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翻译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以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古诗词为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ud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理论,以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古诗词为例对宋词翻译进行研究.在参考了许多翻译家提出的翻译补偿策略后简要分析并总结了林语堂在翻译中用到的翻译补偿策略,并分析各种策略的独特优势,为译者在翻译文化缺省时选择更恰当的补偿策略提供参考.翻译补偿策略的正确应用使得译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播宋词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对宋词的翻译及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典型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于五四运动后传入我国。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黑格尔认为典型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1]金庸是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武侠世界,许多都代入了历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且其小说中运用的环境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与人物命运性格结合,具有典型性,金庸的小说不在于简单的
摘 要: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方法流传至今,仍对后世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孔子所建构的以礼乐制度和道德教化为纽带的伦理体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色彩。本文从《论语》一书出发,从政治观、天命观、人才观、仕隐观及中庸之德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深入发掘孔子思想中丰富的辩证法精神。  关键词:孔子;论语;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西方女性本质主义所提倡的观点,能够在微观的视阈下,与道教女性观念产生多维互动。西方女性本质主义对女性身体器官的讴歌,与《道德经》中的女阴崇拜不谋而合;女性本质主义所倡导的女性独立于社会角色和一系列抽象符号的身份构建方式,可以在《墉城集仙录》众多女神、女仙的独立神格,以及西王母的母-女关系中得到支撑。  关键词:女性本质主义;身体;身份构建;道教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应用回归正交设计对确定补骨脂最佳施肥量进行了探讨。经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后建立回归方程(?)=25.21+9.18_(XN)+15.68_(XP)-0.4_(XN~2)-0.98_(XP~2)+0.062_(XN XP),描述产量
国外生活越久,就越发对自己的“身份”提出问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背后的文化,生活,经历以及自己所熟悉的形象符号部逐渐变的模糊起来。 The longer you live
摘 要:“荷花”意象作为一种经常在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它的清雅审美意蕴却是在唐代才被发掘出来。随着对荷花的深入观照,唐人发现荷花不仅会有艳如越女之腮的媚态,也会有尘外之姿的清雅。由于唐代文学的不断自觉以及唐人对自然的积极关注,荷花“雅”的特征被不断挖掘强化。本文拟从唐诗入手,从多角度探寻“荷花”意象的清雅意蕴。  关键词:荷花;唐诗;意象;清雅美  作者简介:姜知含,苏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硕士在
摘 要:《文心雕龙》是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在开篇刘勰写道对文学的态度是“原道”,即理论方面的提出,再到《情采》篇中的实践,两者相互呼应。因此从《原道》出发的“理真”到《情采》篇中的“情真”两者之间互动比较十分必要,以此揭示出刘勰创作的理论思路和其文章前后相互呼应的精妙构思。  关键词:原道;情采;理真;情真  作者简介:杜金明(1996.1-),女,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
摘 要:禪宗乃佛教的一个分支,二者虽根本思想、目标一致,但禅宗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主张,甚至有呵佛骂祖之举,遂有不合佛教之处,从禅宗公案中便可见一斑。在不了解禅宗背景的情况下读其公案,难免有不知所云的怪诞感,因此无法以日常的思维模式、情感经验阐释之。结合具体的《赵州草鞋》公案,来领略禅僧富有禅意的语言动作,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此类公案的总体特征。  关键词:禅宗公案;赵州草鞋;不立文字;非逻辑
摘 要:槿花是中国古代广泛种植的植物之一,具有:1、艳丽多姿;2、花朵繁盛;3、夏季开放,不与桃李争春;4、每朵花的生命短暂,朝开暮落等特性。唐代,诗人从槿花这些独特的生命形态出发,抒发情志。有时候,它唤起诗人的闲适之情与乡关之思;有时候用它来比喻女子美丽的容颜,感叹青春的飞逝;有时候以槿花之日新之美、不争春赞颂生命之绚烂与淡然。“槿花心”在唐代已成为带有贬义的固定搭配,或用来比喻男子的薄情,或指
摘 要:作为“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引得无数人的痴迷。关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研究早已数不胜数,旧红学时代,无论脂砚斋也好,“索引派”也罢,大都认为大观园是真实存在的某一个园子。直到二知道人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识到“大观园”的理想性,并创造性的与“桃花源”作比较,为后世研究大观园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到了新红学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红楼梦》虽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但毕竟是一部小说,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