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世界知名品牌刻不容缓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国内最杰出的公司(品牌)在世界上享有的知名度却是非常的小。这一悖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品牌经营的尴尬现状
  在你听说过的公司中,华为也许是最好的公司之一。华为创立于1988年,启动资金不足4000美元,从一个小进口商逐渐发展成强大的“商业巨人”。2009年,华为的收入同比增长43%,逾180亿美元,即将超过诺基亚、西门子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世界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早在10年前,就有人鼓吹华为是最有希望成为中国首个全球品牌的公司之一。华为还荣登《商业周刊》新一期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排行榜。要知道,在这个排行榜上的可都是苹果、沃尔玛、丰田和谷歌等国际知名品牌。然而,迄今为止,华为是这一排行榜上最得不到国际承认的名字。
  华为的成功是把产品出售给其他公司,而不是直销给全世界的用户。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经营方式让华为品牌的知名度难以提高,尤其是它仍在与业界进行价格竞争,而不是创新竞争。尽管华为在研发方面投入甚巨,并鼓吹2009年其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世界之最,但大部分“创新”都只是对现有技术做出的微小调整。实际上,华为的网络路由器和电话交换机广泛地应用于世界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间,为全球十多亿用户提供电话服务。也就是说,世界上每6个人中便有1个人使用华为的设备。可惜,由于华为很少将产品直销给用户,因此,在中国之外,鲜有人了解华为。
  海尔从砸掉不合格冰箱事件,开始了狠抓产品品质的名牌战略,产品品质成了海尔集团的管理重心,海尔也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紧接着,海尔通过实施“海尔星级服务”,使其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其打造“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的抱负也得以实现。在冰箱行业,海尔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品牌后,开始了由白色家电向黑色家电的延伸,由于黑色家电依然是电器行业,海尔进入后成功了。近几年,海尔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跨界投资。目前,海尔的产业已延伸至医药、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但这些新的投资项目基本都在亏损,延伸产业的亏损给海尔的品牌价值带来了负叠加效应。
  另外,海尔也为“国际化即本土化”的国际经营思路付出了高额的成本。在美国,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设计中心,在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工厂,在纽约建立了营销公司,三位一体。“美国本土化”的海尔,其雇员也主要是美国人。英国《经济学人》的文章说,在美国,海尔缺乏竞争对手所拥有的强劲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经销与服务网络,海尔在美国只有10位研究人员。目前,海尔在美国最头痛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合适的经理人,因为海尔能支付的薪资远不如竞争对手,海尔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可打造品牌的雄厚资金,这种高成本运作模式很难持久。在过去的6年时间,海尔已经在菲律宾、伊朗、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开设了13个海外工厂,但海尔在东南亚设的当地工厂已经关闭。海尔的海外市场很大程度上只是“小规格品种获得了成功”,大多数的产品并没有如愿以偿,甚至没有中国出口的数量大、品种多,而利润也大多数来自国内生产的在国内和国外销售的产品。海外扩张的结果与提升海尔品牌国际地位的初衷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华为、海尔就是中国的缩影。波士顿咨询公司新近列出的100家“全球挑战者”,或者说“打乱既有行业秩序”的公司中,有36家中国公司榜上有名,比来自其他任何国家的公司都多,其中的大多数公司还不如华为、海尔有名气。
  一句话,中国没有全球知名品牌。对这一问题,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残酷的国内竞争。在大多数产品领域,经常是成百上千家公司竞争国内的市场份额,利润由此变薄。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产品就是廉价的代名词。由于外国品牌抢占了大部分高端市场,本土公司被迫不惜血本地进行竞争,研发投资也因此减少。同时,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也使公司耗费巨资进行创新的风险过大。另外,近期一连串的产品召回事件,令消费者对本土产品心生顾忌。据伦敦的Interbrand品牌咨询公司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700家国际商业专业人士中,有66%的人用“廉价”一词作为形容中国产品的最佳词汇,仅有12%的人认为中国产品正在改善,还有8%的人认为“质量低下”的声誉是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碍。
  二、品牌国际化的有效对策
  “中国是备受青睐的制造大国,但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今年3月1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制造与自主品牌”研讨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给很多沾沾自喜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中国人泼了一盆冷水——“中国制造”应该警醒了。笔者非常赞同刘瑞旗的观点,“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它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的企业必须努力提高品牌的内在价值,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上下苦工夫。
  1.加大原创核心技术的研发,冲上产业链的高端
  全球产业价值链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作为国际加工基地的“中国制造”,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只能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去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超过200亿元,但利润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一家的销售就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中国微波炉“第一大户”格兰仕为了保证稳定的订单,其自身的收益缩水到3%至5%;华虹、中芯国际也是如此。由于没有自己的原创核心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别人家的品牌产品,“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为其做OEM(贴牌加工),而“英特尔们”掌握着核心技术,在国际贸易中掌握着价格话语权和利润分配权。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强化自己的研发体系,才能在竞争中突出从围。如果没有原创核心技术,就没有定价权和利润分配权,提高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更是无从谈起。
