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藏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entong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藏绣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对藏绣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在厘清当下藏绣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对藏绣技艺与高校教育良性互动进行了深度思考,以期找出新时期“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科学路径,真正实现藏绣的“活态”保护.
其他文献
“不可见者”是关于伦敦无家可归者的纪实摄影项目(图1).我试图寻求伦敦的人因何流浪、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及流浪汉群体与当今英国社会之间的联系.rn在这三个月中,我遇见并采访了33名流浪汉,其中包括4名女性和29名男性.其中17人来自英国,15人来自欧洲其他地方,1人来自欧洲以外.接受采访的大多数人都在40岁左右,30岁以下的有7人,还有3人拒绝透露年龄.就受教育程度而言,获得了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人.
期刊
伊丽莎白?西达尔的名气常常笼罩在拉斐尔前派的名气之下,她是米莱斯笔下溺水的奥菲利亚,是罗塞蒂的专属模特以及妻子,是那个时代炙手可热的缪斯女神.但是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她同样是一位女性艺术家.本文以拉斐尔前派相关人物为线索,收集有关西达尔的只言片语,来重新将这一被人遗忘的身份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徐生翁(1875—1964),出生于绍兴檀渎村,因出生后不久寄养于外婆家故随母姓,名李徐,字安伯,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复姓徐.学书早年从颜字入手,转而取法汉魏碑版,广收博取.早期书风简约俊朗,清新劲健,中年涉猎钟鼎、彝器、简牍,用笔渐变内敛,笔力雄浑、高古、奇崛,显现天真书风.晚年其学识和见识臻于佳境,迸发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最终自成一格,可谓烂漫天真、人书俱老.此次展览,精选百余件徐生翁的书画作品,其中以书法居多,尤以对联为多,分别从李徐时期、李生翁时期、徐生翁时期,展示其强烈的艺术风格.
期刊
现代水墨发展已四十余年,产生了诸多实验水墨、现代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概念,诸多概念的轮番更替之下,艺术抽象问题随之被遮蔽,现代水墨对于抽象问题理论的窄化与偏离,也导致水墨批评方面产生概念挪用与混乱.重新探讨现代水墨的“抽象”问题,一方面重新考查“实验”概念替代“抽象”概念的具体历史语境,另一方面,正本溯源,梳理艺术“抽象”“物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为水墨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伊芙琳 ?韦尔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1350—1500》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艺术家、赞助者、观看者和使用者几个方面再现14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品元语境,从而抛弃了瓦萨里建立的线性艺术史写作方式,展现了一个精彩而复杂的艺术社会.诚然,社会学的写作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语境,但我们仍需要继续去“观察”,在美术史的立场上去进行某种艺术价值相关的评估.
伯纳德?贝伦森是美国著名的绘画艺术鉴赏大师.他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科学的影响,继承和发展了莫雷利等人的“科学鉴定法”,主张以艺术鉴赏作为艺术史的经验基础,同时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要求超越科学鉴定的局限,将科学鉴定上升到艺术鉴赏的层面,并融于艺术史研究.由此,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艺术史研究做出了卓绝贡献.贝伦森的艺术鉴赏实践,对他的艺术史论及其研究方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本文以“清代官补”这种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作为切入点,从叙事语境出发,对其视觉文本的“纹样构成”“叙事视角”“叙事时空结构”“叙事手法”予以深入而系统的剖析与解读,探究其纹样背后的文化成因与叙事逻辑.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的视觉叙事文本结构,以当代的视觉语言表达传统文化,赋予传统艺术形态以崭新的视觉效果,使之在审美趣味与视觉观感上产生变化,从而改变受众的视觉经验与观看模式,以此重塑当代大众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方式.
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聚集了诸多的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且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当时在商业繁荣和印刷技术成熟的双重刺激下,很多艺术家开始投身海报创作,这使巴黎成为一个充满了海报的城市.并且因为1881年针对广告的《新闻出版自由法》出台,这项法律基本确立了印制和出版的自由,改善了关于海报张贴的有关规定,海报被允许张贴在城市中心和林荫大道的特定位置,以及指定的租用广告牌上,还可以统一调整成更小的形式,贴到街头摊位和售货亭上.这更使巴黎在海报制作方面的水平领先于其他地方.
期刊
承担《古元全集》这本巨著的一些编辑工作,对我来说,既深感荣幸,同时,也是一份不小的负担.湖南美术出版社的同仁征询我的意见,问我想承担哪一册的分卷主编,我就应了《素描速写及其他卷》这一卷,原本我的想法是,关于古元老先生的版画水彩画,必然有太多的研究,我一个后辈的后辈,实在人微言轻;而如果涉及的是古元老先生的写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意见,相关的宗卷必然体例繁杂,整理起来也是极其吃力,那么编一下“相对次要”的素描速写什么的,应该比较好对付吧,这就是自己最初选择这个分卷的一点私心.
期刊
主动接纳风靡媒体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既是公立博物馆汲取同行和市场经验调整工作方法重塑自我形态,也折射整个业界对于技术、资本颠覆传统伦理与运营规范的高度警惕.文章以“心灵的畅想”为例,分析此类展览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起因和问题,试图从艺术展陈、媒体技术运用、观众参与、博物馆叙事诸层面思索二者的合理链接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