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电工学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课程考试改革的方案,采用考试过程的常态化、形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电工学 教学改革 考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42-02
电工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随着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与其它学科的日益融合,对电工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学时的压缩,加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器件的不断涌现,教与学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电工学的教学效果,我们对电工学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而考试方法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考试这一教学的指挥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既是检验我们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又具有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功能[1]。所以,我们寻求一种科学的考试方法,使它既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又能促进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傳统的考试方法及其弊端[2]
从现代教育学观点来看,考试的功能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学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其学习的效果如何,一般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和评定。二是引导功能。考试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引导功能,学生会依据以往考试的经验总结应对下次考试的策略。
然而电工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应用电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也理应突出这一特点。而传统的考试往往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为辅的一次终结性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其一,容易使学生学习前松后紧。技术性课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而期末一次性考试的结果却使学生放松了平时对知识、能力的掌握与培养,只是在考试前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其知识地掌握必然是不牢固的,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其二,重视考试结果,忽视能力培养。学生为分数而考试,不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考试成为学生身上的沉重负担,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成了被动角色,这种考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其三,考试方式单调,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大多数考试偏重于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能算出结果并不代表实际动手能力,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其四,仅凭一次性考试决定成败的结果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偶然的因素,其结果缺乏科学性,也就不具说服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考试即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又是必须根据电工学课程的特点进行改革的环节。
2 考试方法的改革
电工学这门课程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只用笔试的方法很难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2.1 改革的目标
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掌握好本门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仿真软件,对常见及常用的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消除一次考试定结果的弊端,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目标[3]。
2.2 考试过程的常态化
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应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要求,因此应设立学生可以自我测试的平台,在学生完成一定阶段(节、章)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自我测试,自我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将电工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做成试题库,通过网络平台供学生自我测试、反复练习;学生将在每个章节结束时提交一次自我测试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EDA软件仿真可以让学生把实验室搬到自己的电脑上,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和电路设计,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提出设计题目、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元器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仿真实验,得到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室的开放可以使学生由自己安排实验时间、设计实验内容,达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教师将学生平时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与期末的实验测试成绩作为实验总评成绩。
2.3 考试形式的多元化[4~5]
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向口试、阶段测试、计算机测试、实验技能测试、设计能力检验、期末综合考试等多元化方向转变。
学生成绩的组成比例也随之改变,学生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提高到30%,期末综合考试的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口试)、阶段测试组成,实践成绩由实验技能、设计能力部分组成。
由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在平时已经测试过,期末考试时的题量和时间都可以大大缩短,同时也减轻了学生期末的负担。
3 具体操作过程
我校电工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两部分)课程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学期单独结业考试。每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验课14学时。
课堂提问(口试)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都会进行,但一般不计入总评成绩,提问学生面较小。我们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测试的是近几次课的基础知识。理论课上课25次,每次提问4~5人,一学期下来提问人数100多人,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可以轮流一次。课堂提问的常态化使学生上课听讲的注意力明显改善。
阶段测试每学期进行3~4次,采用随堂小测验或计算机测试的方法。每次占用学生的时间为20~30分钟。其中计算机测试从题库随机抽题,且每个学生的考题不同,学生提交试题后即可出成绩。学生平时通过教学网站可以进行自我测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可以随时弥补。 实验技能由实验课代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操作、完成情况打分,每次试验均有成绩;设计能力则是在期中和期末要求学生完成两个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在计算机上应用Multisim软件完成实验,最后上交实验报告,对设计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老师给出成绩。这样,实践成绩分散到平时,学生对自己的情况了如知掌,自然会用心完成每一次实验和设计。
期末的综合考试题型大大简化,只是一些综合分析、计算题,所占时间为40~60分钟,老师的改卷任务也大大减轻。由于改变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作用,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随之减小。
我们选择了一个教学班进行试点,在两个学期结束后,试点班的两次平均成绩比其他教学班高出近4分。为能做出对比,试点班的综合考试试题与其他教学班相同,而该部分的平均成绩试点班也高出1.5分。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進:试题库的题型数量要完善,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考核环节中的设计内容还需进一步扩充和完善;期末综合考试题型及内容的设计需进一步改变。
4 结语
考试作为一个评判学生成绩的基本手段,必然会延续下去,问题是靠什么?如何考?怎么通过考试达到教学的目的,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考试不是目的,使学生真正掌握应学的知识才是目的;考试也不能只是一个评判学生成绩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
我们相信。随着考试方法的不断改革,把握好考什么?如何考等环节,消除当前存在的各种考试弊端,一定能够实现考试过程的科学化,是考试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指挥棒。
参考文献
[1] 倪丽娟.高校考试方式改革的探寻[J].黑龙江教育,2012(7):49-50.
[2] 路海龙.电工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86-87.
[3] 任鸿秋.电工电路课程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探索[J].中北大学学报,2006(3):82-84.
[4] 罗映红.电工与电子技术考试改革改革的探讨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104-105.
