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还原与运用揭示(三)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u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素材视点】
  1.创作需要倾听读者的呼声。作家倾听读者呼声,就是遵从大众需求;不深入大众、不了解读者,其创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塑造不出传世的经典作品。
  2.创作也应坚持自己的想法。从文学实践评价来看: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是作家主体创造的直接结果;如果没有作家主体精神,其作品则是僵硬和被动的。
  3.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既要遵从大众、倾听读者,又要言于心声、彰显自我。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大凡传世之作,其作者无一不是勇于自我追求、自我创造的经典大家,其个性化特点极强。文学创作如此,人生拼搏亦然。
  【佳作借鉴】
  为自己写一本书
  浙江一考生
  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黑的,泛着一股浓稠的黑色仿佛要将一切吞没。只有我桌边的小台灯还亮着,照着坐在桌前的我。
  我的思绪并不平静,我实在是厌倦了亲戚们对我充满“善意”的规劝:“女孩子家家的,以后找个安稳的工作就好,何必那么在意成绩呢?”难道就因为我是女孩子,我就没有为理想拼一次的自由吗?”“你真天真!理想能当饭吃?”白天饭桌上亲戚们的话就像一帖强力狗皮膏药,粘在我的耳朵上。我只是想做个医生,这招谁惹谁了呢?我不解地摇了摇头。其实我明白来人们的好意,他们是觉得做医生太过于辛苦了,不希望我承担过多的压力。罢了罢了,接着看书吧。
  我翻开已经被我翻动过不知多少次的书,继续读下去。这一节的主要情节是孙少平进城揽工。与众多一身臭汗、言语粗俗的揽工汉不同的是,在干完一天的活之后,他要看书。在蚊虫乱飞、臭汗熏天的窑洞里看书!这其间还伴随着其他揽工汉的磨牙声和如雷鸣般的鼾声。我突然对孙少平产生了一种敬佩感。他像一株坚韧的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面对疾风暴雨寒潮霹雳。他又像一本书,一本作者是他自己、读者可能也只有他自己的书。或许在他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也有其他读者为他提供了别的意见,但是那些意见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只按照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这一条提纲,静静地、一页页地写下去。
  我开始沉思,窗外风声正响。
  其实我的生活也是一本正在编写的书,但是我的读者们似乎不太认同我的创作理念。他们想读到的不是我愿意创作的;而我想要创作的,他们也并不赞成。最坏的结果,就是不曾拥有读者。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大可以如孙少平那般,只写给我自己看,我来做自己的读者。我回过神来,笑了笑。恐怕这次要让亲戚们失望了,我要为自己写一本书,把它读给远在岁月长河彼岸的那个长大的我,告诉她,你看,其实你是这样一步一步坚持理想走来的,特别棒。这本书,我要用我的余生去认真地为自己写,不求结局圆满,有人喝彩,只求问心无愧,我自心安。
  风轻轻地吹,月亮在云里,若隐若现。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文学形象中的“这一个”。孙少平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笔下的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描写了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按照史学家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他的家庭、爱情、理想、朋友以及命运等等无不包涵在小说中。读者从一个平凡的青年身上,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他性格的成功,在于周遭环境、周围人物这一绿叶的扶持。
  【还原链接】现实引感触,文学来解意。考生因现实生活的一个细节感触,引发了“不平静”的思绪,随之进入“看书”的特殊境界。此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进城揽工”的情节极为自然地展现于读者眼前。“我突然对孙少平产生了一种敬佩感”,正是一种从现实到文学的认知深化;而“其实我的生活也是一本正在编写的书”,由此及彼,考生已然“为自己写一本书”。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权,行至今日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你的头,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是我们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荆棘绊倒时,于苦痛的血泪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这一份真诚的祝愿,这一份热切的期许,将用温和柔软的风力托举你的双翼,是生活的“读者”馈赠于我们的第一件礼物。
  但又有那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尖酸刻薄的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诚然这些打击使我们暂失“写作”的勇气,但在轰然交错的舆论风向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不愿为之失去方向。风狂雨急之时,乌云笼罩在茫茫苍穹,一片阴翳之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这便是“读者”的第二份礼物。
  【运用亮点】 先“人”后“己”,期许彰显。文段围绕两件特殊“礼物”,考生抒写心中的期许。首先,聚焦“作家”与“读者”,摆出“有人”的几种观点看法,此为铺垫之笔。接着,叙说生活中的“读者”馈赠于“我”两件礼物——期待真诚的祝愿,这是一份热切的期许;坚守的理想信念,这是心之所向、愿之彰显。由此观之,“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成为了考生追求的至美境界。
