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还是想你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上一个无辜孩子面颊上的一滴泪水。——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是一本战争的幸存者描述战争的书,但这仿佛又不仅仅是一本描述战争的书,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国入侵苏联,这些孩子们正是两岁到十四岁的年纪,从那一天开始,他们的童年戛然而止,很多人都不愿意回忆这些事情,在他们的回忆中,战争是黑色的,他们躲藏的森林是黑色的,德国人也是黑色的,他们稚嫩的双眼见过家人在自己面前被枪杀,在自己的面前饿死,在自己的面前被狼狗撕咬成碎片 他们仿佛在说着别人的事情,仿佛在说着另外一个世界,也许是地狱里的场景。
  101位孩子的叙述
  小小的年纪,他们知道如何去埋葬死去的人,如何去寻找能吃的东西,如何躲在角落里不出声以避免被德国人发现,如何不去思念,如何不哭泣。
  他们就是这样活下来的,在原本应该唱着歌跳着舞追打嬉戏的年纪,偷偷地恐惧着,偷偷地活着。书里的很多孩子都会提到,“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活到现在。”仿佛,从那个时候起,他们便停止了思考,只是凭借本能活着,哀莫大于心死。
  余华的《活着》里有一个情节,县长夫人难产大出血,福贵唯一的儿子有庆因为献血过多,死去了,这种近乎荒诞的情节,在战争中却真实地存在着。德国人相信健康孩子的血液能够让受伤的士兵早日康复,很多孩子被送进了这样的保育院里,有一天,他们忽然被很温柔的对待,有好吃的东西,然后,就一去不复返。
  即使这样虚无的温柔,对于处在深渊的孩子来说也胜过无数,一个四岁的孩子,只记得妈妈是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当她看到来抽血的穿着白大褂女人时,还拼命爬过去喊妈妈。
  一个孩子发现每次被带走吃饱饭的孩子,从来都没有回来过,于是,他总是躲在那个吆喝吃饭的阿姨身后,他一直都没有被带走,直到战争结束。
  还有一个住在集中营的孩子记得自己的妹妹,有一双美丽的深蓝色眼睛,有一天她被带走了一整天,回来的时候气息奄奄,在几个月后的一天清晨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个时候,德国人正在带走别的小孩子。
  在封锁列宁格勒的 900天里,每天只有一两百克的面包配给,那里的人想尽办法吃光了所有的能吃的东西,包括猫,包括狗,一个孩子回忆说,妈妈的朋友养了两只猫,舍不得吃掉,送给了妈妈,后来又送来了一只大狗,大狗很温顺,在家呆了两天大家都没有舍得杀掉它,后来,妈妈把孩子们赶到大街上去,那天他们吃到了肉饼。还有一个孩子,在领救济粮的时候遇到了一只尾随的狗,他用粮食将狗引回了家,他在回忆的时候,一直在说着小狗,对不起,对不起。”他们说,列宁格勒有很多纪念碑,但是少了一座动物的纪念碑。
  这些孩子能够辨认出所有能吃的野菜的种类。甚至连泥土都是可以吃的,卖的最贵的是榨油坊的泥土,因为有残留的油脂,还有一些放过腌鱼木桶的散发着咸腥味的泥土。解除封锁之后,市民转移到了其他城市,一个孩子跟着父母转移到了乌拉尔的卡尔平斯克市,到了那里,孩子们被立刻放到了公园里,他们不是去玩,而是去寻找食物,落叶松的松针——是那么好吃!从一开春,公园和植物园里就没有剩下一片叶子。保育院里全是列宁格勒的孩子,人们很久都喂不饱他们,有一天,他们看到了一只活猫,所有的孩子开始追赶它,当地的保育员就像是在看着一群疯子。他们无法理解,一只猫对于那些经历过极度饥饿的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月的吃食。在保育院,孩子不玩游戏,不到处打闹,他们坐着,看着,吃下所有的东西。
  人性的温暖
