的兴趣入手。因为阅读是读者和读物的现实统一,它不但是因文得义的心智活动,是缘文会友的社交行为,而且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要真正理解感悟作品需得用情、用心。从了解作家、作品及其风格,还有作家的人品等方面扩展开来,建立发散性思维,有方向性的选读作品,收集有关作品的相关资料等等,来逐步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基础,再加上理解的兴趣基础,那么理解作品,读懂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它的体裁、风格、特色就容易多了。但作品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当然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就是上面所说过的要感知语言。因此,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理解能力。只有理解的能力提高了,阅读的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培养审美的兴趣及能力
  文章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阅读要读懂作品,要读懂作者的感情,那就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审美。培养审美的能力得首先培养审美的兴趣。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培养对美的认识理解,激发其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的情趣,并由情趣转化为自觉主动的对美的认识、理解,为创造美打下基础。语文學科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及能力?笔者认为:首先由兴趣入手。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美读是感知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美读时,要用普通话,读者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出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审美、感受的过程。
  四、培养迁移创造的兴趣及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许多教师对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有着一个共识:课本篇目数量少,学生阅历面狭窄,思维训练单调。因此,阅读教学加大容量、加强思维训练非常必要,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容量内获取有用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和迁移创造的兴趣。教会学生辨别文体,依照不同体裁文章的特性去分析和理解其内容,是提高实际阅读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配置与教材思维训练相类似的材料。强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使良好的阅读思维得到延伸训练,知识能力得到有效而迁移。阅读行为依照其社会功能及目标指向,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类型:学习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阅读中要通过对迁移创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创造的潜能。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阅读的高级目标。阅读创造力的标志是把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自己身上,能够越出文本,重构词、句、章、篇的新义,或补充加深、引申发挥,或转移重点,批评匡正,提出新见解,做出新答案;这时的读者不单是作品的接受者、评论者,而且是作品的加工者、再造者。当然阅读创造力的形成有一个磨练的过程: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全面汲取营养,以批判继承作为创造前的准备;接着要善于联想比较,从质疑开始,把释疑当作创造中的酝酿;再次要兼用形象、抽象、灵感三种思维方式,多维发散,系统组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新见,使创造明朗化;最后将阅读创见付诸行动,接受实践的检验,以验证阅读创造技法,才能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培养,须从学生的兴趣起手培养,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1(1,2,4,6).
  [2]中学语文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出版.2000(7).
其他文献
室温离子液体对空气湿度发生比色响应,在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报道.本论文主要报道偶氮苯酚型离子液体溶液可自发地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偶氮苯酚阴离子与水分子形成
【中图分类号】I22  一、引言  许兰雪轩(1563~1589)是朝鲜女流文坛的第一人,也是在中国文坛广为流传的朝鲜女作家。她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她的弟弟是著名小说家许筠;父兄也都是文坛知名之士。许兰雪轩自幼聪慧多才,从诗人李达学习诗文,8岁作《广寒殿玉楼上梁文》,受时人称道。许兰雪轩的一些诗作往往流露出贵族妇女的情趣;父亲的去世,哥哥的被流放,家庭生活的不愉快,造成她一种抑郁、伤感的
期刊
《丑石》和《落花生》都寄寓了作者的思想境界,烙印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其中的人物描写所用的笔墨虽然不多,人物形象却已足够丰满。语言朴实真挚,更加具有教化意义。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必依赖相貌和出身博得大家的注意,出众的才华会让人脱颖而出。  《落花生》与《丑石》都不是冗杂繁琐的文章,相反,简单短小而又不着痕迹。但在这简单短小的篇幅里,却蕴藏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悟和独到的审美观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这两篇文
期刊
期刊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颜氏家族为高门望族,不仅世代为官,而且"世善《周宫》、《左氏》之学",乃书香门第.颜之推自幼聪颖好学,早传家业.他博览群书,精通《
对于张掖丹霞地貌,许多人并不陌生.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中那一望无尽的红色山脉,就是张掖丹霞地貌.rn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600万年前,位于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面
李友生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东西方雕塑技艺的融合,追求形似神似、气象非凡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韵,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简要介绍李友生的艺术历程和
有这样一群女工——每天与庞大的生产设备打交道,扳子、钳子、螺丝刀常伴左右,灰蓝色的工作服和土黄色的绝缘鞋是她们的标配。  在设备检修战线上她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勇于创新,为确保设备顺利运行和降本增效屡立战功。她们就是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鞍钢股份炼铁总厂电气作业区女工集体。  精心维护守护安全  近一年多来,鞍钢股份炼铁总厂电气作业区变电所“跳闸”的现象大幅度減少了,这与该变电所工段高红岩和她的
期刊
期刊
李兆虬1957年生,山东高密人。1992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2002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李少文工作室,2004年结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现为济南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