  ◎高考真题·江苏卷
  根据以下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素材视点】
  ①事物之间共存相生,“共存相生”应是追求的理想境界。至淡之“水”,得味之“盐”,各显其性。水盐同物,可简单叠加;五味异物,则可“调和”“共存”。由此挖掘,“物各有性”之外凸显的,更多的应是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异质相融,不同而和,物如此,人亦然,国家、种族之间更是互相兼容、共生发展。唯有如此,“和而不同”的境界的实现,自然可期。
  ②“和而不同”承载美美与共的内核,彰显了互利共赢的价值。“和而不同”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举、文明延续的精神之基,也是人类社会交流互鉴的融合之道,它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互利共赢。写作时,考生可关注现实,表现“和而不同”的社会价值;可钩沉历史,探求“和而不同”的古今价值;也可比照中外,思考“和而不同”的积极意义。
  【佳作借鉴】
  认不同,识世界
  江苏一考生
  歌德曾说过:“任何有活力的事物都会构成它自己的氛围。”倾听了其他音乐,才更加懂得高山流水的壮美,才真切听出余音绕梁的优美。万物皆不同,发现差别,才是认知的开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凭借什么去认识这个世界,无非是用心灵去体会文章典籍蕴含的知识,或是双脚踏过千山万水,用双眼领略山河的秀美壮阔。高晓松就如此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了解到世间万物的多姿多彩,见过了山南水北的天差地别,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自然更深了一步。
  认识的开始是兴致索然,之后才会有意识地去了解更深刻的内涵。而认识的开始是发现不同,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认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方向看事物,对其认识也就会更加全面。山脚看山,山固然高,若登顶来看,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全新认识。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对事物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但是,认识的背后却是他不断的积累和无尽的探索。他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笔记,最后才会有如此伟大的著作。认识的过程注定是辛劳的,可若不付出汗水,哪得清渠如许?
  认识的方法不只是接触不同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用心体会。李时珍为写下传世医书之目标,于是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收集药物标本,终写成《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对草药的认识过程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过上千万次的对草药对比与体会,方有今日流传千古的医学成就。
  走一步,再走一步,认识事物需要循序渐进,既要坚定地迈出一步,又需不断实践,由浅入深。
  世界的纷扰太多,我们就像笼中鸟,被眼前的迷雾所局限着。只有不断攀登登顶,不畏浮云遮望眼,才可远眺万水千山,领略壮美山河。
  认识的过程,像连绵山丘,徐徐缓缓,任它宛然游走,随它高低起伏;像雄鹰展翅,冲破牢笼,万物皆在脚下,一览清晰无余;像书法国画,挥斥方遒,篇章浓墨重彩,落笔入木三分。
  航船从未停下过它认识大海的旅程,我们也永不会放弃认知世界的脚步。我们伴着音乐且行且歌,正如每一个脚印都带着光辉一般,坚定且深刻。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药圣”李时珍这样完成《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翻山越岭,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访医采药,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記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终于在他61岁那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还原链接】聚焦基本认知,证明实践意义。考生在深入阐述“认不同”的基础上,以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的典例作为写作素材,更加强调“识世界”的实践意义。文中或列数或简说,夹叙夹议,指出李时珍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上千万次对草药的对比与体会,才有了《本草纲目》的问世。这样论述,有力地印证了“认识的方法不只是接触不同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用心体会”的观点,给人以现实启迪。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包容共存,妙不可言。
  多文化的包容,定能吸引人才的到来。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学有所成之后,曾回国讲授几何。陈省身也曾想过和华罗庚一起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但在那种形势下,他放弃了。直到邓小平复出以后,陈省身开始帮助推动中国数学的复苏及发展,并在不久之后,离开美国回到故乡天津,落叶归根,把自己余下的光和热全部贡献给祖国,直至逝世。只有如大海般包容万物,才能形成人才的发源地。
  文化,它由包容的“风”编织而成。它曾汲汨罗江水养育成长;它曾摇响在南山东篱下;它曾摇响在天姥山脚、岱宗绝顶、浔阳江头;它也曾摇响在古道、栈桥、杨柳岸、溪亭、孤舟、桃花林……