  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的研发制造异军突起,国际影响很大。高铁技术含量相当高,不仅仅是铁路,还包括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客车制造等多方面的技术。中国高铁具有的不是个别领域的优势,而是集成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提供“一揽子”服务。此外,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高铁的价格更为合理,成本要比其他国家低两成左右。同时,中国高铁的高速技术层次比较丰富,能满足不同需求。有关官员指出,“我们的高速技术有两个平台,一个是在既有线路实现时速250公里;一个是在新在线实现时速250到350公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和谐号”机车的成本仅为国外同类机车的一半左右。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关于高铁的国际贸易中牢牢掌握定价权。
  2.注重商标名字和LOGO的国际化,并尽量与域名一致
  一项技术和一项发明不能支持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长期发展,但一个品牌却对一个产业有长久的支撑力。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其技术含量都不高,但为什么它们可以打遍全世界呢?很简单,它们靠的是品牌经营。
  作为国际品牌的商标设计,宜简洁、易记,色彩搭配协调,且其名称要着眼于国际化,忌用已被广泛采用的名字。由于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是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肤色的知识人群都认识的符号,故以英文字母为元素的企业商标文字与标志必定世界通行。除英文字母,其他任何元素组成的标记因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而增加了传播难度,难以名扬天下。将华为WUAWEI、长虹CHANGHONG这两个商标与康佳KONKA、联想LENOVO一比较,国际化的程度高低,一眼可见。韩资企业LG的商标变更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它将以前的“GOLDSTAR”改为“LG”之后,不但标识简洁易记,而且CI标识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像一张很亲切的笑脸,这对LG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上文提到的前途美好的中国高铁,面对广阔的国际贸易空间,更应尽快整合全国相关资源,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和贸易公司,为中国高铁向全球征集商标名称与LOGO,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传播,尽快确立中国高铁的国际品牌地位。
  另外,中国厂商在打造国际品牌时,切勿忘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注册自己的商标,以免以后被恶性抢注,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品牌提升。
  3.通过对国际品牌的并购,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
  近年来,联想的发展为海外并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联想集团在2006年收购了IBM的PC业务后,首先在收购当年就
  大刀阔斧地做了一系列举动,完成了集团的架构整合,并实现盈利,然后打出全新的LENOVO品牌,去年及时调整管理班子,消化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前IBM高级高管人才的重用,是联想的成功关键。联想收购IBM后,由上至下的最高管理层维持不变,在经营层面,来自IBM的高管人员占了超过一半的比例。这帮助联想顺利进行了两个企业、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工作理念融合。于是,今天的新联想,在2009年创下并购IBM PC业务以来的业绩新高。
  今年3月,来自本土的汽车品牌吉利,出资18亿美元收购了国际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含知识产权),吉利汽车的世界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能给吉利带来多少利益,能否再写联想般的辉煌,就要拭目以待了。
  4.获得国际认证
  目前,世界上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均采用严格的国际认证,包括ISO9001、ISO9002和ISO14000等。另外,还有其他安全方面的认证,如UL认证。企业获得了这些认证后,一方面可取得向国外出口的通行证,另一方面可向国外消费者展示中国企业产品的质量、实力和技术能力,从而提高中国产品在外国消费者当中的影响,这无疑会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影响。
  5.投身国际赛事
  国际赛事对国际品牌的树立有绝佳的好处。它比一般赞助或捐助的影响,大得多、深得多。许多在国际上名声大噪的跨国公司就是利用体育赛事打造国际品牌的。在众多赛事中,奥运会、足球世界杯、NBA篮球赛、四大网球公开赛等广受欢迎的国际比赛或地区赛事,是中国企业值得赞助、提升品牌影响的重要渠道。李宁公司从1992年起就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领奖装备。2000年悉尼奥运时,以中国龙图案为主题的领奖服和源于自然灵感的蝴蝶大放异彩,被参与奥运的各国记者票选为“最佳领奖装备”,从而让世人记住了李宁这一品牌。
  6.培育国际营销网络
  中国企业在向国外出口产品时,往往是通过进口商和代理商销售,只管销售业绩,不管销售渠道建设,一旦竞争对手凭价格或其他优势抢去销售渠道,国内出口企业便失去了国外市场,只得又重新寻找进口商。所以,应该建立自己的驻国外代表处,第一手地捕捉当地的市场信息,同时寻找信誉好的代理商、经销商、采购协会和有影响力的大型超市等,并做一些市场调查,从而不断为以后的产品做相应改进,使产品能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培养起顾客的忠诚度。
  7.参加国际会展
  参加国际展会是拓展国际品牌的一个窗口,一方面可以让国外消费者直接了解公司的情况和产品,另一方面可结交国外的代理商和经销商。在参展会上,中国的企业不仅展示的是公司产品,更注重公司整体形象和创意,突出公司的LOGO和色彩,展柜的设计要融入所在国的文化。
  8.投放媒体广告
  跨国公司为了争夺中国的市场,投放了大量的广告,而且广告均富有创意和创新。由此,他们提高了中国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度,同时挤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样,中国企业在向国际拓展品牌时,广告也是立志打造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必须进行的投资,并且要采用植入营销、蜂鸣营销等先进的广告手段和营销理念,使广告效果事半功倍。
  此外,在进行国际营销时,国内企业应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和细分,进行差异化和性价比比较营销等,注重对所在国消费者心理分析和流行时尚及相关文化背景研究,做广告时应注重本土化原则。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新形势下,伴随海河教育园区职业院校入园校数量的增加,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职园区各院校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探索高职园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动词go本来的含义是“走”或“去”,但是在英语中它的用法变化很大,它的翻译法也和它的来来含义相去甚远,本文主要谈它的一些惯用法.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从企业发展的方面来说影响非常大,关键是在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取得胜利。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很好的创新与改革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得到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企业;“互联网 ”环境;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一、“互联网 ”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管理概念陈旧。我国企业在当前发展的时候,在人力资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