[5] 王小海.谈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12):114-117.
关键词:电工学 教学改革 考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42-02
电工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随着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与其它学科的日益融合,对电工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学时的压缩,加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器件的不断涌现,教与学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电工学的教学效果,我们对电工学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而考试方法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考试这一教学的指挥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既是检验我们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又具有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功能[1]。所以,我们寻求一种科学的考试方法,使它既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又能促进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傳统的考试方法及其弊端[2]
从现代教育学观点来看,考试的功能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学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其学习的效果如何,一般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和评定。二是引导功能。考试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引导功能,学生会依据以往考试的经验总结应对下次考试的策略。
然而电工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应用电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也理应突出这一特点。而传统的考试往往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为辅的一次终结性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其一,容易使学生学习前松后紧。技术性课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而期末一次性考试的结果却使学生放松了平时对知识、能力的掌握与培养,只是在考试前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其知识地掌握必然是不牢固的,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其二,重视考试结果,忽视能力培养。学生为分数而考试,不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考试成为学生身上的沉重负担,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成了被动角色,这种考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其三,考试方式单调,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大多数考试偏重于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能算出结果并不代表实际动手能力,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其四,仅凭一次性考试决定成败的结果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偶然的因素,其结果缺乏科学性,也就不具说服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考试即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又是必须根据电工学课程的特点进行改革的环节。
2 考试方法的改革
电工学这门课程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只用笔试的方法很难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2.1 改革的目标
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掌握好本门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仿真软件,对常见及常用的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消除一次考试定结果的弊端,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目标[3]。
2.2 考试过程的常态化
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应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要求,因此应设立学生可以自我测试的平台,在学生完成一定阶段(节、章)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自我测试,自我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将电工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做成试题库,通过网络平台供学生自我测试、反复练习;学生将在每个章节结束时提交一次自我测试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EDA软件仿真可以让学生把实验室搬到自己的电脑上,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和电路设计,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提出设计题目、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元器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仿真实验,得到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室的开放可以使学生由自己安排实验时间、设计实验内容,达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教师将学生平时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与期末的实验测试成绩作为实验总评成绩。
2.3 考试形式的多元化[4~5]
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向口试、阶段测试、计算机测试、实验技能测试、设计能力检验、期末综合考试等多元化方向转变。
学生成绩的组成比例也随之改变,学生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提高到30%,期末综合考试的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口试)、阶段测试组成,实践成绩由实验技能、设计能力部分组成。
由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在平时已经测试过,期末考试时的题量和时间都可以大大缩短,同时也减轻了学生期末的负担。
3 具体操作过程
我校电工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两部分)课程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学期单独结业考试。每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验课14学时。
课堂提问(口试)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都会进行,但一般不计入总评成绩,提问学生面较小。我们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测试的是近几次课的基础知识。理论课上课25次,每次提问4~5人,一学期下来提问人数100多人,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可以轮流一次。课堂提问的常态化使学生上课听讲的注意力明显改善。
阶段测试每学期进行3~4次,采用随堂小测验或计算机测试的方法。每次占用学生的时间为20~30分钟。其中计算机测试从题库随机抽题,且每个学生的考题不同,学生提交试题后即可出成绩。学生平时通过教学网站可以进行自我测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可以随时弥补。 实验技能由实验课代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操作、完成情况打分,每次试验均有成绩;设计能力则是在期中和期末要求学生完成两个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在计算机上应用Multisim软件完成实验,最后上交实验报告,对设计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老师给出成绩。这样,实践成绩分散到平时,学生对自己的情况了如知掌,自然会用心完成每一次实验和设计。
期末的综合考试题型大大简化,只是一些综合分析、计算题,所占时间为40~60分钟,老师的改卷任务也大大减轻。由于改变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作用,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随之减小。
我们选择了一个教学班进行试点,在两个学期结束后,试点班的两次平均成绩比其他教学班高出近4分。为能做出对比,试点班的综合考试试题与其他教学班相同,而该部分的平均成绩试点班也高出1.5分。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進:试题库的题型数量要完善,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考核环节中的设计内容还需进一步扩充和完善;期末综合考试题型及内容的设计需进一步改变。
4 结语
考试作为一个评判学生成绩的基本手段,必然会延续下去,问题是靠什么?如何考?怎么通过考试达到教学的目的,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考试不是目的,使学生真正掌握应学的知识才是目的;考试也不能只是一个评判学生成绩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
我们相信。随着考试方法的不断改革,把握好考什么?如何考等环节,消除当前存在的各种考试弊端,一定能够实现考试过程的科学化,是考试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指挥棒。
参考文献
[1] 倪丽娟.高校考试方式改革的探寻[J].黑龙江教育,2012(7):49-50.
[2] 路海龙.电工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86-87.
[3] 任鸿秋.电工电路课程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探索[J].中北大学学报,2006(3):82-84.
[4] 罗映红.电工与电子技术考试改革改革的探讨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104-105.
[5] 王小海.谈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1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