  无数的人被枪杀,一个孩子哭着问奶奶,为什么他们要用子弹打妈妈的脸,妈妈那么漂亮。一个热爱德国文学和德国音乐的奶奶,被枪杀在自己家门口。一个孩子从昏迷中醒来,他和妈妈数了数身上的伤口,一共9个,他就这样学会了数数。宪兵执法队按照名单枪杀百姓,如果少一个,就开始搜索,在床下、炕炉后面找到孩子,找齐之后,开枪打死。一个孩子幸存了下来,他们家一共六个人,他中枪昏迷,被赶来的外祖父救起,五口人都被烧掉了,收拾回来的骨头还盛不满一个小篮子。
  无数的房子被烧毁,一个孩子回到烧成瓦砾的家中,夜晚躺在院子里睡觉,他将脚伸到灰烬里取暖。一个孩子看到一座被烧毁的房子的窗台上的令箭荷花还在像火一样地开放着。
  一个11岁的孩子,在父亲的带领下去收殓遗骨,过了几个星期,他和爷爷一起收殓了父亲的遗骨,再后来,就剩下他一个人。
  但,还有人,在那个满眼都是恶魔的世界里,还有人存在着。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女孩住进了两个犹太老人的房子,为了避免她们被自己连累,犹太老人主动去了集中营,再也没有回来。一个在森林里捡拾武器的孩子和两个游击队员一起被捕了,在送去枪决的途中,两个游击队员扑向了押送员,孩子逃走了。
  一个集中营里的孩子被拉去做劳工,去河里打捞圆木,一个老人冲过去代替了她的位置,后来,老人没有再回来。
  浩劫之后
  战争胜利了,每个人都在寻找家人,路途中,每户敞开的家门中,都煮着一锅荨麻汤,没有别的食物了,至少,荨麻汤热乎乎的,可以暖暖身体。
  战争胜利了,城市在重建,新的生活就此展开,可是,这些孩子们无论他们最终成为了一个博士,教师,画家,还是挤奶工,裁缝,电视工作者,他们的心都已经满目疮痍。很多人终其一生无法与人亲近,很多人的家中不能谈论战争和死亡,有人将这段战争记忆深埋了起来,过着不完整的人生,有人害怕汽车发动的声音,飞机引擎的声音,还有人一辈子没有结婚,因为她害怕男人。一个孩子,杀了一个德国人,几十年以后,这件事情变成了一场噩梦,当夜晚降临,就会出现。另一个孩子,在梦里看到了被杀死的妈妈和妹妹,她们在梦里哭泣,这个孩子不能原谅自己让她们如此伤心地哭,她一直活在为什么只有自己还活着的内疚中。
  这本书让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个纪录片《浩劫》,那是一个长达9个小时的漫长的纪录片,在这个纪录片里,只有人在讲述,有人请求幸存者回忆,幸存者开始说,一直说到说不下去,镜头长时间地停留在他们身上,脸上。冷静得近乎冷酷。
  这本书里只有经历战争的101位孩子的叙述,书的作者就像《浩劫》里的那台摄像机,冷静得近乎冷酷,人们穷尽一生想要遗忘的事情被慢慢地发掘出来,那么疼痛,那么恐惧,让人感同身受。它让我们看到战争从来都不是什么国家之间的事情,它只和人有关。巨大的悲悯和反思在这些冷静的文字中流淌,沉重得如同那些孩子们幸存下来之后的每一个日子。
  责任编辑:方丹敏
其他文献
由挪威科技大学两名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推出一款“电影头戴(MovieMask)”。拉开头戴上的拉链,可放入手机,通过内置特殊光学器件,实现影院级画面。
“我以前觉得大学存在就是存在了,还真没有想过这方面的历史。”张艳坦言。在这门课上,张艳和同学们会了解到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国大学的精神从哪里来,会探源西方的教育传统,从中世纪大学到独特的牛津、剑桥,德国洪堡大学的创新,以及充满矛盾冲突的现代大学等。  特别报道  回想起来,刘圣沿最大的感叹是这门3个学分的课,完全是用了10学分的力气学下来的,要说不满,他觉得是投入与产出比过于悬殊,应该大大提高学分才
黎欣建的求职经历不像大多数人那样,经历海投——倍受打击——重拾信心——终获成功。他找工作的过程异常顺利,他的求职经历更简单到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实习——留用。顺利的背后,黎欣建坦言自己其实从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在做着准备……  大一凭技术挣钱  黎欣建是个标准的IT男,痴迷软件开发。中学开始,他就自学编程鼓捣代码。在暨南大学计算机专业读大一时,他已经不满足只是写写代码玩这样的小儿科,开始尝试接一些社会
