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wpw8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也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可是在现实中,却常听许多家长向我抱怨:当他们将精挑细选的图书摆放在孩子面前时,孩子的反应却十分淡漠。要么草草敷衍了事,要么干脆将这些书束之高阁、敬而远之。还有的家长说,为孩子准备了许多课外书,而他们总是新鲜地看看里面的图,很少能认真地读一读。我在布置读书任务时也常常遭遇尴尬,“老师,我没时间。” “老师,我忘了看。”……凡此种种,一学期下来推脱课外阅读的理由积累了一大筐,而能坚持天天课外阅读的学生屈指可数的。针对于此我常常在思索,是什么导致了学生们不爱读书呢?是什么在阻止着学生们的阅读热情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该做些什么呢?
  一、研究心理,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
  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该指导学生读哪些书呢?读有用的书一直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文书是家长给孩子的首选读物。由于有了销售的市场,书店里,作文书泛滥成灾;班级书架上,作文书独占鳌头。有趣的是,学生的作文能力却与之成反比例。把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灌输给一个刚刚接触课外读物的儿童,往往有拔苗助长之嫌。首先,书籍给予人的往往不是即刻起作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读书并不具有那样一种实用性,让人读了一本书后,就立刻变得聪明。书的实用效果一般来得很晚,有时往往是多年以后才起作用的。其次,“有用”与“有趣”似乎是一对矛盾,有用的书往往目标过于明确,少了轻松愉悦的心态,读起来枯燥乏味,使刚刚步出了教科书之痛苦的小读者又栽进了另一个深渊。读有用之书之累,想必每个有一定阅读经验的成人读者都深有体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学习专业理论书籍头痛,而对一本有趣的小说却手不释卷的原因。一个有意志力的成年读者尚且如此,何况小孩子呢!作文书是比大人们的专业书籍更面目可憎的。
  二、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期待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但传统的教学多是语文教师与教学参考书规约下的一个格式化的枯燥流程。教师毫无休止的一味的将自己的解读思想、解读感悟甚至参考书的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学生陷入了记忆实用知识、接受机械的训练和建立标准化思维的汪洋大海之中,阅读和学习趣味消解殆尽。
  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倾听文本
  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去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在阅读实践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仍有不给学生充裕阅读文本的时间的现象存在。“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例如有一个老师教《心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师: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分钟阅读思考)
  师: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划一下。
  无论是感知文本或带着问题探究文本,比较阅读,一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几千字的文本,只能提取一些信息或留有一些肤浅的印象,教师只有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
  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感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表达验证自己认知、情感和思想的平台,即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阅读。
  1.生活体验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生活的足迹,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去。如教学《童趣》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小时候玩得兴味盎然,长大后又觉得有些可笑的事情。老师先举例,学生借助提示,纷纷谈起了自己享受过的种种物外之趣。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就得到了很大提高。
  2.情感体验 让学生通过搜集探究相关知识、自编自改文本剧情、多种形式朗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借助活动的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细节,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后,可以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学习《沁园春 雪》,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体会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诗人有怎样的情怀?
  3.能力体验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不妨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结合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多种写作形式,让学生将文本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在能力提升中体验文本的内容、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从而更鲜明的凸现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总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交流体验的平台,并适时注入启航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个性化一定会得以充分实现。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源市刀尔登中心小学 122500)
其他文献
2017年11月24日-26日,以《人本伦理学》为线索的理论伦理学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湖北省伦理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华中
期刊
建筑物资帐务管理是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本文对物资出、入库单据的开写和账薄登记,仓库盘存的工作方法和错账简易更正方法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我国电力“上大压小”步伐加快,然而百万千瓦机组在实际运行中达不到设计标准,其煤耗指标、环保性能、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难以正常发挥等等难题还依然存在.在严峻的
“一廊一区”,加速产城融合的“金钥匙”rn打造经十东路科创走廊,是章丘加速与济南产城融合的创新之举.以经十东路为轴,全长25公里、南北纵深5公里的科创走廊,聚集了北大未名
期刊
2009年6月11日16时50分,随着“轰隆”的爆破声骤然响起,贵州华电遵义发电有限公司2×125MW机组两座双曲线冷却塔轰然倒地,服役近20年的冷却塔被成功拆除.这是华电集团实施“
施工现场的用电具有条件简陋、设备流动性大、负荷多变等特点。造成建筑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存在很多易疏忽的环节,导致发生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因此在施工作业中,现场的安全用电