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领域,积极有效的创新意识是推动科学教学的关键。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不断趋向于实验教学,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主体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实验教学过程由观察、运用向创造发展,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08-01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根本方法,而学生的主体创造体验也往往寓于实验教学之中。因此,对于实验,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要创设实验问题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后要重视方法总结,改变过去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观念。
1 从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意识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根本方法。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植物的一生》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会说出花的名称、香味、颜色、花瓣的多少,甚至花开放时的姿态,但对花的结构特征却很少有人涉及。此时就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相同?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完全花的构造。又如为了要让学生掌握物质是由分子构成这一知识,让学生依次使用放大镜观察整块方形蔗糖、碾碎后的方形蔗糖及溶入水中的方形蔗糖(有甜味),学生明白物质是由一种很小的颗粒构成的,从而引出这种很小的颗粒被称为分子,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分子。在教学中,应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入手,使被观察的事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外,还注意在课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信息,培养直觉意识。
2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训练发散性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乐音的特征时,学生在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是否每把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都一样?实验后学生发现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当提问为什么会不一样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活跃,当思维充分发散后就会作出种种假设。这时就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不同,振动的快慢就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意识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3 围绕问题小组探讨,培养集合思维意识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在讲脊椎动物分类,先让每个学生自己介绍所认识和熟悉的一种鸟,并介绍它们的特征。在介绍中有的学生把蝙蝠也误说为鸟类,我也引而不发。当学生介绍完之后,就启发学生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鸟类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鸟类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组织研讨,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4 注重实践活动,引发灵感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科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科学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融知识、技能为一体,促进灵感思维的发展。在讲到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这个问题时,我就安排了会沉浮的气球这个实验。在一个气球里装20克沙子,用橡皮筋扎紧口子,吹足气,放在水槽中,学生到观察气球漂浮在水槽里。放松橡皮筋,将气球里的气放出一些,观察到气球慢慢地往下沉。不断放出气球中的气,观察气球下沉到水槽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就很容易想到了金鱼在水里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潜水艇的应用。正是这种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对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实验创新意识,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成龙.激活实验思维,培养创造能力[EB/OL].科学教育网,2003(12).
[2] 任仲儒.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EB/OL].巴中教育网,2003.
[3] 姜祖萍.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EB/OL].中国教育学习网,2005.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08-01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根本方法,而学生的主体创造体验也往往寓于实验教学之中。因此,对于实验,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要创设实验问题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后要重视方法总结,改变过去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观念。
1 从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意识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根本方法。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植物的一生》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会说出花的名称、香味、颜色、花瓣的多少,甚至花开放时的姿态,但对花的结构特征却很少有人涉及。此时就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相同?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完全花的构造。又如为了要让学生掌握物质是由分子构成这一知识,让学生依次使用放大镜观察整块方形蔗糖、碾碎后的方形蔗糖及溶入水中的方形蔗糖(有甜味),学生明白物质是由一种很小的颗粒构成的,从而引出这种很小的颗粒被称为分子,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分子。在教学中,应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入手,使被观察的事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外,还注意在课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信息,培养直觉意识。
2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训练发散性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乐音的特征时,学生在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是否每把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都一样?实验后学生发现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当提问为什么会不一样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活跃,当思维充分发散后就会作出种种假设。这时就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不同,振动的快慢就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意识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3 围绕问题小组探讨,培养集合思维意识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在讲脊椎动物分类,先让每个学生自己介绍所认识和熟悉的一种鸟,并介绍它们的特征。在介绍中有的学生把蝙蝠也误说为鸟类,我也引而不发。当学生介绍完之后,就启发学生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鸟类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鸟类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组织研讨,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4 注重实践活动,引发灵感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科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科学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融知识、技能为一体,促进灵感思维的发展。在讲到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这个问题时,我就安排了会沉浮的气球这个实验。在一个气球里装20克沙子,用橡皮筋扎紧口子,吹足气,放在水槽中,学生到观察气球漂浮在水槽里。放松橡皮筋,将气球里的气放出一些,观察到气球慢慢地往下沉。不断放出气球中的气,观察气球下沉到水槽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就很容易想到了金鱼在水里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潜水艇的应用。正是这种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对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实验创新意识,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成龙.激活实验思维,培养创造能力[EB/OL].科学教育网,2003(12).
[2] 任仲儒.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EB/OL].巴中教育网,2003.
[3] 姜祖萍.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EB/OL].中国教育学习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