相约咖啡馆  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听到不少学长抱怨导师总“失踪”,很多需要导师指导的研究经常因为找不到导师不得不往后一直推。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特别在选导师的时候避开了在领域内颇有名气的大教授们,选择了比我们年纪大不了太多的新导师陈教授。与其跟着导师做大项目中的小实验,我更希望能够跟导师一起研究,真正让自己在实验设计和学术思维上有个大的提升。  开学后,陈教授约我们在校门口的咖啡吧里开会。咖
两个月1600张照片  2013年5月,黄燕研二,周围已有同学选择用旅行或公益来告别大学,黄燕也琢磨着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黄燕喜爱摄影,2013年5月,黄燕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上看到了本次摄影大赛的征稿启事,她注意到今年大赛新设了“女性”主题类,这引起黄燕的极大兴趣。  作为一名大学生,黄燕知道自己无论在资金、设备、时间还是生活阅历等方面都难以驾驭宏大题材,她最熟悉、最有感
以前,大学往往在城中心,城市一发展,大学也随着发展,没地儿了,便要往外搬搬。1953年北大随着全国的院系调整合并,新北大成立,整个学校从皇城根的沙滩搬到了西郊,也就是现在繁华至极的海淀中关村。然而,在当时,同学们对这样的搬迁,也是尽诉奔波之苦。《穆斯林葬礼》一书,详细描述了在北京大学上学的女主人公韩新月如何在周末要坐三四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从西郊回到她在城里的家,而一遇到刮风下雨的天,从家里回到西郊
2014年9月,钱航被保送到中国石油大学读会计学硕士。和中国石油大学的学长学姐交流中,钱航了解到硕士期间公派出国的机会比较少,钱航想起两年前很快通过AIESEC去海外做志愿者的经历,她当时了解到AIESEC除了海外志愿者平台之外,还有海外实习平台。钱航通过AIESEC分会的审核,缴纳了2500元会费后,开始在AIESEC提供的海外实习平台上找感兴趣的公司和职位。  10个月实习,想在德国读研究生 
在美国的汉学研究领域,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系鼎鼎有名。哥大的东亚系最早是汉学系,它不仅是美国第一个汉学系,它还拥有一所总藏书量达870万册的中文图书馆(现名为东亚图书馆),是在美学者研究汉学的重要阵地。和许多院校的历史一样,哥大的东亚系也是由人慷慨捐赠才得以建立。在哥大东亚系的介绍资料里,一开始就回顾了当年的捐赠信:“奉上一万二千美元支票作为贵校中文教学捐款(I send you here with
保研失败,仓促考研  大三上学期结束时,看着自己期末考试的成绩,雨晨满意地笑了,他心里盘算着:按这个成绩,排名前十肯定没问题,学校这几年保研名额有所增加,保研应该问题不大,再不济,自己有熟悉的导师,专硕肯定没问题。如此,可以欢欢喜喜过大四了。开学后,周围的同学纷纷行动起来,找工作的忙着投简历,跟雨晨一样有读研意向的都忙着报班做准备,只有雨晨每天乐得逍遥,在校园里闲逛。好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劝他做两手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于小康,和同学一起做了一件在很多人眼里不可思议的事:送卫星上天。  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原本也是过着每一天从宿舍到运动场,图书馆到实验室的校园生活,喜欢爬山、跑步和打羽毛球。但是,他又从实验室走到了发射场,从监测站走到了“挑战杯”赛场,与他的师兄弟们将“南理工一号”微小卫星送入浩瀚天宇,书写了大学生自主研发卫星的传奇。  于小康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