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要学苏霍姆林斯基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compu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的教育理念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重点梳理、提炼了这位教育家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种种做法,研究分析了他在班级管理、道德建设、师生交往、习惯养成、家校沟通等方面的经验与价值,并结合当下中国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行了系统反思。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大师的脚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更优秀的班主任吧!
  近年来,尤其是在我离开教研员的岗位,回到学校做校长之后,我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意识到,当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如此的严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该怎样做教师?
  2009年,我开始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写完了一本《跟苏霍姆斯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来,我又完成了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并通过大量来自全国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案例,探讨了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探讨力求细致、深入,一方面是因为教育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所有读到这本书的读者都明白: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班主任岗位)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复杂的,要应对这种挑战,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更需要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受到启发,甚至可以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劳动对精神的培育,还有阅读的教育力量等等,都极具智慧和生命力。
  这本书力求展现这种智慧和生命力,给我和当下所有的教师们以鼓舞和启发,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是什么样的,最美好的教育、最美好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而这,也是今天我们依然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学当班主任的主要原因。
  那么,在今天的中国学校,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层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又有怎样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呢?
  我认为,首先在于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拨开了当下教育的迷雾,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他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教育的终点也应该是人。而人是复杂的、多样的,不管一个人处在怎样的生命起点上,教育都有责任帮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领域,让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离开学校,迈向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他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主张。于是,我们能看到他和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们、孩子们以及家长们一起努力构建一个童话般的教育乐园,让全世界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美好的教育、美好的学校应有的样子,以及教育可以到达的高度。同时,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让我们反思在培养人、选拔人的现有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寻找基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多种路径,并做出多种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从喧嚣的教育现实中安静下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这几年,我不止一次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学校召开家长会,让每一个孩子端一盆洗脚水,跪下来给父母洗脚。接下来几乎出现了同样的结局:孩子忽然意识到父母养育的辛苦,懂得了感恩;做父母的忽然意识到孩子懂事了,乖巧了,孝顺了,于是感动万分,孩子和父母紧紧拥抱,热泪盈眶……
  每次看到这种所谓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都在想这是教育吗?这样的教育真的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吗?
  这当然不是教育,这是作秀。当教育演变成作秀,不管这种作秀本着多么崇高的目的,打着多么美好的旗号,都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不但没有教育价值,甚至会起到极大的负面作用:感恩是做给其他人看的,至于内心深处是否真正意识到父母的辛苦,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逐渐把孩子培养成了八面玲珑、见机行事、虚伪狡黠的聪明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专门就这类所谓的教育活动提出过批评,他认为教育中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因此,他让孩子们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为自己的母亲种下一棵苹果树和一株葡萄。并告诉他们,这棵苹果树结下的第一批最大、最红的苹果是给自己的妈妈吃的,这株葡萄结下的第一串果实也是给自己的妈妈吃的。孩子们就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在今后的几年里一直精心照料着这棵苹果树和这株葡萄,他们幻想着妈妈有一天吃到苹果和葡萄的情景,幻想着妈妈脸上绽放出来的幸福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就变成了一种精神的培育,对父母的感恩,对家庭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家人过得幸福,这样的信念深深地植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这种对教育本质深切的认识也早已植根在我的心里。做校长几年来,我和同事们逐渐达成了共识:决不做违反教育本质的事情,真正的教育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坚定了为师的本分,找到了为师的幸福感。
  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走上教师岗位。之后他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后,他应征入伍,后来因伤重返教育岗位,先后担任过教师、教务主任、校长、区教育局局长等职务。1948年,他主动要求从教育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来到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从此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勤奋耕耘,直到1970年,他离开这个世界。纵观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我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的人生轨迹。这中间有许多至关重要的选择,让我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许多年里,对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可以说,他的教育观点与他的人生选择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比如他当年毅然走上炮火连天的战场,因为他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比如,他选择从教育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学校做校长,做学科老师,做班主任,因为他早已决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我本人也正是受到了这种鼓舞,在做了近十年的教研员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回到了教育现场。我一直坚信苏霍姆林斯基的选择是正确的,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学校,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诞生在学校。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好老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同时,他也让我们看到,做一个好老师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智慧,否则,教师就成了只会照料孩子生活的“保姆”。所以,从他的著作里的大量教育案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为师的悲悯和慈爱,也能看到教育的智慧。
  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将这些浸满了爱与智慧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进行了系统地反思和梳理,我们今天才有幸读到这些动人的文字。他撰写的41部教育论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展现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他的成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他自己的观点:当一个教师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他就能够真正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的为师的本分,除了爱与智慧,还有要让教育研究贯穿自己的教师生涯。也许,这就是教师幸福的本源。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学)
其他文献
保护私有财产在政治和法律上是一个敏感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趋发育,依法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亦不可避免.
科学发展观为加强党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务实的政绩观为党风建设提供了新的衡量尺度;第一资源的人才观为党风建设面向实践指明了方向;权为民所用的群众观为党风建设面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导向的五种学习观念:态度比才智更重要;思考力比记忆力更重要;专业化比非专业化更重要;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正>我成长在被贫困、毒品和暴力包围的社区环境之中。17岁时,我就成为了一名母亲。在成长的过程中,教育从来没有被我的家庭视为一条迈向成功的路径。但我的老师相信我,他们
期刊
教育戏剧是老师运用戏剧的技巧,在既定的课程框架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情境,表达思想的一种教学活动。  通过教育戏剧,学生能够提升的首先是理解力。比較而言,文章理解需借助上下文语境;情景理解则很直观,“你”就在画面中,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基于换位思考的理解机会,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其次是表达力。即兴表演没有现成剧本、没有排练过程,而是即兴发挥所得,这对孩子的语言能力锻炼非常有效
期刊
以长尾黄鼠的体毛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量了长尾黄鼠身体不同部位体毛的鳞片类型等3项形态学指标。结果显示:尾部针毛鳞片高度相对其他部位较小,腹部针
本文通过对儒家、墨家、道家和佛家在对待自我和非我的价值认知、实践以及利益关注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墨家偏重非我价值、道家偏重自我价值、佛家实质上忽视两者,而强调来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好习惯犹如在人生道德银行存下的无形巨款,坏习惯好比在人生道德银行借的高利贷。因此,我坚持将对学生习惯的培训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始终,一边用加法培养好习惯,一边用减法开展“跟坏习惯说拜拜”的活动。  第一步:撰写告别宣战书。我批阅学生的命题日记《成长的烦恼》时,发现有部分学生倾诉了自己被坏习惯害惨的经历,并向老师提出援助请求,希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治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知识实际运用能力,本文初步探讨康复心理
通过对植物的苦痘和腐烂、人类的心肌梗死和骨刺及生物肿瘤等多种生物慢性病的长期观察研发,发现了植物慢性病的发生源头是根系,其根系内伤(简称根伤)为内因(因);人类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