  【运用亮点】论点提纲挈领,素材有力论证。 短文开篇,作者即提出“多文化的包容,定能吸引人才的到来”的鲜明观点,态度鲜明,总领全文。随后,作者以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典型事例为证,生动地阐述了文化包容的极大价值。文末,作者抒情说理,以情证理,文采奕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完)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打开记忆的阀门,便望见你的身影。蓦然间,那些蕴含生活百味的情感,便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  在我如愿考上理想的高中后,不论寒冬酷暑,在学校门口,每晚放学时,总能望见父亲那再熟悉不过的身影。他望见了我,努力地踮起脚尖,默默地举着手,嘴巴张合着,但没有发出呼喊的声音,因为他知道我不愿意引人注目。  我在人群中加快脚步,来到他面前,他看着我的眼睛笑一笑,我也看着他的眼睛笑一笑,他便像往常一样,拍拍电动车的
抗击疫情期间,中国乡间街头的抗疫口号与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引起大众关注,“你加油,我加油,抗疫战疫有奔头”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乡”引发争议不断。不少网友称,日本的引诗用典让国人自惭民族素养,相较之下,民间口号未免流俗。  何必自卑?语言传情达意,汉语兼收并包,雅俗共赏,语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才占据第一要位。“加油”与“共云雨”皆展现了对抗疫的坚定信念和人间温暖,二者都是有力且美的语言。  不
格林是世界上第一只由人养大又放归荒野后能够存活下来的野狼,电影《重返·狼群》讲述的就是它从草原到城市,再回归草原的传奇故事:成都80后女画家李微漪在四川若尔盖草原写生时,意外救助并收养了一只刚刚出生5天的狼王遗孤,为其取名格林,并带回成都喂养。但繁华的都市无法容纳一匹野性的草原狼,李微漪和亦风决定带着格林重返草原,一路追寻狼群的踪迹,历经严寒酷雪,终于目送它成功地重返狼群。  与格林生活的一年里,
海水的颜色,其实是阳光在海面折射与反射的结果。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很容易被水分子吸收,而波长较短的绿光、蓝光、靛光、紫光,则大量被海水反射,因此,大海在你眼中,是一片湛蓝。  天空的颜色,也是类似的原理。波长较短的绿光、蓝光、靛光、紫光,在撞到空气微粒(像尘埃或水滴等)时,会比能直接穿透微粒的红光、橙光、黄光,有更强的散射效果,因此,天空在你眼中,才是一片蔚蓝。  有人可能会问:那紫光跑到
我不相信榜样的力量,我也不希望成为别人的榜样。我不知道有没有希望自己成为榜样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成了榜样,他本身就是可悲和可疑的了。你的人生被别人复制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具体的苦难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生活具体到日常的许多细节,榜样就会退得远远的。榜样总是有一些诗情画意的感觉,而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水深火热。我们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拿自己怎么办,又怎么可能去影响别人?  我们需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等8所中医药大学不在变更后的《世界医学院校名录》(WDMS)中,该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很大争议。《世界医学院校名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普通院校加入该组织名录有助于影响力的提升,此次剔除中国8所中医药大学的动作确实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导致许多人以为这是中医药不被
黑夜的春天不怕嘲笑/光明的春天不怕雷暴/  它从冬天的嘴巴里爬出/站在荒凉的月亮上/绽放 绽放  很难想象,这首诗歌的作者凌丽秀只是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她今年47岁,是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后勤部水电中心的一名值班员,业余爱好是写诗。不,写诗是凌丽秀的梦想。她说只要能写诗,灵魂就不孤独。  她生在资阳农村一个贫困家族,12岁就辍学去亲戚家务农讨生活。成年后,她离开家乡前往青岛、深圳等城市打工,在服装厂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干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在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
暑假里,父母驾车带我游览了南方几个省区。在不同的省区间行走,我发现道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坐在车里,车在前进,窗外的风景在退逝,一点幽微的思绪也渐渐向外延伸。  贵州的路  在贵州的高速公路上前行,透过侧窗玻璃,两侧青山群立。学地理时,老师说,“云贵高原的地形特征是‘峰岭众多,地面崎岖’”,我怎么感觉不到?地是那么平!两侧的山也不那么高!  透过前窗玻璃,只见前方的群山像绿色的云一样迎面扑来。时不时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3月12日这天,白蕊应该身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接受“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这一奖项设立于2015年,每年仅颁给15人,27岁的白蕊是亚太区今年摘得该项荣誉的三位科学家之一。  白蕊的主要成就,来自于她在清华大学博士期间的课题:利用结构生物学的手段来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机理。  RNA剪接是什么?当遗传物质从DNA转移到RNA后,有一部分信息不能被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