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TB8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q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癌中ZBTB8A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ZBTB8A mRNA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与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104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ZBTB8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ZBTB8A mRNA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MGC803和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0138±0.00015、0.00158±0.00021和0.00036±0.000055,其在SGC7901和MGC803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GES-1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ZBTB8A mRNA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152±0.0126、0.0070±0.0061和0.0079±0.0036,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后两者(均P<0.01),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BTB8A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分型和组织分型无关(均P>0.05)。

结论

ZBTB8A可能是胃癌潜在的致癌因子,并参与胃腺癌细胞分化、浸润和转移等过程。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对中下段食管癌经典Ivor-Lewis术式与改良Ivor-Lewis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重新评价经典Ivor-Lewis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接受改良Ivor-Lewis手术的140例(改良组)和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典Ivor-Lewis手术的112例(经典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
近年来,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保留肛门功能和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目标。对于距离齿状线小于2 cm或距肛缘5 cm内的超低位直肠癌,传统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使患者承受永久性造口的痛苦,而内括约肌切除术(ISR)解决了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因切除肛门及永久性造口而导致生活质量较差的问题。本文将对ISR的研究现状、适应症、手术进展及预后等结合现有文献作一综述。
期刊
结肠十二指肠瘘(CDF)是一种并不常见的临床病症,通常继发于各类良性或恶性的结肠和十二指肠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上腹痛、粪性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造影检查和增强CT对诊断本病有较大作用,消化内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瘘管交通情况。手术治疗需根据其病变性质及侵犯周围器官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由于十二指肠与胆道和胰腺关系密切,CDF的手术治疗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挑战性,对手术医生的临床判断和手术技巧有着较高的
【摘要】现代小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逐步的进化为研究型教师,通过对教育理论和教学知识学习,更新自身教育理论。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小学语文研究性教师成长路径。研究型小学语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坚持教育理念,将目标化为行动,采取教研共同体的方法提高自身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研究型教师;成长个案研究  引言: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语文的教
目的比较窄带成像(NBI)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ESD治疗的87例早期食管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NBI法确定病变边界者37例(NBI组),采用碘染色法确定病变边界者50例(碘染色组)。比较两组患者ESD术中食管痉挛程度、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常规T2WI序列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直肠癌诊疗中心接受新辅助治疗加根治性切除术的51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新辅助治疗前1周内和术前1周内行磁共振DWI和T2WI两种序列扫描成像,分别采用T2WI序列和DWI结合T2WI序列两种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