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构建重基础、多样性、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方案(实验)》设置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模块是课程结构中的基本单位,组成物理学科的包括必修和选修部分。选修模块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难点。如何发挥物理选修课的作用,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物理选修课程建设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共同必修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必修的两个模块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系列l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选修系列2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参与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活动;选修系列3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和理性思维过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步伐,完善选修课程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秉持积极乐观的教学心态,及时改进,勇于超越
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课改既是困难,也是机遇。说它是困难,因为它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场重大的革命,必然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新困难。不过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看,明白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面对课改,大家都困难,但都同享成功的机会。教师秉承积极乐观的教学心态,注意教师之间的相互渗透,由于教师之间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这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互渗中的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可以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与此同时,要学会主动向学生借鉴意见。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等同于知识,但是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更为贴切的定位是学生的伴游,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再是单纯性的导游而是与学生在学习中同甘共苦的伴游。教师在伴游过程中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不断优化自身与教学过程,实现自我的超越。
二、三个维度构思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在三个维度构思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挖掘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拓宽选修课程开设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中选修课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对选修课开设的研究应是目前选修课程研究的重点。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第一,优化使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对实验室仪器的使用进行优化组合,统一调配,尽可能多地开出实验项目,使实验室仪器设备得以充分利用;第二,创建自制教具实验室,结合不同章节教学内容,发动学生收集废旧材料和闲置仪器;第三,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为使学生增加接触、了解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机会,开放学校物理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实验仪器或搜集所需实验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与完成实验,让实验室成为日常物理学习的重要场所;第四,鼓励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自觉培养学习兴趣,拉近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第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仿真实验室,从网络上搜集或制作图片、录像、实验课件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建立自己的课件库,以备学生检索;第六,教会学生开拓思路,认真观察与体会,尝试从社会与自然界中发现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另外,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上注重多样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四、改革传统评价体系,科学评价选修课程
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其评价不能机械套用传统评价模式,应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根据其自身性质和规律,建立一套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发展和潜质开发的评价体系,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
范例:高中物理选修3—3的课程评价,本模块完成后可获得2个学分,教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方面相结合。
(一)评价指标
1.课堂纪律情况,作业上交情况及完成质量;此项由任课教师打分,分为A、B、C、D四档。
2.小组合作情况:由各小组互评。各小组根据每人积极发言的态度及次数,完成小组合作作业的次数(如实验报告、上台汇报展示等),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实验情况,分别给予A、B、C、D四档评价。
3.成果质量情况:由专家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评定。各小组完成的实验研究课题或创新设计项目按质量高低分别给予A、B、C、D四档评价。
(二)评价结果的处理
1.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上述1~3的评价结果综合给出一个等第。
2.百分制评分结果在60分以上或平时成绩等第为C等以上者,可获得2个学分。百分制评分在60分以下或等第评价为D等的均为不合格,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物理模块必修与选修的界定,尤其是选修课程的增设是体现科学教育的本质,重视物理科学探究,把握物理教学基础性与时代性并存理念的进一步彰显。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物理选修课的作用,需要广大教职工不断地摸索、探究、创新、提高。
新课程改革物理选修课程建设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共同必修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必修的两个模块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系列l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选修系列2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参与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活动;选修系列3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和理性思维过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步伐,完善选修课程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秉持积极乐观的教学心态,及时改进,勇于超越
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课改既是困难,也是机遇。说它是困难,因为它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场重大的革命,必然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新困难。不过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看,明白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面对课改,大家都困难,但都同享成功的机会。教师秉承积极乐观的教学心态,注意教师之间的相互渗透,由于教师之间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这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互渗中的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可以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与此同时,要学会主动向学生借鉴意见。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等同于知识,但是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更为贴切的定位是学生的伴游,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再是单纯性的导游而是与学生在学习中同甘共苦的伴游。教师在伴游过程中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不断优化自身与教学过程,实现自我的超越。
二、三个维度构思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在三个维度构思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挖掘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拓宽选修课程开设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中选修课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对选修课开设的研究应是目前选修课程研究的重点。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第一,优化使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对实验室仪器的使用进行优化组合,统一调配,尽可能多地开出实验项目,使实验室仪器设备得以充分利用;第二,创建自制教具实验室,结合不同章节教学内容,发动学生收集废旧材料和闲置仪器;第三,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为使学生增加接触、了解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机会,开放学校物理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实验仪器或搜集所需实验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与完成实验,让实验室成为日常物理学习的重要场所;第四,鼓励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自觉培养学习兴趣,拉近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第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仿真实验室,从网络上搜集或制作图片、录像、实验课件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建立自己的课件库,以备学生检索;第六,教会学生开拓思路,认真观察与体会,尝试从社会与自然界中发现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另外,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上注重多样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四、改革传统评价体系,科学评价选修课程
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其评价不能机械套用传统评价模式,应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根据其自身性质和规律,建立一套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发展和潜质开发的评价体系,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
范例:高中物理选修3—3的课程评价,本模块完成后可获得2个学分,教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方面相结合。
(一)评价指标
1.课堂纪律情况,作业上交情况及完成质量;此项由任课教师打分,分为A、B、C、D四档。
2.小组合作情况:由各小组互评。各小组根据每人积极发言的态度及次数,完成小组合作作业的次数(如实验报告、上台汇报展示等),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实验情况,分别给予A、B、C、D四档评价。
3.成果质量情况:由专家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评定。各小组完成的实验研究课题或创新设计项目按质量高低分别给予A、B、C、D四档评价。
(二)评价结果的处理
1.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上述1~3的评价结果综合给出一个等第。
2.百分制评分结果在60分以上或平时成绩等第为C等以上者,可获得2个学分。百分制评分在60分以下或等第评价为D等的均为不合格,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物理模块必修与选修的界定,尤其是选修课程的增设是体现科学教育的本质,重视物理科学探究,把握物理教学基础性与时代性并存理念的进一步彰显。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物理选修课的作用,需要广大教职工不断地摸索、探究、创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